嗖嗖嗖~哦哈!帶著輕盈而又不失猥瑣的步伐,我又低調的出現了,在上一次小編被無徵兆開大之後,這次小編依然踩著微風,帶著關愛的小眼神,弱弱的說,小夥伴們,可特喵的把我想死啦!
👉《【恐龍探索 • 100期特別文章】風雨同舟,我們砥礪前行》在之前的節目裡呢,小編主要給大家科普了一下恐龍的今生,那麼很明顯,從這一期開始,小編就著重給大家介紹一下,恐龍是怎麼沒的。正所謂:「我雖然不知道你怎麼來滴,可我依然也不知道你怎麼沒滴!」(咳咳),咱們閒話少扯,直接進入主題!
其實啊,關於恐龍滅絕的說法呢,全世界上那得上檯面的有130多種,這其中靠譜的就有幾十種,小編這裡就在給你們精簡一點兒,整理出來那麼十幾二十種,免得你們反水倒向炎魔一夥去!
在說之前呢,小編先給大家簡單回顧一下恐龍的滅絕,他也就是6500萬年前那次白堊紀大滅絕了,我們的恐龍大軍瞬間消失了,不過在這之前世界上還有過好幾次物種大滅絕呢(多少次來著,是不是咱們第一期說過來著,嗯?👉《恐龍探索前章(生命起源)》)
恐龍滅絕只是其中這一次了,也是最後一次。說起來滅絕呢,科學界的普遍說法是,世界上50%的物種消失,並不在繼續出現的情況下,視為滅絕!在短期內大量物種死亡並不在死灰復燃的視為滅絕!單一物種的消失,以及演化而自然消失的不是滅絕,區域內的物種消失,但是在其他地方依然有其蹤跡的不是滅絕!
嗯~簡單說就這麼個意思了,大家知道個大概其就行啦!想再深入的就請私信我,我會給你腦補到吐血~!
那麼咱們從這一期開始呢,就只談恐龍滅絕的事情啦,其他的大滅絕咱們以後慢慢會涉及的哦,是不是很期待?嗯~那麼大家拿小板凳坐好,孤要開講啦!咳咳!
(事先聲明一下下哦,這裡面說的滅絕是不分時間先後滴,小編隨意整理噠~)
先說說第一個吧,叫壓迫學說。
這個說法看起來有點玄乎,恐龍本身就很強大了,還有誰能去壓迫它們呢?這裡面說的「壓迫」可不是欺凌霸權上的「壓迫」,而是其食物鏈上的供不應求,導致食物鏈斷條,最後都GG 了!
好吧,我承認,我略叼了一下,簡單點說就是:在白堊紀末期的時候,恐龍開始大量的繁衍,但是與其配套的植物卻明顯跟不上速度,再加上有花類植物的出現,那些吃草的恐龍們腸胃不能適應有花植物的特殊分泌物……種種種種……
反正!最後食草恐龍開始大量死亡,與此同時呢,就是吃肉的恐龍找不到吃草的龍,最後也跟著OVER了!
其實這個說法呢,小編到認為有點站不住腳,咱們先不從專業角度去分析,就從基本常識開始,如果某一個物種開始大量繁衍的時候,那麼與其配套的設施肯定都是跟上的,一旦失去平衡,那麼也僅僅是這一個單一的物種消失,而不是整個體系的消亡,這一點大家可以採訪一下板龍同學,問問它遊泳的快樂體驗!不過呢,這個學說既然能夠被發表出來肯定也是有其基本科學依據的,在這裡小編也就不過多的贅述了(畢竟翻閱資料這一塊實在是折磨人啊)。
接下來一種說法叫生物鹼滅絕說!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高大上啊?咋一看小編也是為之那麼一顫,抖了抖那迷人帥氣肩膀,眨了眨那攝人心魄的雙眼,顫了顫那誘人的雙唇,擠出了那發自內心的偉大疑問,臥槽?還有這種操作?
不過它確實是有的,這裡呢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下哈。這個生物鹼的說法呢,就是指在白堊紀後期的時候大量的有花植物出現,花裡面含有大量的有毒生物鹼。那些哺乳動物們呢,可以通過嗅覺來規避,自然魔免!而恐龍們呢,因為主修的物理防禦,沒有BKB護體,所以一通操作猛如虎,就那麼被控到死了。
說這話差不多有500萬年光景,這吃草的掛了,吃肉的也好不到哪去!那些吃腐肉的二次中毒死的更慘。不過捏,在這裡小編也是有那麼一個疑問,既然你都500萬年了,還TM不知道嗑藥?還不知道回泉水補狀態?
因此,科學界也是看不過眼,只能是作為一個說法,而不不能作為一個學說單獨成立,小編把它整理出來也是銜接上面的,沒別的意思,就是這麼浪,咬我啊!
接下來的呢,就比較讓人飛板磚了,啥呢?叫幼子獵殺說。從字面上應該不難理解吧?就是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幹掉了,導致了恐龍們斷後了。
嗯嗯,是的!你在前面浪的正嗨,一頓鋼琴手猛操作,老家已經被人家端了,無奈強迫GG流!在白堊紀的時候(是的,那會兒白堊紀時主角)哺乳動物們已經不可阻擋的崛起了,而且也不再是那種猥瑣發育型的了,已經開始出去打野了。
雖然還不能和恐龍剛正面,但是偶爾打打伏擊,偷偷殘血還是有的!再就是閒著沒事騷擾一下它們的幼崽,然後開影刀疾風步走人。反正科學界是這麼說的,久而久之,出生率小於死亡率,存活率低於成長率的恐龍們,慢慢的就被KO掉了!
嗯,咳咳!這裡呢小編也不想去槓,沒什麼卵用,我寧願相信彗星撞地球也不願相信……等等,我猛地抬起了頭,一會真砸臉上了可咋整!
不過這個說法在科學界的普遍解讀是,幼崽的出生率低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是那個時期的哺乳動物確實有幹過這缺德事,因此這鍋也自然的給它們背了,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再一個呢,就是大氣變化說,這個其實也好理解,在科學界呢也得到了很多認同。就是說在白堊紀的時候呀,大氣中的氧含量增高了,恐龍們不適應,最後氧中毒全都嗝屁了。基本上就這個意思了!
那麼小編來神補刀吧,嗯嗯!其實呢,在中生代的時候啊,地球上的氧含量很低,主要還是二氧化碳居多,恐龍們比較適應。不過呢,到了白堊紀的時候,大氣中的氧含量開始增加了,恐龍們不適應這麼高的氧氣含量,開始大量中毒。而哺乳動物之所以一直沒發展起來,就是因為空氣中氧含量低的原因。
這裡呢小編的解讀就到此結束了!不過科學界的認同是指,氧含量的增高導致了恐龍們被迫大量吸氧,那些大體型的恐龍們不適應這個含量濃度的空氣,最後身體無力,總而言之都是和哺乳動物有關,背鍋到死啊!
其實呢,這個說法也是漏洞百出,要知道有植物那天就開始有光合作用了,你說氧含量不高這不是鬧呢嗎?難道光合作用也是帶進化的?但是科學界對這個說法的爭議和認同都明顯的沒有具體的科學數據和化石來作為依託!(你去找一個氧氣化石我跪下管你叫爸爸)
所以說,科學家小夥伴也是從當時的圖樣層,植物化石來做的基本分析,這裡呢,小編也不發表啥意見,小夥伴們的討論作業,算是給留下了,嘿嘿嘿,猥瑣如我,浪裡個浪!
哎~伸個懶腰,今天呢咱們先小溜兒的介紹這幾種,大家先打打牙祭,知道怎麼回事。以後我慢慢的再告訴大家,保準小夥伴們大跌眼鏡,炎魔那一夥渣渣,打死也不會認為是我們在釜底抽薪,鳥悄兒的積累呢,咩哈哈哈,噶哈哈哈~
另外呢,咱們都別忘了口號哈,大聲的喊出來,用強大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小夥伴接下去,接啊,怎麼回事,接啊~
我擦,不對,後背有一絲涼意,在這個炎熱的夏天,竟然!等會兒,你等會兒,還沒到結束語呢,你等會兒,我TM……
炎炎夏夜,那一絲涼是微風拂過,還是魂的殤!
下一次,勝利一定是我的,給我等著!
—— 今天也是在等勝利的冥月寒歌
*本文僅授權《rlyl的自然世界》獨家發布,其他任何媒體平臺未經本人書面授權,不可擅自轉載發布,謝謝您的合作與理解。
👇進入《爬來爬趣》專欄
了解更多恐龍、爬蟲知識
更多文章查找看這裡👇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俗稱恐龍大滅絕,是地球歷史上的第四次以及最後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也可以說是最著名的一次滅絕事件了,導致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消失。哺乳動物與恐龍的直系後代鳥類則存活下來,並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那麼其他的幾次大滅絕時間,大夥們可還記得?Author:冥月寒歌(微信:mond1985ss)
Editor:rlyl
📖延伸閱讀:
【恐龍探索 • 100期特別文章】風雨同舟,我們砥礪前行
【恐龍探索】恐龍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