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草的就是被吃肉的追捕,這是自然界上億年來的規律,在恐龍時期依然適用。如今的食草動物為了防禦或者躲避天敵,進化出了許多有用的機制,比如羚羊跑得飛快,成年大象長得足夠強壯,烏龜長出堅硬的殼。那麼恐龍時代,那些以植物為食的恐龍們又怎麼辦呢?今天我們介紹一下恐龍界擁有最佳防禦力的甲龍。

甲龍,顧名思義就是身上覆蓋了甲骨的龍。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面對肉食恐龍既然打不過也跑不掉,那就乾脆放棄,依靠完美的防禦來消磨它們的耐心;這就是甲龍的生存之道。甲龍的祖先是沒有甲骨的,它們在進化過程中,身體背部逐漸開始形成一些有規律排列的骨質甲板,在感受到這些甲骨帶來的好處後,甲骨開始不斷擴大面積,並且曾加厚度。

值得注意的是,甲龍的甲骨,與烏龜的殼是不同的。烏龜的殼是它的祖先,由脊背的肋骨進化而來,整個龜殼不僅結實,承重能力也很出色。而甲龍的甲骨,卻是由它那厚而粗糙的皮膚進化而來,甲骨與體內的骨骼是沒有直接連接的,所以早期的甲龍的防禦力也並不是看起來那麼出色。
甲龍發展的後期,防禦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因為大型的肉食恐龍咬合力是非常驚人的,即便是裝備了足夠數量的甲骨,也是難以抵禦它那血盆大口,只有在面對一些中小肉食者具有一定的作用。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它們不僅增加甲骨的覆蓋面積和厚度,還慢慢的在甲骨上面長出骨刺,這些骨刺能夠有效的防止霸王龍的大嘴,就像是刺蝟或者豪豬一樣,獅子豹子一般不會去惹它,誰也不想扎一身的洞。

甲龍和大多數的植食恐龍一樣,都是群居生活,一般體長五六米,高度大概和一個成年男子差不多,體重在2-6噸,根據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數據。有意思的是,甲龍不僅身上包滿了裝甲,連他的頭也是這樣;它的頭上有一個差不多是一塊整體的頭盔,可以有效地保護他的腦袋不被傷害。這樣的保護 當然是極好的,但是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散熱,因為過於嚴實的保護,導致熱量難以散發出去。科學家們推測甲龍能夠通過呼吸,調整它流向腦部的血液溫度,從而達到降溫的作用,這樣就不會因為過熱而死機了。

就像裝甲車一樣,光有防護裝甲是不夠的,還得有強有力的攻擊武器。甲龍的攻擊武器是它尾部如足球大小的骨質尾錘,大部分的甲龍都具有這樣的武器。甲龍的尾錘是由幾塊甲板和尾巴最後7節尾椎骨癒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原本並不是一個整體;接連這個尾錘的地方肌腱也是部分鈣化了,可能是用來加強結構,增加打擊力度。而在這個大骨錘的表面,還有一層厚皮。當肉食恐龍造成威脅的時候,甲龍可以揮舞它的尾錘擊打它們,被足球大小的高密度骨錘擊中,加上尾部揮舞的力量,造成的傷害也是不輕的,對於那些中小型肉食恐龍,能夠一擊打斷他們的腿。造成嚴重的內傷。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甲龍都有尾錘,當他們面臨中小型肉食恐龍時,在逃不掉的情況下,那就乾脆往地上一趴,四肢緊縮,全身的甲骨是足以抵禦傷害的,因為肉食恐龍還不至於聰明到把甲龍翻過來。但是哪只調皮的恐龍爬上背部去蹦躂幾下,估計甲龍也會受不了。

除了甲龍,還有一些別的恐龍也是有尾錘的,比如我國發現的「亞洲第一龍」:馬門溪龍。1995年的時候,科學家在自貢東新區發掘出一具馬門溪龍化石,就在它的尾部發現了一個尾錘,但是並沒有任何骨骼結構與之相連,因此猜測它的尾錘可能是單獨發育的。還有同樣是自貢發現的蜥腳類恐龍--蜀龍,也是有一個紡錘形的尾錘。這些恐龍都能用它們的尾錘攻擊肉食恐龍,但是與自帶裝甲板的甲龍相比,這種兼具防禦與攻擊的形態,才是最完美的。
好了,感謝大家的觀看,小編將在之後的文章裡為大家講解更多關於恐龍的故事,喜歡的朋友請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