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鱷魚:生物大滅絕,恐龍淘汰,鱷魚為何成功存活下來?
2001年11月,許多遊人湧向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地理學會總督的展廳,參觀正在這裡展出的一條巨大無比的古代鱷魚復原模型。這種名叫帝王鱷的古代魚體長達到11-12米,僅頭部就有1人多長。它生活在大約1.12億年前尼日的大河深處,兇殘無比。根據它的頭骨構造和滿嘴粗大尖銳的牙齒,科學家們推測不僅河中的魚兒是它的食物,甚至中生代的霸王一一恐龍,也常常成為它「餐桌」上的美味。
其實,帝王鱷還不算是最大的鱷魚,生存於美國晚白堊世的一種叫做恐鱷的鱷魚,體長達到15米,是已知鱷魚中的超級「巨人」。當然,相對於同時期的一些巨型恐龍,這些鱷魚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已知最大的恐龍體長可能超過了40米。古老的鱷魚:生物大滅絕,恐龍淘汰,鱷魚為何成功存活下來?
說起家史來,鱷魚起源的時間應該比恐龍還要早。不過,從化石記錄來看,最早的鱷魚和恐龍一樣出現於三疊紀晚期。從那時起,鱷魚目睹了爬行動物的衰敗,恐龍的滅亡,動物的興起和人類的成長。經過2億多年的演化,鱷魚仍然在地球這個大舞臺上展現著它健壯的身軀,可謂一類極其成功的爬行動物。
從的鱷魚的演化歷史來看,原始的鱷魚主要是陸生動物;更為進步的中鱷類則既有陸生類型,也有水生類型,有一些中鱷類甚至特化為海生動物。現生鱷魚屬於真鱷類,它們主要是半水生的動物。鱷魚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它的身體結構:它的心臟和鳥類、哺乳類一樣有4個房室;它忍飢挨餓的能力很強,已知有的種類即使半年不吃也不致餓死;它的身體構造則非常適應水中的生活。
鱷魚進入新生代後的幾千萬年裡,身體構造基本定型,沒有大變化。因此,鱷魚也被稱為「活化石」。大多數鱷魚都長著扁平的頭,有一個長長的吻部,嘴裡長著圓錐形的牙齒。美國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晚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一種奇異的鱷魚,它的頭骨短而寬,吻部很短,包括牙齒在內的許多構造與一類叫做甲龍的恐龍相似。這種奇特的趨同演化現象令人驚奇不已。
一般來說,人們印象中的鱷魚總是冷酯無情和兇殘成性,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回顧鱷魚的演化史,不僅有像帝王和恐媽這樣殘的肉食者,還有許多溫順的植食性鱷魚。我國湖北1.1億年前生存的一種鱷魚,就是以植物為食的。除此之外,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發現過一些植食性鱷魚。
其實,很多肉食性鱷魚並不因兇殘。在現生的20多種鱷魚當中,只有兩種是吃人不眨眼的「食人鱷」。一種是鱷魚中的「巨人」一一現生鱷魚中惟一能在海中生活的灣鱷,它的體長一般有6-7米,最大的據說有10米:另外一種是產於非洲的尼羅鱷。大多數鱷魚通常不會主動進攻人類,尤其是產於我國長江中下遊,也是惟一生存於溫帶的現生鱷魚一揚子鱷,性情非常溫和。
鱷魚這種冷血爬行動物也有溫柔的一面。所謂「虎毒不食子」,「食人鱷」尼羅鱷撫育後代的情景正是這樣。母鱷在小鱷出殼後,會把所有的小鱷放在自已嘴裡,帶它們去水中玩耍和覓食。平時,尼羅鱷的血盆大口是屠殺包括水牛這樣的大動物的兇器,這時卻變成了小鱷溫馨的「搖籃」,這就是生物構造的多功能性的極端表現。
發生於65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無情地淘汰了中生代陸上霸主一一恐龍,卻沒能消滅頑強的鱷魚。最近的科學調查表明,現生的20多種鱷魚中,已有6種瀕臨滅絕,原因非常簡單:鱷魚的機體能夠扛過6500萬年前的大災難,能夠適應多變的環境達2億多年,卻不能抵禦來自人類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