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撞地球卻倖免於難,英國學者揭示鱷魚的存活秘訣

2021-01-09 騰訊網

恐龍究竟是如何從地球上滅絕的,對於這件事學者們有著各種不同推測。而現今大多數人相信,約6600萬以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引起大爆炸後大量塵埃進入大氣層,阻止了光合作用。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最終因為無法覓食而滅絕。那麼,和恐龍生活在同時代的鱷魚又是如何逃過了滅絕的命運,存活到了今天呢?據英國媒體《每日星報》1月7日報導,來自英格蘭布裡斯託大學的一位專家對此作出了詳盡解釋。

以麥克斯·斯考特戴爾(Dr Max Stockdale)博士為首的科研小組認為,鱷魚自從2億年前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物種的穩定性使其可以適應艱苦的外界環境,從而在全球性災難中倖存下來。鱷魚不管是在水中還是陸地都可以存活,堅硬的皮膚使它們可以抵禦嚴重的物理傷害,甚至在長時間的黑暗中也可以保持健康活力。麥克斯博士說:「大約6600萬年以前,一塊和我們今天的一座城市大小差不多的行星撞擊了墨西哥海灣,最大的陸地動物恐龍滅絕。而鱷魚的生活方式非常特別,它們可以適應巨大的環境變化。鱷魚可以在水下屏住呼吸一個小時,還可以在陸地上迅速逃離災難,是少數可以生存至今的史前動物。」

麥克斯博士和他的同事們認為鱷魚的進化存在一種「起停」機制,具有這種進化機制的生物通常進化得非常緩慢,基本保持穩定狀態。但是在劇烈的環境變化下會轉換機制,選擇迅速進化。比如全球變暖,一些生物就會開始「大進化」,加速增大體型。根據自然傳播生物學,這種現象定義為「間斷性平衡」進化模式。

麥克斯博士說:「我們的研究基於大型計算機進行的模擬進化運算,通過不同年代的化石樣本來計算出生物進化的速率。鱷魚通常在溫暖的環境中進化得更快,因為它們屬於冷血動物,必須藉助外界環境來保持體溫。史前時代比起今天有著更多的鱷魚種類,因為當時比現在溫暖得多。」

據報導,麥克斯博士和他的小組接下來將會研究史前時代不同種類鱷魚之間的差別,從而確定為何一些種類滅絕了,而另外一些則存活到了今天。

相關焦點

  • 災星傳說:X行星10月撞地球?
    (視頻截圖)各國歡欣迎接新年到來,但總有些預言家會提出新的預言,時常以「陰謀論」作為宣傳的愛爾蘭學者米德,出版的新書再度預言,今年10月將會有一顆巨大的神秘行星,將撞向地球的南極,毀滅全世界。地球是否會遭外層空間行星撞擊而毀滅,再度引起話題。
  • 行星撞地球
    一顆小行星會在 11 月 2 日,也就是美國總統大選投票的前一天,與地球發生「摩擦」或「碰撞」。AMAZING!根據 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方面的觀測,一顆小行星將在今年 11 月 2 日臨近地球。這顆名為 「2018 VP1」 的小行星存在 0.41% 的概率進入大氣層,與地球發生「碰撞」。
  • 最新末日預言:X行星2017年撞地球?
    各國歡欣迎接新年到來,但總有些預言家會提出新的預言,時常以「陰謀論」作為宣傳的愛爾蘭學者米德,出版的新書再度預言,今年10月將會有一顆巨大的神秘行星,將撞向地球的南極,毀滅全世界。地球是否會遭外層空間行星撞擊而毀滅,再度引起話題。米德(David Meade)在新書《X行星—2017降臨》(Planet X-The 2017 Arrival)中說,一顆是太陽「雙胞胎」的星體,正朝地球接近,屆時有七個環繞它軌道運行的天體,也會向地球飛來,包括常見於末日傳說的災星尼比魯(Nibiru或稱X行星)。
  • 人類可以在各個行星存活多久
    近年來隨著地球環境不斷惡化,專家學者不斷討論著遷移各個行星的地球化計劃,但是在開啟龐大的計劃之前,我們必須先到達行星。暫且拋開如何到達以及到達過程,假設我們真的成功抵達這些星球,我們人類可以存活多長時間?又會面臨什麼挑戰呢?
  • 44億年前的行星撞地球,不只撞出了月球,還撞出了地球生命
    44億年前一場大碰撞,不只撞出了月球,地球也在這次大碰撞中獲得了大部分碳,氮和其他生命必需的揮發性元素。 44億年前,地球有點像今天的火星,地核含有揮發性元素,但除了地核以外的矽酸鹽質地層區域(全矽酸鹽地球,簡稱BSE),氮、碳、硫等揮發性元素卻相當貧乏,而地核不與地球的其他部分相互作用,但它上面的一切(地幔、地殼、水圈和大氣)都是相互聯繫的。
  • 科學家再議「小行星撞地球怎麼辦」
    科學家再議「小行星撞地球怎麼辦」沈敏一顆直徑100米至300米的小行星正以每秒14公裡速度穿越太陽系,目前距離地球5700萬公裡。天文學家預測,這顆小行星有1%的可能性在2027年4月27日撞上地球……地球人該怎麼辦?
  • 冥古宙地球挨過多少撞?
    按照最新公布的一個模型,早期地球尤如身處一片靶場,遭受到大量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圖片來源:Simone Marchi et al. 2014(艾麥樂/譯)對於成長來說,太陽系是可不是一個寬容的地方。按照最新公布的一個模型,早期的地球看上去就好像身處射擊場的靶子上。上面這張動態圖顯示了距今40億-45億年前,我們這顆行星受到小行星撞擊的情形。
  • 英國學者確認「超級地球」存在 為首個系外宜居星球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6日報導,「格利澤581d」行星大小約為地球的3倍,是人類在太陽系之外發現的第一個位於宜居帶中的行星,被稱為「超級地球」。 它距離地球22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算得上是「鄰居」。有趣的是,學者過去曾一度認為它根本不存在。
  • 盤點有史以來的10大行星撞地球
    盤點有史以來的10大行星撞地球在地球近46億年的生命中,發生過很多次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跟隨百科校園主題團去看看吧!弗裡德堡隕石坑形成於21億年前,可能是某個小行星以每小時4萬至25萬公裡的速度撞擊地球而形成。甚至人認為正是這次撞擊導致地球氣候變化,從而使恐龍滅絕了。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目前地球第2大隕石坑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目前地球第2大隕石坑。據推測是在6500萬年前形成,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裡。
  • 2018小行星撞地球若真,百米海嘯有多恐怖?
    「如果它不幸撞在了地球的大洋上,它造成海嘯將會達到恐怖的100米左右!」NASA的有關研究員說。2015年10月31日,一顆直徑達到2.4公裡的半人馬小行星就曾直奔地球,幸運的是它在50萬公裡的地方所受的綜合引力最終使其偏離了地球,令地球躲過一劫。
  • 若65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上地球,恐龍會演變成智慧生物嗎?
    引言:若6500萬年前那顆調皮小行星沒有撞上地球,恐龍的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人類的命運將是如何?科學界中存在兩種聲音。但是,計劃難以趕上變化,正當恐龍一族沉浸於美好設想中時,一顆無名行星突然盯上了地球。更可怕的是,這顆堅韌的小行星在收到地球發出的拒絕訊號後並沒有選擇離開地球而是選擇奮力一搏,最終重重撞上了地球。這看似不起眼的撞擊,直接導致了恐龍的滅亡,地球環境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許多大型猛獸都因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而紛紛消逝。
  • 小行星2036年撞地球概率高 專家探討抵禦方案
    據報導,這顆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性是1/37至4.5萬分之一,但在天文學上,這已經屬於「非常高的概率」,人類不得不防。另據2月25日的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報導,下個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將主辦一次為期3天的「行星防禦大會」,屆時全球數百名科學家將聚在一起探討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具體方案,目前科學家們比較認可的方案是把小行星推離地球軌道。
  • 新發現:有顆類地行星適宜生物存活
    太空探索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顆大小類似地球的行星,這顆行星圍繞離地球20光年的一顆恆星運轉,其表面溫度適宜產生液態水源,因而很有可能是另一個適合生物存活的星球。據研究人員介紹,這顆被命名為Gliese 581g的行星是已發現的圍繞紅矮星Gliese 581運轉的六顆行星之一,也是這其中唯一一顆位於「可居住區」的行星。
  • 防止行星撞地球的四種辦法
    有一些就位於地球附近,被稱為近地小行星。在好萊塢大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一顆近地小行星就要撞地球了,在這存亡一線的危急時刻,總會有一個英雄站出來在最後一分鐘拯救全人類。可小C不得不說,好萊塢大片的英雄主義實在過於樂觀,科學家們苦心鑽研多年,「防小行星撞地球計劃」卻始終進展緩慢。來看看科學家們都提出過哪些抵禦小行星撞擊的辦法吧!
  • 一顆約埃及吉薩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或撞地球
    一顆約埃及吉薩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或撞地球時間:2019-11-19 18: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一顆約埃及吉薩金字塔大小 行星2022或撞地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聲稱,一塊長128米,接近埃及吉薩金字塔大小的小行星可能於2022年5月6
  • 行星撞地球大盤點:Tunguski事件是啥?
    【科技訊】1月8日消息,據古老的天文數據記載,在1883年曾有一顆彗星在地球附近分解,如果撞擊地球會導致地球所有生命的滅亡。  根據沃爾特-米德-拉塞爾的博客所述,這個世界幾乎在1883年結束。這篇博客引用了一篇根據一些古老天文數據所作的論文,博客稱一顆彗星在靠近地球的宇宙中分解成為3275個物體,而且每個的大小都與導致1908年Tunguski事件的流星一樣大。
  • 「最危險」小行星撞地球風險被排除
    原標題:「最危險」小行星撞地球風險被排除  新華網華盛頓4月4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航天局日前說,一顆被認為未來100年內對人類「最危險」的小行星,現已被科學家從撞地球危險近地天體名單中移除。   這顆編號為2007 VK184的小行星直徑130米,自2007年11月被發現以來便被列入「地球殺手」小行星名單。
  • 避免小行星撞地球的三要素
    新華網美國舊金山2月16日電(記者王豔紅)過去兩年中,一顆名叫「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因為有可能在幾十年內撞上地球而備受關注。雖然新觀測結果已基本排除撞擊的可能性,但這仍不免使人們思考:怎樣才能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發生?
  • 同樣是史前巨獸,為什麼鱷魚存活到了現在,而恐龍卻滅絕?
    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可以說是自然界的饋贈了,人類去動物園中可以看到很多體型巨大的珍貴動物,它們戰勝了殘酷的自然界演變,和人類一同成為了歷史的倖存者。在自然界的進化史中,很多史前生物都只留下了一抹傳奇的色彩,退出了歷史舞臺。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恐龍,它曾經是地球的霸主,卻慘遭滅絕。
  • 英刊探究巨大氣態行星成因:行星彈撞或可造就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6日發表題為《熱木星可能是行星彈撞形成的》的報導稱,行星彈撞可能造就了熱木星(公轉軌道極為接近母恆星的類似木星的氣態行星——本網注)這種奇特的星體。最新研究顯示,年輕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產生了這些巨大的氣態行星的內核,這對熱木星形成的傳統觀點構成了挑戰,傳統觀點認為,熱木星是從所屬星系外緣向內遷移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