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刊探究巨大氣態行星成因:行星彈撞或可造就

2021-01-10 環球網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6日發表題為《熱木星可能是行星彈撞形成的》的報導稱,行星彈撞可能造就了熱木星(公轉軌道極為接近母恆星的類似木星的氣態行星——本網注)這種奇特的星體。最新研究顯示,年輕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產生了這些巨大的氣態行星的內核,這對熱木星形成的傳統觀點構成了挑戰,傳統觀點認為,熱木星是從所屬星系外緣向內遷移進來的。

最先發現的系外行星大多是熱木星,這是一些巨型氣態行星,以數天甚至數小時為周期圍繞母恆星公轉。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阿龍-博利說:「熱木星的出現讓尋找類地行星的科學家大吃一驚,它們的存在立即對行星形成理論構成了挑戰。」

早期理論認為,這些星體在形成之初距離母恆星的距離至少與地球同太陽的距離一樣遠,然後向內不斷遷移。

但是,美國航天局克卜勒望遠鏡發現的大量行星讓人們對這一理論提出質疑。克卜勒望遠鏡觀察到一些被稱為「超級地球」的巨大巖質行星和被叫做「迷你海王星」的星體圍繞母恆星運轉。隨著它們的軌道逐漸向內遷移,這些行星按理會聚集越來越多的氣態和塵埃,最終變成巨型氣態行星。但實際情況是,這些行星仍然是巖質的,這說明它們可能是在距離母恆星更近的地方形成的。

此外,克卜勒望遠鏡還觀察到一些奇特的星體系統,在這些系統中,若干顆巖質行星在母恆星附近聚集起來,科研人員稱之為緊密結構內行星系統(STIP)。這些行星系統大多最終會失去穩定性,接連撞擊起來。

如果碰撞非常緩慢,那麼這些行星可能粘在一起形成一顆新行星的內核。如果碰撞是在恆星周圍瀰漫的物質消散之前發生的,那麼這個內核可能會吸引足量的氣體和塵埃,從而變成一顆熱木星。恆星周圍瀰漫的物質消散大約需要1000萬年時間。

為了驗證這一觀點,博利及其同事向克卜勒-11的計算機模型中輸入不穩定參數。克卜勒-11是一個星體系統,裡面有6顆巖質行星,以比水星同太陽的距離還近的軌道環繞母恆星運轉。計算機模擬產生了數顆溫木星——與母恆星距離比熱木星稍遠一點的巨型氣態行星。

博利說,這並不意味著行星一點都沒有朝著母恆星遷移——只是說明,內遷恐怕不是溫木星和熱木星形成的主要途徑。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凱薩琳-沃爾克說:「這種理論與STIP不穩定的觀點十分契合。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熱木星)形成思路。」

資料圖:熱木星。(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太陽系行星排列為啥是巖質行星在內氣態行星在外?不只是因為密度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排列有一種現象,就是巖質行星(類地行星)都排列在內側,而氣態行星(類木行星)都排列在外側,比如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氣態行星,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排列呢?
  • 科學家構建新模型 解釋巨氣態行星形成原理
    「吸積盤不穩定」 (disk instability)理論能夠很好解釋巨大氣態行星的形成。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天文學界,有兩種關於太陽系內行星形成的理論:一種是被廣泛接受的「核心吸積」(core accretion)理論,這種理論能很好解釋「類地行星」的形成,但在解釋像土星這樣的巨大氣態行星形成時卻遇到了困難;第二種被稱為「吸積盤不穩定」 (disk instability)理論,這種理論能夠解釋巨大氣態行星的形成。
  • 木星被稱為「氣態行星」,小行星撞擊木星時會「穿過」木星嗎?
    「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巨行星」也被稱為「類木行星」。其實木星的整體構成和我們想像的並不一樣,雖然木星是一個巨型的「氣態行星」,但是在木星強大的引力和大氣壓力影響下,木星的內部更像是一片密度極高的「海洋」,甚至木星內部的氫在壓力的影響下會變成液態金屬氫,並且木星的內部還有一個巨大的由鐵和矽組成的內核。
  • 氣態行星能登陸嗎?木星是氣態行星嗎(非固態表面)
    氣態行星是指不以巖石或者固體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往往主要由氫、氦等輕元素組成。它們也被稱為氣態巨行星,因為往往體積巨大。我們所熟知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能登陸嗎既然是氣態行星,就會有很多人問,這種非固態的行星能登陸嗎?既然沒有固態表面,怎麼登陸?確實如此,目前人類還沒有登陸氣態行星的案例。因為正如大家所猜測,氣態行星的星球表面很難定義,和地球、月球等情況不同。他們雖然含有巖石或者金屬,但只是作為核心,在行星的上部分都是氣體。
  • 同樣都是行星,為何地球是「固態行星」,木星是「氣態行星」?
    同樣都是行星,為何地球是「固態行星」,木星是「氣態行星」?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恆星和行星,其中像太陽一樣自身能夠發光放熱,釋放出能量的就是恆星;而圍繞著太陽旋轉,包括地球在內,自身不能發光放熱的星球,就是行星。
  • 太陽系存在氣態行星,但為什麼沒有氣態衛星?
    要想知道為什麼氣態行星的衛星不是氣態的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了解衛星形成的過程。地球的衛星月球是我們最熟悉的衛星,那麼就讓我們首先來了解月球形成的過程。但是,大碰撞假說只適用於那些具有固體結構的行星或原行星,而太陽系中只有被稱為類地行星的四顆行星符合這個條件。其它四顆氣態行星的結構如同巨大的氣球一般,它們的衛星無法用這種理論解釋。圖解:土星的密度非常微小,如果有那麼大的一盆水,土星就會漂浮在水上。
  • 行星為何有氣態與巖質之分?氣態行星上真的都是氣體嗎?
    除去四顆巖質行星,就是四顆氣態行星了,它們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在進行細分,木星和土星則屬於氣態巨行星,而天王星和海王星則屬於氣態行星中的冰巨星。既然巖質行星都有著固體表面,那麼是不是說氣態行星的表面全都是由氣體所組成的呢?並非如此。你可能注意到了,巖質行星無論是體積還是質量,都相對較小,而氣態行星則極為龐大。
  • 行星可以分成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
    在分類上,行星可以分成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巖質行星又稱為類地行星,就是像我們的地球這樣由巖石表面的行星,氣態行星又稱為類木行星,是沒有巖質表面的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巖質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也是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行星。
  • 氣態行星表面存在小行星撞擊痕跡嗎?
    而這種情況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被吸引的星球成為了大引力星球系統的一部分,就如恆星系統裡面的行星以及行星系統裡面的衛星。另一種是被吸引的星球會狠狠地撞在產生引力的星球上,這也是目前宇宙中較為常見的現象。根據天文學家長期對太陽系內行星進行研究,發現每一顆行星都曾遭受過小行星的撞擊。只不過,對於大多數行星來說,撞擊並沒有在其表面留下明顯的痕跡。
  • 太陽系曾經有第五顆氣態行星
    視頻:如果太陽系其他行星在月球的位置,時長2分47秒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曾經存在一顆巨型氣態行星,由於這顆行星與海王星發生了碰撞巨大的碰撞還導致柯伊伯帶大量小天體的出現,碎片也布滿了太陽系,由此科學家推出了一個更加驚人的假說,認為在柯伊伯帶上可能存在當時碰撞留下的神秘內核,這是一個由巖石構成的小天體,來源於這次史無前例的碰撞事件。
  • 木星這樣的氣態行星,裡面有沒有固態內核?可以直接穿透它嗎?
    木星這樣的氣態行星,裡面有沒有固態內核?可以直接穿透它嗎?相信許多朋友都知道,宇宙中的行星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像地球、月球這樣的固態行星,是由固態的巖石組成的;還有一類則是木星、土星這樣的氣態行星,主要的組成成分是氫氣。
  • 為什麼在太陽系中,類地行星在內側,氣態行星在外側?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在宇宙中,行星主要分兩類,類地行星、氣態行星,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一部分行星和我們地球家園一樣,是巖石結構的類地行星。而氣態行星的情況則不一樣,主要是以氣體作為主要的組成成分。在我們太陽系內,類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而氣態行星則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大家是否發現,巖石結構的類地行星主要分布在太陽系內側,而氣態行星則位於遠離太陽的外側。太陽系八大行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律呢?對於這一個問題,有科學家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在研究中,科學家提出了一個類似「分水嶺」的模型,即在我們太陽系內,存在一個「大鴻溝」。
  • 宇宙中的氣態行星最終會變成固態行星嗎?
    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在這八大行星中有四顆行星是固態行星,還有四顆行星是氣態行星。這四顆固態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四顆氣態行星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冥王星沒有被除名的話,那麼它也是一顆固態行星。
  • 木星為什麼是一顆氣態行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體積超過地球的一千倍。
  • 太陽系黑歷史:曾擁有五顆氣態行星
    太陽系氣態行星:太陽系內八大行星中,有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顆是氣態行星。
  • 太陽系中那些氣態行星你知道哪些?
    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為什麼我們只探討氣態行星而不考慮恆星??我們太陽系不是有一個恆星太陽嗎??但其實太陽並不是氣態的。身處太陽系的我們,你是否知道太陽系中有哪些氣態行星呢其中恐怖土星就是由氫和氦組成的氣態星球,沒有陸地,高風速巨壓力讓你分分鐘體驗死亡。
  • 太陽系黑歷史 曾經擁有第五顆氣態行星
    太陽系誕生不久時仍然處於混亂的時代,大質量天體相互間發生碰撞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曾經存在一顆巨型氣態行星,由於這顆行星與海王星發生了碰撞,最終消失了,而海王星也因此改變了軌道。如果將時間倒回40億年,太陽系剛剛誕生不久,仍然處於混亂的時代,大質量天體相互間發生碰撞。當時太陽系中存在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但是科學家發現可能還存在第五顆氣態行星。如今的太陽系已經沒有了這顆行星的蹤跡,科學家認為第五顆氣態行星在很早時就已經消失,來自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第五顆氣態行星和海王星發生碰撞,並將小行星群向外推移。
  • 科學家發現最大巖質行星,或是氣態行星內核,大氣層已被莫名剝離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屬於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由於質量較大,又屬於氣態巨行星的級別。
  • 為何距離太陽近的行星都是固態行星,而距離太陽遠的都是氣態行星
    為何距離太陽近的行星都是固態行星,而距離太陽遠的都是氣態行星眾所周知,我們的太陽系當中有「八大行星」,根據八大行星距離太陽從近到遠排列,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條「小行星帶」作為分界線,在小行星帶以內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個都是固態行星,而在小行星帶之外的四顆星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氣態的巨行星。那麼這種有趣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問題,就是題目中所寫的「為何距離太陽近的行星都是固態行星,而距離太陽遠的都是氣態行星」。
  • 科學家將揭開氣態行星的秘密,這些低密度行星為什麼沒有被吹散?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有許多氣態行星的密度非常低,這類行星然主要是由氣體聚集而成但是較輕的質量卻不受恆星的影響,甚至還能在行星外圍形成一圈由物質圍繞的星環,對於這類氣態行星為什麼沒有被恆星吹散的原因並不清楚,科學家把這類像膨化物一樣的行星命名為「超級棉花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