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可以分成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

2020-11-27 驕陽網

在分類上,行星可以分成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巖質行星又稱為類地行星,就是像我們的地球這樣由巖石表面的行星,氣態行星又稱為類木行星,是沒有巖質表面的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巖質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也是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行星。

不過行星形成理論認為巖質行星大到一定程度,其本身的引力會導致其吸收的氫氣等氣體非常多,那麼大氣層最下端部分的氣體就會被壓成液態,這樣這顆行星就從巖質行星變成了氣態行星,或者說從類地行星變成了類木行星。

那麼這兩種行星的質量界限是多大呢?很抱歉!目前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因為天文觀測發現,這兩者的質量界限非常模糊。

本來有天文學家計算發現如果巖質行星的質量為地球的3倍,那麼它就會成為氣態行星,也就是說如果地球質量增加3倍,那它很可能就已經是氣態行星了,然而天文觀測中發現的如開普洛-10c等一些類地行星,讓科學家們不得不放棄這種認知。

克卜勒-10c位於距離地球560光年的天龍座,這顆行星直徑是地球的2.35倍,約為3萬千米,其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7.4倍,表面重力是地球的3倍多,但科學家通過一些觀測證據發現它仍然是一顆巖質行星,實際和理論推測如此大的差距,讓科學家們也懵了。

另外如類地行星類地行星克卜勒452b,質量為地球的5倍左右,類地行星61 Vir b,質量約為地球的5.4倍,類地行星格利澤581c質量在地球的4.4倍左右,格利澤581d質量在地球的6倍以上,格利澤581e質量在地球的兩倍以上,格利澤581g質量在地球的4倍左右,格利澤876d質量的地球的7.5倍左右,最誇張的是克卜勒22b,天文學家基本肯定它就是一個巖質行星,其直徑是地球的2.4倍,即便它的密度和地球相同,它的質量也可達地球的13.8倍。

如上這些星球的發現,都刷新了科學家們對類地行星與類木行星界限的認知。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數百顆類地星球,這些星球中很多都位於恆星的宜居帶中,據推測有相當一部分行星上面都有大氣層,適宜的溫度和液態水存在,因此它們上面很有可能是有生命形式存在的,所以它們也都是科學家們的重點觀測和研究對象。

相關焦點

  • 行星為何有氣態與巖質之分?氣態行星上真的都是氣體嗎?
    行星的數量雖然眾多,但並非所有的行星都是類似的,事實上每一顆行星都是其獨有的特點,而從行星分類上劃分,我們可以將所有行星劃分為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就是一顆巖質行星,地球表面由堅硬的地殼所覆蓋,正是因為地球是一顆巖質行星,所以才具備了生命繁衍的基礎。而在太陽系之中,除了地球以外,巖質行星還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 氣態行星巖質行星差別有多大?木星地球就是最好的例子
    宇宙中有眾多的星球,有恆星,有行星,有彗星等等,行星又分為氣態行星和巖質行星。
  • 太陽系行星排列為啥是巖質行星在內氣態行星在外?不只是因為密度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排列有一種現象,就是巖質行星(類地行星)都排列在內側,而氣態行星(類木行星)都排列在外側,比如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氣態行星,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排列呢?
  • 科學家發現最大巖質行星,或是氣態行星內核,大氣層已被莫名剝離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屬於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由於質量較大,又屬於氣態巨行星的級別。
  • 大質量行星都是氣態,小質量行星都是巖質,兩者質量界限是多大
    類似地球這樣的有巖石表面的行星被稱為類地行星,比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屬於類地行星,而像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樣的星球,由於它們沒有巖石表面,而本身大氣層又特別濃厚,最下面的氣體甚至都被壓成了液體,所以這類行星又被稱為氣態行星,或者叫做類木行星。類木行星的質量通常都比較大,比如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太陽系四顆氣態行星中質量最小的天王星的質量也是地球的14.5倍。
  • 英刊探究巨大氣態行星成因:行星彈撞或可造就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6日發表題為《熱木星可能是行星彈撞形成的》的報導稱,行星彈撞可能造就了熱木星(公轉軌道極為接近母恆星的類似木星的氣態行星——本網注)這種奇特的星體。最新研究顯示,年輕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產生了這些巨大的氣態行星的內核,這對熱木星形成的傳統觀點構成了挑戰,傳統觀點認為,熱木星是從所屬星系外緣向內遷移進來的。
  • 氣態行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嗎?科學家給出的猜想,讓人刮目相看
    科學家給出的猜想,讓人刮目相看引言:現在我們知道地球是一顆行星,而且地球這顆行星是一顆巖質行星,在宇宙中天體的種類有很多,比如說巖質行星,氣態行星,這些都是非常多的,除了這些普通的星球之後,還存在一些神秘的天體,比如說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等等,不過行星有誕生生命的可能,地球上有很多的生命,除了普通生命之外,還有智慧生命人類,人類的誕生對於地球來說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人類走出地球之後
  • 氣態行星有生命存在的可能嗎?科學家給出的猜想,讓人刮目相看
    科學家給出的猜想,讓人刮目相看我們現在知道地球是一顆巖質行星,同時也是一顆有豐富資源的生命星球,地球的生物都是以陸地生物為主的,還有海洋生物,天空生物等,人類是智慧生命,但是人類也生活在陸地上,就是因為人類生存的是巖質行星,所以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外星生命基本都是按照地球的模板來找的,科學家認為生命也是應該生活在巖質行星上面,那麼真相到底是不是這樣,我們知道,宇宙的行星分為兩類,一種是像地球一樣的巖石行星
  • 氣態行星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嗎?大氣層有可能孕育奇特的漂浮生物
    地球是一顆巖質行星,同時也是一顆有豐富生物的生命星球。地球的生物以陸地生物為主,還有海洋生物,天空生物等,人類雖然是智慧生物,但人類也是生活在陸地。正是人類生存的地球是巖質行星,因此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尋找地外生命和文明的時候,基本都是以地球為模板來尋找,比如巖質行星,類地行星等。認為地外生命也應該生活在和地球相似的巖質行星上,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已知的最大的固體行星是哪個?固體行星為什麼那麼少?
    首先我們要明白所謂的「固體行星」是什麼,其實「固體行星」這個詞並不權威,應該叫「巖質行星」或者「巖石行星」。因為宇宙中有85%是氫,所以氣體是很多的,那麼反過來說,就是巖石很少,所以巖質行星固然就少了,氣態行星固然就多了。
  • 氣態行星表面存在小行星撞擊痕跡嗎?
    但在太陽系的個別星球上,由於沒有大氣侵蝕以及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使得小行星撞擊在其表面留下了明顯的痕跡,例如水星和月球。根據科學家的觀測,水星的表面存在著太陽系內眾多行星中最多的隕石坑,其次就是月球等衛星,它們的表面大多都是坑坑窪窪的。
  • 氣態行星吸附了很多氣體,它是個大氣球嗎?其實它的內心也是石頭
    很多朋友知道行星可以分為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巖質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行星,但是看到氣態行星這個詞,也許有朋友認為這樣的行星就是個大氣球,這麼理解是不對的。
  • 為何離太陽近的是固態行星,而離太陽遠的卻是氣態行星?
    初生的太陽向外釋放出強烈的太陽風,把近處的氣體吹向遠方,只有比較重的固體塵埃可以留下來。所以,在太陽比較近的地方形成了4個巖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其實這裡可以打個簡單但不是完全恰當的比方,你對著一堆沙子吹口氣,往往會有幾個小石子留在原地,其他大量的細沙被吹飛了出去。
  • 行星也有不同分類,為啥有的行星沒有巖石表面?氫氣都被壓成液態
    在我們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巖質行星(類地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行星(類木行星)。當然,行星的分類比這要細緻的多,從小到大可分為矮行星,巖質行星,氣態冰巨星和氣態巨行星等。在太陽系中就有很多的矮行星,比如被踢出去行星行列的冥王星,現在就屬於矮行星,不過它還有個部門的歸類,即類冥行星,另外還有穀神星,鳥神星等等,數量遠比行星的數量要多,而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冰巨星,木星和土星屬於氣態巨行星。
  • 在比地球大100倍的巖質行星上,會不會存在比人類大100倍的生物?
    從理論上來講,比地球大100倍的巖質行星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因為宇宙中的氫、氦等輕元素,遠遠比構成巖質行星的重元素多。所有天體,都是各種物質通過萬有引力的作用互相吸積而成,在這個過程中,當巖質行星成長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它的引力就可以束縛住大量的氫、氦等氣體元素,從而轉變成氣態行星。但萬事無絕對,也許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因為種種巧合真的存在著這樣一顆行星。那麼,在這顆比地球大100倍的巖質行星上,會不會存在比人類大100倍的生物呢?
  • 同樣都是行星,為何地球是「固態行星」,木星是「氣態行星」?
    同樣都是行星,為何地球是「固態行星」,木星是「氣態行星」?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恆星和行星,其中像太陽一樣自身能夠發光放熱,釋放出能量的就是恆星;而圍繞著太陽旋轉,包括地球在內,自身不能發光放熱的星球,就是行星。
  • 為什麼在太陽系中,類地行星在內側,氣態行星在外側?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在宇宙中,行星主要分兩類,類地行星、氣態行星,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一部分行星和我們地球家園一樣,是巖石結構的類地行星。而氣態行星的情況則不一樣,主要是以氣體作為主要的組成成分。對此,研究人員進行了模擬,發現在模型中,在這些宇宙塵埃和氣體物質之間存在一個類似「磁碟」的屏障,將這些物質分隔開。這一點,其實與前文中的「分水嶺」是相似的。當太陽系內各個行星在「胚胎」階段時,就會不斷吸收周圍的物質讓自己不斷變大,在這個「磁碟」內側的行星可以吸引大量的宇宙塵埃物質,形成類地行星,而在「磁碟」外側的行星則吸引周圍的氣體,形成氣態行星。
  • 氣態行星能登陸嗎?木星是氣態行星嗎(非固態表面)
    氣態行星是指不以巖石或者固體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往往主要由氫、氦等輕元素組成。它們也被稱為氣態巨行星,因為往往體積巨大。我們所熟知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能登陸嗎既然是氣態行星,就會有很多人問,這種非固態的行星能登陸嗎?既然沒有固態表面,怎麼登陸?確實如此,目前人類還沒有登陸氣態行星的案例。因為正如大家所猜測,氣態行星的星球表面很難定義,和地球、月球等情況不同。他們雖然含有巖石或者金屬,但只是作為核心,在行星的上部分都是氣體。
  • 宇宙中的氣態行星最終會變成固態行星嗎?
    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在這八大行星中有四顆行星是固態行星,還有四顆行星是氣態行星。這四顆固態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四顆氣態行星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冥王星沒有被除名的話,那麼它也是一顆固態行星。
  • 為什麼地外氣態巨行星比類地行星轉得更快?
    一些行星自轉如此之快的原因仍舊困惑著行星科學家。大多數這方面研究集中在內行星上。地球和火星是從巖質星子逐漸積累而來,當它們的大小接近現今的大小時,極有可能受到大型物體掠過的影響而旋轉起來。然而這四個最大的行星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