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球的生命起源,科學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也存在多個理論假說。我們常說地球生命是碳基生命,因為對細胞結構和功能起關鍵作用的是碳元素。但科學家的研究證明,早期地球表面上幾乎沒有水,碳基分子也很少。那麼地球上的碳怎麼來的呢?——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
據每日郵報1月23日報導,最新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一項研究表明,地球生命的基本要素,包括我們中的大部分碳和氮——可能來自另一個星球。44億年前一場大碰撞,不只撞出了月球,地球也在這次大碰撞中獲得了大部分碳,氮和其他生命必需的揮發性元素。
44億年前,地球有點像今天的火星,地核含有揮發性元素,但除了地核以外的矽酸鹽質地層區域(全矽酸鹽地球,簡稱BSE),氮、碳、硫等揮發性元素卻相當貧乏,而地核不與地球的其他部分相互作用,但它上面的一切(地幔、地殼、水圈和大氣)都是相互聯繫的。那揮發物質從何而來?
隕石分類
有關地球如何獲得揮發性物質的一個理論稱為late veneer假說,指富含揮發物質的碳質球粒隕石(稱C球粒隕石)在地球核心形成後撞擊地球,把物質留在了地球上。但事實是,BSE區域的碳氮比例為40:1,而碳質球粒隕石的碳氮比例為20:1,兩者數據對不上。
現在美國萊斯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如果是一顆火星大小的富含硫的原行星撞上地球,就可以解決上述假說難題,並且這場碰撞也是形成月球的主因。
萊斯大學行星科學家達曼維爾·格裡瓦爾(Damanveer Grewal)領導的團隊首先在一個高溫高壓的實驗爐中測試各種碰撞結果,發現如果外來行星的氮、硫濃度高,則碳就不太愛進入地球核心與鐵結合,而氮在高濃度硫環境下則喜與鐵結合。
碰撞前的行星
行星相撞後的情況
團隊在電腦中模擬了10億種不同場景,希望找出哪種情況最可能讓地球出現揮發物質,最終確認,無論是同位素、碳氮比還是BSE區域中碳、氮、硫總量等特徵,都可透過一顆核心約含25~30%硫的原行星將揮發物質以恰當比例轉移到地球上解釋。
此外,月球大部分組成成分與地球不同,但月球上的火山玻璃與地球上的大塊矽酸鹽卻具有非常相似的同位素成分,表明月球與地球有同樣撞擊史。
Grewal表示:「我們發現所有的證據 - 同位素特徵,碳氮比以及碳,氮和硫的總量 - 與含有揮發物的形成月球的撞擊是一致的。因此他認為這顆火星大小的原行星,不僅在撞上地球時帶來生命必須元素,還一併撞出了月球。
要是這麼說,那不僅地球上生命是來自於外太空,外太空存在有外星人或者外星生命也必然無疑了。不過地球上的水又是哪裡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