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計算機模擬月球形成:4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向地球

2021-01-15 澎湃新聞

大數據文摘出品

來源:dailymail

編譯:xt

月球從何而來?這一問題科學界給出過很多解釋。

一個新的超級計算機模擬研究顯示,月球可能是在45億年前地球與一顆叫做Theia的行星相撞形成的,這個行星和火星大小差不多,科學家們還模擬了其形成機制。

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們生成了數種模擬情景的動畫展示,每一種代表了這顆「漫遊行星」 Theia在靠近地球過程中帶有不同自旋數的情況。

每個模擬描繪了從碰撞點散發出巖石碎屑的不同爆炸模式,爆炸散出的巖石可能最終就聚集形成了月球。

這些模擬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家們通常說的「大飛濺」理論或者叫做「巨大衝擊假說」。

根據這一理論,這顆直徑約為3792英裡的Theia一頭扎進直徑7917英裡的地球,給我們的母星圍上一圈碎屑星環,最終這些碎屑逐漸演變成為月球。

學界認為這一事件發生在約44.5億年前,大概是太陽星形成後1.5億年——這也是解釋月球和其他巖石星體相比具有較大尺寸的普遍觀點。

上圖為「撞擊動畫」截圖,展示了Theia不帶自旋時的撞擊場景。這種情形和「無旋轉撞擊」相同,不過選取了一個不同的角度。

「通過模擬帶有不同自旋的Theia,甚至是不帶自旋的情況,我們獲得了早期地球被大型星體撞擊後歷經數十億年可能發生不同後果的一系列情況,」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研究學作者Sergio Ruiz-Bonilla說道。

令人振奮的是我們模擬中的一些結果中,軌道物質聚合的產物體積比月球略小,那麼再結合地球被撞擊後產生的環繞在地球一圈的額外物質,有助於聚合物體積隨著時間增大。

「我不會說這團聚合物就是月球,但這絕對是值得繼續探尋下去的有趣課題。」

杜倫大學的科學家們與格拉斯哥大學合作,在DiRAC高性能計算設施上運行了他們的超級計算模擬。

DiRAC的計算資源——其中包括大量的處理器、線材以及其他硬體設備,分布在包括杜倫大學在內的四所大學校址內。

研究者們在模擬中對可能源於撞擊並可能形成月球的巖石物質進行追蹤。

在模擬撞擊中,早期地球可能的演化情況取決於Theia初始自旋的速度和方向,實驗中模擬了不帶自旋到像「一顆撞球」一樣旋轉,包括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轉方向等不同情況。

其中一個極端條件是順時針最大自旋,這種條件下,撞擊使得兩顆星體合二為一了。

而沒有自旋的情形中,Theia的撞擊產生了一團具備自引力的聚合物質,其質量是月球的80%。

在此條件下添加少量的自旋,也能產出一個類似月球的星體。

模擬中這個聚合體將留在撞擊後地球的軌道上,並通過吞食地球周圍盤狀環繞的碎屑而增長。

和月球一樣,模擬出的聚合體也具有一個小型的鐵核,外層材料則源於早期地球和Theia。

杜倫大學的研究作者Vincent Eke博士介紹說:「根據是否在Theia撞進早期地球前引入自旋,我們獲得了一系列不同的模擬結果。」

不加入自旋或是引入少量自旋的情況最為引人入勝,撞入早期地球的Theia產生的碎屑在一定條件下聚集成為足以被稱為月球原型的大型星體。

「或許還有一些我們尚未研究過的撞擊可能,能夠讓我們更進一步理解月球最初形成的情況。」

儘管模擬計算並不能作為月球起源的決定性證據,但專家們認為模擬是我們在了解月球,這一我們最鄰近鄰居,其起源時充滿前景的研究階段。

今年三月份一項的研究宣告證明了「大飛濺」理論,該研究在月球巖石中發現了Theia的遺蹟。來自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研究者們通過氧同位素手段檢測了由阿波羅號太空人帶回地球的月球巖石,得出此結論。

他們發現月球巖石和地球巖石中存在不同的氧同位素——氧同位素的種類是物質起源的指示之一,氧同位素的差異可能源於撞擊之後Theia的殘留物。

然而,五月份的一項研究則報導說在月球表面發現了碳的離子。

碳元素在巨大撞擊事件產生的極高溫度下理應會被完全汽化。

新研究的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研究團隊如今計劃進一步運行模擬,他們將通過變更質量、速度、撞擊物和被撞擊物的旋轉速率等參數,以探究這些條件對可能形成的月球產生什麼影響。

相關報導: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9015061/Supercomputer-simulation-shows-Moon-formed.html

志願者介紹

原標題:《超級計算機模擬月球形成:4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向地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44億年前的行星撞地球,不只撞出了月球,還撞出了地球生命
    44億年前一場大碰撞,不只撞出了月球,地球也在這次大碰撞中獲得了大部分碳,氮和其他生命必需的揮發性元素。 44億年前,地球有點像今天的火星,地核含有揮發性元素,但除了地核以外的矽酸鹽質地層區域(全矽酸鹽地球,簡稱BSE),氮、碳、硫等揮發性元素卻相當貧乏,而地核不與地球的其他部分相互作用,但它上面的一切(地幔、地殼、水圈和大氣)都是相互聯繫的。
  • 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了地球,生命才得以在地球出現
    46億年前,太陽從分子雲中坍塌成型,它的身邊,是50到100個巖石行星胚胎,大小介於今天的月球和火星之間在此後的1億年間,近百個行星胚胎碰撞融合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四個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但鮮為人知的是,早期太陽系其實有5顆類地行星。
  • 推翻之前的數據,最新研究確定:月球誕生於44.25億年前
    研究發現月球形成的時間,比之前設想的稍晚一些。當一顆火星大小的原行星(忒伊亞)在與年輕地球碰撞中被摧毀時,碰撞中噴出的碎片就產生了一個新天體,也就是現在的月球。由馬克西姆·莫裡斯領導的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的行星地球物理學家與明斯特大學科學家一起,使用一種新的數值模型,重建了事件發生的時間:44.25億年前,之前關於月球形成假設是45.1億年。
  • 月球起源新說:火星大小天體正面撞擊地球而催生
    月球起源新說:火星大小天體正面撞擊地球而催生  【科技訊】6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月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但是根據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大約45.3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猛烈撞擊了地球
  • 太陽系44.8億年前發生大轟擊,地球和月球未能倖免,遭受重創!
    歡迎來到太陽系早期,就在45億年前行星形成之後,我們周圍的一片混亂。彗星、小行星甚至是原行星的浪潮湧向太陽系內部,其中一些還在途中撞上了地球。現在,由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地質學家史蒂芬·莫吉斯領導的一個小組,已經為我們地球歷史上這一暴力時期制定了一個新的時間表。
  • 45億年前,地球吞噬了一顆行星,後來地球上才出現了生命
    01關於月球起源的猜想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在過去提出過多種假說,例如有人認為月球本來是原始地球的一部分,後來因為「潮汐共振作用」被甩了出去,也有人認為月球原本不屬於地球,在過去的某一天,當它「路過」地球附近時,碰巧被地球的引力捕獲,還有人認為月球和地球本來就是形成於同一團原始星雲的兩個天體
  • 2011年在西撒哈拉發現的44億年歷史「黑美人」隕石揭示火星早期經歷了一次撞擊
    這塊巖石並非來自地球,它來自火星。Bizzarro最終得到了豐厚的回報。2011年在西撒哈拉發現的這塊有44億年歷史的「黑美人」隕石僅重15克,他的研究小組就此揭示了幾乎貫穿火星整個歷史的小行星撞擊和火山爆發記錄。
  • 超算模擬或解月球形成之謎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的一項新的超級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大約45億年前,月球可能是由於地球與火星大小的行星泰婭(Theia)碰撞而形成的。英國科學家製作了一些模擬場景的動畫,每個動畫顯示泰婭以不同的自旋量接近地球的情景,描繪了從撞擊點散發出來的巖石碎屑的各種爆炸樣式,這些爆炸樣式最終可能會聚集成月球。這些模擬基於天文學家通常所說的「大飛濺」理論或「巨大衝擊」假設。根據理論,直徑約6100公裡的泰婭撞入直徑為12741公裡的地球,在我們的星球周圍形成了一個碎片環,這些碎片環最終聚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 地球曾或被巖漿海洋覆蓋,月球是行星撞擊地球一部分巖漿形成的?
    根據科學報告顯示,似乎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月球形成的可能性原因,在一個名叫LA-VA LAND 的研究中聲稱,一個曾經覆蓋我們地球的巨大巖漿海洋,它可能在月球的誕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激動人心的研究表明,地球曾被熔巖海洋覆蓋,它看起來與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2年發現的系外行星UCF-1.01類似。
  • 通過掃掠地球碎片,它最終變成衛星!月球形成之謎終被揭曉
    第一種假說:分裂說  這種假說是表示,月球100%來自於地球,在地球誕生後1億年的時間裡,由於潮汐共振,導致地球的一部分分離出去,這部分進入星際空間之中,通過冷凝等一系列反應變成地球,說白了  第四種假說:撞擊說  支持這個假說的人相信,月球的誕生和45億年前的一場撞擊有關,這場撞擊的雙方,一個是地球,另一個則是一顆未知的行星「忒伊亞」。  截止到目前,以上四種假說中,撞擊說是最被認可的,前段時間,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團隊,也通過超級計算機模擬,再次確認了「撞擊說」。
  • 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毫無徵兆的撞擊地球,人類能堅持多久?
    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毫無徵兆的撞擊地球,人類能堅持多久?要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非地球毀滅莫屬了。地球毀滅意味著人類以及所有動植物,都要走向一條不歸路,後果不堪設想。其實毀滅地球有多種方式,很多人普遍認為,核武器的威力巨大,可摧毀整個地球,也有人認為變異的病毒才會導致地球毀滅。
  • 月亮的形成,真的和35億年前的「火星」撞地球有關嗎?
    超級月亮地球與月亮,已經相惜相伴了30多億年。一切開始於35億年前,那時,太陽已經穩定燃燒了10億年。各大行星,在經歷了水深火熱的碰撞之後,基本成型,開始了各自的演化。此時的地球,地殼已經穩定,地表已然擁有液態水。根據去年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一篇論文,35億年前的地球海洋中,已經有可以進行新陳代謝的微生物。
  • 月球才是地球保護神,40億年前,它用磁場捍衛了地球大氣層
    我們期待著NASA在阿爾忒彌斯計劃中送到月球表面的太空人能夠有所發現,並將重要的月球南極樣本帶回來。」根據目前的理論,月球的形成是來自於45億年前。科學家認為,當時有一顆和火星差不多的行星——忒伊亞撞上了剛剛形成不到1億年的地球。
  • 「黑美人」隕石透露:44億年前,火星上就有水存在
    在行星科學中,關於水在地球、火星和其他大型天體(如月球)上的起源一直頗受爭議。有一種假說認為,它是在小行星和彗星形成後生成的;而另一些行星研究人員則認為,水可能只是在行星形成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眾多物質之一。 最近,針對一顆古代火星隕石的最新分析結果為第二種假設提供了支持。
  • 比黃金還值錢的古代火星隕石,揭露了火星44億年前的一個秘密
    在行星科學中,關於水在地球、火星和其他大型天體(如月球)上的起源一直頗受爭議。有一種假說認為,它是在小行星和彗星形成後生成的;而另一些行星研究人員則認為,水可能只是在行星形成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眾多物質之一。最近,針對一顆古代火星隕石的最新分析結果為第二種假設提供了支持。這一發現有助於填補關於水在行星形成過程中所起作用的知識空白。
  • 「黑美人」隕石透露:44億年前,火星上就有水存在
    在行星科學中,關於水在地球、火星和其他大型天體(如月球)上的起源一直頗受爭議。有一種假說認為,它是在小行星和彗星形成後生成的;而另一些行星研究人員則認為,水可能只是在行星形成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眾多物質之一。最近,針對一顆古代火星隕石的最新分析結果為第二種假設提供了支持。這一發現有助於填補關於水在行星形成過程中所起作用的知識空白。
  • 月球怎麼來的?新模型表示月球可能是地球巖漿噴入太空時形成的!
    月球到底怎麼來的?作為第一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我們對它的來源感到深深地疑惑。地球在45億年前形成,之前的研究表明月球在很短的時間後才出現。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對月球起源的普遍解釋是,月球是由兩顆原行星碰撞而成的,也就是兩個世界的雛形。
  • 45億年前,多顆地球衛星都落回地球,只剩下最後一顆衛星月球
    趣味探索訊 為何人類地球會擁有唯一一顆衛星月球呢?關於這個爭議不休的話題,天文學家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論。一種理論認為月球本來自於地球本身,由地球自轉時產生的離心力驅使而成,然而逐漸遠離地球,這正和月球以每年3釐米速度遠離地球理論不謀而合。另一種理論認為月球就是一顆曾經被地球引力捕獲的小行星。
  • 地球簡史1:或許地球曾經有一顆姊妹星,促使月球誕生
    冥古宙46億年前,地球軌道附近布滿小行星與塵埃。在相互碰撞以及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一顆比較大的天體在眾多小行星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地球的雛形。關於月球誕生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源於一次大碰撞。在地球形成之初,位於地球公轉軌道附近,可能還有一顆火星大小的姊妹行星幾乎同時形成。這顆行星與原始地球的碰撞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地月系統」。撞擊過程中,姊妹星較重的核心部分與地球融合,而姊妹星較輕的地幔、地殼部分就形成了月球。
  • 科學家預言:太陽系內,火星或金星可能會撞向地球
    至今,科學界有一種關於太陽系形成過程的解釋,相對比較靠譜:約50億年前,在銀河的一條叫做獵戶支臂銀河系懸臂的某個角落,衍生出一片氣態星雲結構,科學界將其定義為「太陽星雲」。太陽星雲附近有一顆年老的恆星走到生命的盡頭,臨近奇點,這顆垂危的恆星瞬間釋放出空前的能量,這種能量只有超新星爆發才會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