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億年前,地球軌道附近布滿小行星與塵埃。在相互碰撞以及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一顆比較大的天體在眾多小行星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地球的雛形。
註:地球在小行星的相互撞擊中形成
據推測,月球是在地球誕生不久後形成的(約45億3300萬年前)。關於月球誕生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源於一次大碰撞。在地球形成之初,位於地球公轉軌道附近,可能還有一顆火星大小的姊妹行星幾乎同時形成。這顆行星與原始地球的碰撞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地月系統」。撞擊過程中,姊妹星較重的核心部分與地球融合,而姊妹星較輕的地幔、地殼部分就形成了月球。這也解釋了月球密度低於地球的原因。
註:地球與姊妹星撞擊想像圖
軌道附近小行星的不斷撞擊,使地球體積越來越大。撞擊產生的動能使地球內部不斷升溫,巖石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中的水分和氣體釋放到地表,吸附在原始地球表面,慢慢形成了地球原始大氣和液態水。雖然當時地表溫度不低於230℃,但得益於較高的大氣壓,液態水在44億年前就存在。科學家對鋯石的研究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科學家認為,冥古宙時期地球的大氣成分主要以甲烷、氫和二氧化碳為主,同時也有一定量的氨和水汽。
註:地球形成初期地表想像圖
關於生命的起源,科學界存在兩種學說:
1.宇宙外來說:
生命是來自外太空,在外太空隕石、彗星中休眠的微生物,降落地球後,在適當的環境中「復甦」,從而進化出現在地球複雜的生態圈。
2.化學起源說:
著名的「米勒實驗」模擬地球形成初期的大氣成分,通過電化學反應,生成了胺基酸。胺基酸是合成蛋白質的基本單元,而蛋白質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註:發現35億年前「藍藻」化石的疊層石
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來自澳大利亞西部,距今約35億年前的巖石,這些化石類似於現在的藍藻。因此可以說,地球生命起源應不晚於三十五億年前。另外,在格陵蘭的38.5億年前的巖石中發現了來源於生物體的有機碳。太陽系的後期重轟擊期大約在40億年前結束,在此之前,地球持續被隕石狂轟亂炸。所以,地球生命誕生最可能是在至今40億至38.5億年前這段時間。
註:冥古宙下了100萬年的暴雨
大約距今42億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場也是最持久的一場暴雨,這場雨大概下了有100萬年之久,從此真正的海洋出現了。在距今38億年前,冥古宙結束,地球進入太古宙時期。
地球簡史系列,小編會持續更新連載。希望大家喜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