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極極極極簡史

2020-11-01 090811mario

為什麼地球只有46億年?

太陽系裡的天體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形成的,包括源自各個小行星的隕石,所以地球與隕石的形成時間相同,即相同年齡。

而落在地球上的隕石絕大多數源自太陽系裡的小行星,通過對地球上的隕石進行年齡測定,就能得知地球的真實年齡。

1956年,克萊爾·帕特森通過隕石測量出地球年齡:45.5±0.7億年。

這也是至今最精確的數字,無人能及。

克萊爾·帕特森


那麼46億年裡,地球都發生了什麼?


前寒武紀

(45~5.42億年前)

約45.5億年前(前寒武紀)

伴隨太陽系的形成,原生地球誕生了。

地球沒有氧氣,沒有陸地,只有一片巖漿的海洋。

同時,各行星與太陽系形成後餘下的物質不斷撞擊。

巖漿地球


約45.3億年前(前寒武紀)

地球質量逐增,吸引住了「忒伊亞」。

這是一顆大小與質量與火星相當的行星,

它不斷地向地球靠攏,發生大碰撞後,

「忒伊亞」的一部分質量熔入了地球,剩餘的物質與噴出物形成了月球。

大碰撞想像圖


約44.5億年前(前寒武紀)

在澳大利亞發現了目前最古老的礦物——鋯石,距今約44億年前。

古老鋯石的發現,宣示此刻的地球在慢慢冷凝,地殼開始形成。

鋯石礦物生長形成的環帶,保留了44億年的年齡信息


約40億年前(前寒武紀)

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巖石阿卡斯塔片麻巖,約40億年前。古老片麻巖宣示了地球上第一個大陸的誕生。

北美洲地質圖,紅色和粉色區域代表38-28億年前的巖石


約40-38億年前(前寒武紀)

地球、月球以及其它行星遭遇了大大小小的隕石與彗星的轟炸期。

期間,地球形成了初始海洋,但沒有植物,沒有人,沒有生命,只有死寂。

約40億年前的地球想像圖。有火山口,一些熔巖帶,一些冰和一些液態水


約38億年前(前寒武紀)

最早的生命出現了。

關於生命的起源依舊是個迷,地球首先孕育出能自我複製的分子。

隨後分化出細菌以及古菌,已知最早且可信度較高的生物化石形成於35億年前,來自澳大利亞西部的疊層石。

右下角(n)來自澳大利亞西部的疊層石,形成時間約35億年前。疊層石是由一些微生物,尤其是藍綠菌所黏結堆


約24.5億年前(前寒武紀)

藍藻慢慢產生氧氣,積少成多,使地球進入了第一次大氧化事件。

但氧氣是有毒的——對於厭氧生物而言,這是一場災難,大量生命死去。

藍藻,是目前以來發現到的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約24億年前(前寒武紀)

大氧化事件期間,厭氧菌大量死亡,釋放的甲烷減少;光合作用生物繁榮,消耗大量二氧化碳;以及各種地質運動,導致地表碳含量降低。

地球進入了最嚴重且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冰期——休倫冰河時期。

休倫大冰期可能是地球上最嚴重最漫長的寒冷期,因冰蓋遺蹟證據在休倫湖北岸被發現而命名。


約13-9億年前(前寒武紀)

造山運動,陸塊合併形成超級大陸——羅迪尼亞大陸

羅迪尼亞大陸是古代地球曾經存在的超大陸


約8.5億年前(前寒武紀)

你是否記得大氧化事件?距此刻已過去16億年了,海洋和陸地的氧氣達到飽和狀態(巖石、鐵以及各種礦物完全氧化)。

於是氧氣開始累積,氧含量飆升——迎來第二次大氧化事件。為真核生物的分化,扣上關鍵的一環,生命大爆發就要來了。

段2:24.5億年前,第一次大氧化事件;階段3:陸地和海洋的含氧量逐漸飽和;階段4-5:時間是8.5億年前-今天


約7.5-6.3億年前(前寒武紀)

別急,生命大爆發再稍微等一等。

伴隨羅迪尼亞大陸的分裂,地球進入第二次冰河期——成冰紀大冰期(Cryogenian)

這是第二嚴重的冰河期,極地冰蓋覆蓋到赤道,海洋完全凍結,形成「雪球地球」。

白雪皚皚,一片冰冷,乾燥的大氣,抬頭只是灼眼的陽光,卻留不住一絲溫暖,再多的日照都會被反射。

這是生命大爆發前夕的平靜


約6.35億年前(前寒武紀)

億年冰封,破於火山運動。

停止光合作用的地球,二氧化碳快速累積,溫室效應驅散了「雪球地球」。冰雪消融,地球回暖,氧氣含量繼續飆升。

生命大爆發的前奏響起了,多細胞生物應運而生——埃迪卡拉生物群。

它們沒有消化器官,呈葉狀、管狀、藻體狀,普遍無法移動,附著在海底,用液體支撐扁平的身軀,從流動的海水中獲取養分。

此時的海洋生態尤其簡單,沒有捕食者,「和諧」是宗旨


1億年後,埃迪卡拉生物群突然消失,標誌著地球進入新紀元。



古生代

(5.42~2.51億年前)

約5.42億年前 (寒武紀)

生命大爆發奏起主歌,生物多樣性呈爆發式的發展。

動物紛紛披上裝甲,演化出大量硬體動物,軍備競賽開始。

大人小孩都聽過的三葉蟲出現了,此時的海洋霸主是奇蝦,體長可達1米,世界各地海洋中都可見到它們的身影。

奇蝦Anomalocaris 盯上了三葉蟲,準備攻擊

但無論是奇蝦還是三葉蟲,它們都屬於海生無脊椎動物。

已知最早演化出原始脊椎骨、眼睛和大腦等重要頭部感官的是海口魚、昆明魚。

海口魚Haikouichthys,化石發現於雲南的澄江動物群,是至今發掘的最古老的魚類


約4.8~4.4億年前(奧陶紀)

淺海廣布、氣候適合,海生無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分異更為顯著。

棲息著三葉蟲、腕足類、角石類、海百合以及板足鱟。

這是角石,可長達1米。

相比海洋,陸地生態系統確顯荒涼。

得益於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積累後形成臭氧層,吸收了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植物和真菌在水的邊緣生長已久,或許是時候跨越水線了。

部分植物先行登陸,形成了溼地、礁湖、三角洲等生態系統,逐漸複雜化的食物網也給我們的「祖先」打造了機會,正可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奧陶紀陸生群落


約3.7億年前(泥盆紀)

來了,一群具有肺樣結構的「肉鰭魚類」嘗試登陸,它們把鰭當成腿,緩緩地離開水面,爬上陸地,抬起脖子,環顧四周,首個四足動物出現了。

此後,無數似魚非魚的「怪物」扭動身軀,揮動肉鰭,活躍於各個池塘沼澤。

提塔利克魚

所有的四足動物演化都源自於此,包括恐龍、翼龍、滄龍以及你和我。


約3.59~2.99億年前(石炭紀)

先行登陸的植物此時已可達40米高,目光所及,全是蕨類。

麻煩出現了,分解者無法分解植物的木質素,碳元素在植物殘骸的木質素中日積月累,這些植物殘骸便是今天豐富的化石能源。

蕨類植物的時代


碳元素深埋於地下,二氧化碳含量急劇下降,氧含量攀升,地球大氣的氧含量最高可能達到35%。(你是否記得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圖中的最高峰就是石炭紀,忘了?往上翻翻)

氧含量飆升,最大受益者不是四足動物,而是昆蟲。

因為昆蟲的呼吸方式簡單,依靠氣孔將氧氣擴散至全身,更高的氧含量可以促使昆蟲體型突破極限。

巨脈蜻蜓


以及比四足動物早登陸近一億年的節肢動物。

普莫諾蠍,節胸蜈蚣


約2.99~2.51億年前(二疊紀)

森林的主導地位易主,裸子植物開始取代蕨類植物。

昆蟲開始多樣化,四足動物大量繁盛,明星生物三葉蟲趨於滅絕。

哺乳類的早期祖先獸孔類逐漸成為陸地優勢動物。

爬行動物開始重返海洋,以及嘗試向天空發展


約2.51億年前(*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峨眉山暗色巖、西伯利亞暗色巖火山相繼爆發。

缺氧導致海洋一片死寂,高達96%的海中生物消失;動植物硫化氫中毒,臭氧層破壞。約70%的陸生脊椎動物消失,連昆蟲都遭受重創,約83%的屬消失。

哺乳類祖先短暫統治了陸地。

我們所熟悉的明星生物三葉蟲也就此謝幕。

在滅絕事件中,這是規模最龐大的一次


一場浩劫結束了古生代,生命的演化進入新階段。



-中生代-

(2.51~0.66億年前)


約2.4億年前(三疊紀)

大陸間彼此碰撞,解體的大陸又重新併攏——盤古大陸。由於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所以多為沙漠地區,乾燥缺水以及滅絕事件帶來的全球低氧。

盤古大陸

看來只有擺脫稀薄空氣帶來的限制,才有機會佔領大滅絕洗禮後的陸地。

主龍類做到了,它們用四肢將軀體撐起來了,肺部離開了地面,運動過程中可以保持呼吸,這意味著擁有更多活力,迅速成為了陸地上的優勢脊椎動物。

鱷魚、翼龍、恐龍均演化自主龍類


約2.31~2億年前(三疊紀)

主龍類持續適應輻射,其中一個分支演化成恐龍。

然而,此時的陸地統治者是鱷類——主龍類另一個演化分支。

勞氏鱷Rauisuchus


天空的統治者是翼龍類——主龍類的又一個演化支。

沛溫翼龍Preondactylus,一種早期翼龍


至此,主龍類正式接管地球的陸地與天空。

面對異軍突起的陸空環境,一群陸棲爬行動物早已另尋出路,重返海洋。

從結果來看,這是明智的,海洋生態遭遇了大滅絕的嚴重打擊,造成大量空白生態位,重返海洋的它們迅速成為了新的統治者——魚龍。

西卡尼·薩斯特魚龍


約2億年前(*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中大西洋巖漿省爆發,使至少50%的物種消失。

天空統治者翼龍類倖免,一家獨大局面不可動搖。

海洋統治者魚龍類倖免,與後來者蛇頸龍類平分秋色。

陸地統治者大型鱷類集體陣亡,地盤拱手相讓,誰來接管?蓄勢已久的恐龍迅速填補空缺的生態位,全面佔領陸地環境。

恐龍時代正式來臨。


約1.8億年前(侏羅紀)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北為勞亞大陸,南為岡瓦納大陸。

獨立板塊增多,海岸線增加,形成溫暖潮溼的侏羅紀世界。

盤古大陸分裂


恐龍開始擴散至各大陸,地理隔離促使生物多樣性增加。

海洋裡,魚龍類與蛇頸龍類互相搶佔生存空間。

天空中,翼龍類一枝獨秀,霸主地位依舊穩固。

地底下,細小的哺乳類在苟活,等待屬於它們機會。

劍龍Stegosaurus

侏羅紀時期的海洋,上龍類在捕食


約1.2億年前(白堊紀)

從侏羅紀開始,恐龍就開始對飛行做了各種不同的嘗試與演化。例如兩對翅膀、蝙蝠般的翼膜等等,但絕大部分都走進了演化的死胡同,定格在白堊紀。

恐龍只有一個分支成功演化成鳥類,翼龍的天空霸主地位開始動搖。

熱河鳥Jeholornis


小盜龍Microraptor


與此同時,被子植物適應輻射,數量激增。

遼寧古果Archaefructus,被譽為「地球上的第一朵花」


約6600萬年前(*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

一個直徑長10公裡的隕石撞向尤卡坦半島,引發全球火災風暴、火山爆發、地震、海嘯以及後續全球性寒冬,恐龍時代結束。

食物網崩潰,處於食物網頂端的生物受嚴重影響,一系列明星動物恐龍、翼龍、滄龍以及蛇頸龍等等陸續謝幕。只有隱匿於海洋、河流、洞穴、沼澤以及樹洞的小型動物才能獲得一線生機。

苟活了整個中生代的哺乳類和恐龍的後裔鳥類均留下了火種。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輻射演化,攜手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

小行星撞地球


天外的不速之客終結了中生代,地球進入新紀元。



新生代

(6600萬年前~今天)

約6500萬年前

北方的勞亞大陸與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已完全解體,七大洲初現雛形。

約6500萬年前的板塊


約258萬年前

第四紀大冰期開始,南極大陸與格陵蘭島形成了永久性的冰蓋,歐亞大陸北部與北美的北部也出現了面積廣大的大陸冰蓋,並在世界各處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廣泛出現了山嶽冰川,延續至今。

200萬年前的地球板塊

隨後,地球處於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的旋迴。

約200~1.1萬年前

200萬年前人屬裡的首個動物出現。

直立人最晚在79萬年前掌握了控制火的能力。

隨後,人類一批又一批走出非洲,後來者淘汰前者,繼續往前走。

大約1.1萬年前,部分「智人」抵達了南美洲的南端,至此遍布全世界。

1=智人,2=尼安德特人,3=早期人科

此時的人類祖先已能夠和猛獁象、劍齒虎對決


約1.1萬年前-至今

末次冰期結束,地球進入間冰期,人類文明興起。

新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

鐵器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


如果把地球的歷史轉換成24小時,「智人」大約是在最終的2秒出現,在0.1秒進入青銅時代,在0.012秒出現文藝復興......


那麼,你活在第幾秒?

相關焦點

  • 地殼演化簡史的第一篇:太古代——地球最初的狀態
    我們的地球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旅程才演化成現在的模樣。每一段旅程都留下了獨特的痕跡,那麼生活在新時期的我們,怎麼去了解地球呢?那必須要知道地殼演化簡史,要去了解每一個年代的過程和特徵。但我們一般在表示地殼演變簡史的時候,都用的是相對年代。下面的表格就是地殼演變簡史簡表。從表中可以看到,地球最早的一段時間是太古代,這是地球最開始的模樣,最初的狀態。所以我們的地殼演變史的第一篇來介紹它的主要特徵。它主要有7大特徵,主要從地殼、大氣、海洋、生物、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等角度依次闡述。
  • 《地球簡史——46億年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我向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生命科學的科普讀物——《地球簡史》。它是一本配有精美繪圖和詳細文字說明的繪本,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明了地介紹了地球的發展歷史,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我一直很好奇我們人類是怎麼來的?地球又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問題爸爸媽媽回答不了我,我在書本中找到了答案,真是太令人興奮。《地球簡史》從46億年前開始介紹地球誕生。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回望自然的歷史,本質上就是呼籲今天的人們愛護地球家園、保護生態環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生命簡史》這本重要的科普著作,都能帶來無比寶貴的思想啟迪。生命演化是地球上最壯觀的「表演」該書作者理察·福提是英國資深古生物學家,24歲畢業於劍橋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隨即進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直到2016年退休。他曾擔任倫敦地質學會主席。
  • 地球簡史5: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不存在?
    「寒武紀大爆發」對地球生物的貢獻有多大呢?請您看一組簡單數據,您立刻就明白了。可見,寒武紀這4400萬年間對地球動物界的貢獻可謂非同小可。地球簡史系列,小編會持續更新連載。希望大家喜歡,謝謝!地球簡史4:生物大爆發前夕,生物化石空白期之謎
  • 一部地球進化簡史,科學假說宇宙、地球成因
    對於宇宙的成因,地球的演化我們也需要有個了解,一部科幻短篇小說集中了人類對宇宙、地球等的研究和假設,小說不長,不到20000字,可以使你對宇宙及地球的成因有個了解。這個小說的名字叫做《地球進化簡史》,大家可以看一看。在今日頭條番茄小說板塊上看到。這是連結:https://m.toutiao.com/novel/book/page/v1/share/page/?
  • 上海書展|150個故事展現46億年奇蹟,這套「地球簡史」被眾多名師推薦
    書展首日,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人民文學出版社,面向少兒讀者推出了一套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這套叢書的新書首發分享會「與46億年對話——名師教你閱讀未來」在中心活動區舉辦。首發現場《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是一套兼具科學與美學的大型地球科學叢書,13本循序漸進,150個故事依次展開,構成地球46億年的激動人心的演變歷程。
  • 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出版
    兼具科學與美學的大型地球百科全書,完整講述地球46億年的演進歷程。近日,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人民文學出版社,從日本引進出版一套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由數十位日本資深學者通力合作撰寫,環環相扣地連成一部完整的地球史。在日本出版這套叢書的是著名出版社——朝日新聞出版。它是朝日新聞社的完全子公司,出版的書籍涉及文學、藝術、科普等領域,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著精英化、高水準的出版品質。黃育海認為,我們國家總體上還是缺少真正優質的少兒科普讀物,放眼國內,市場上也尚無如此大規模的同類題材科普作品。
  • 地球年齡之爭|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12
    地球年齡之爭|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12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地球簡史6: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
    每年墜落地球的隕石數量是現在的100倍。奧陶紀時期的一天是21小時。但是,地層中還發現了本不應存在的銥元素以及碳同位素,很可能是外太空的隕石帶來地球的,而且這可能是導致當時海洋中浮遊生物產生大量變異體的原因。這說明,在奧陶紀物種大滅絕時期,隕石降落到地球的規模也十分可怕。
  • 地球進化簡史/番外篇 還是科學假想
    上接第第六章:地球最後的結局(大結局)地球出生的日子裡,地球面臨的危機和災難是很多的。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坑谷,經過人類科學家的檢測,發現都是天外來客——宇宙空間的星體或者隕石撞擊而出現的。1989年有蘇聯科學家提出假設地球有一次被天外來客撞擊的偏離了軌道,按照正常情況,地球圍繞太陽轉,是正對著太陽的,但是由於那次撞擊,地球失速,非常快的旋轉,並且地球圍繞太陽轉的面發生了偏離,形成了現在的夾角,這是多大一次災難呢。
  • 一分鐘看懂時間簡史
    即使,多數人並不明白他的理論,也並未閱讀過他的暢銷著作《時間簡史》,就像有評論者說的:滿屏悼念,怎麼不見人寫讀後感?於是,我想寫個《時間簡史》讀後感幫助大家在茶餘飯後多一個談資,裝B的時候也能帶上一絲學術的味道。《時間簡史》是霍金寫得一本超級暢銷的科普書,號稱比夢露談性的書還要暢銷,整個地球上,每750人就擁有一本《時間簡史》。
  • 完整講述地球46億年的演進歷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
    隨著少兒科普圖書成為近年來出版界關注的焦點,近日,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人民文學出版社,面向少兒讀者推出了一套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這套叢書從日本引進,是一套兼具科學與美學的大型地球百科全書,完整講述了地球46億年的演進歷程。
  • 「簡史」出版熱 | 人見人愛的「簡史」,真的靠譜嗎?
    最近,赫拉利再接再厲,推出《今日簡史》,力圖為自己的「簡史」三部曲畫上圓滿的句號。不出所料,一輪密集轟炸式的宣傳攻勢後,《今日簡史》再度躋身話題之作的行列。《人類簡史》不過,流行是一回事,質量又是另一回事。赫拉利以及他的著作水平究竟如何,讀者的看法並不統一。拿《人類簡史》來說,將其譽為「驚豔之作」者大有人在。
  • 漏洞百出的"簡史",為什麼也能暢銷?
    在圖書市場,以「簡史」命名、並以此作為後綴的圖書與日俱增。「簡史」無疑已經成為一種出版現象。20世紀90年代,論最暢銷的「簡史」,必然少不了霍金的《時間簡史》,但那時並未引起效仿。這些年則正在發生變化。2014年,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此後另有《未來簡史》《今日簡史》)中譯本出版,至今高居國內各大網店前列。
  • 《時間簡史》解讀
    這篇書評解讀的,是世界科學著作的裡程碑,霍金教授的《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Stephen Hawking)。《時間簡史》是全世界最知名,銷量最大的科普書,沒有之一。
  • 漏洞百出的「簡史」,為什麼也能暢銷?
    在圖書市場,以「簡史」命名、並以此作為後綴的圖書與日俱增。「簡史」無疑已經成為一種出版現象。20世紀90年代,論最暢銷的「簡史」,必然少不了霍金的《時間簡史》,但那時並未引起效仿。這些年則正在發生變化。2014年,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此後另有《未來簡史》《今日簡史》)中譯本出版,至今高居國內各大網店前列。
  • 《時間簡史》「硬傷」嚇人
    《時間簡史》「硬傷」嚇人     暢銷科普書《時間簡史》中文版插圖本差錯率至少達10/萬字  新華社電(記者張建松)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插圖本)中文版竟然差錯百出,如果不是一字一句對照英文版原著,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本裝幀精美
  • 《未來簡史》精彩還是名不副實?
    恢弘巨著《人類簡史》的橫空出世,捧紅了尤瓦爾·赫拉利。聲名鵲起的以色列人,用了兩年的時間,又打造了引人注目的《未來簡史》。在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之下,這本《未來簡史》引發了新一輪的熱潮,然而,翻看全書之後,腦海裡卻只有一句俗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1.
  • 《空間簡史》
    《空間簡史》 [意]託馬斯·馬卡卡羅、克勞迪奧·M.達達裡 著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9年1月 ISBN:978-7-5411-5180-4 定價:39.80與《時間簡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並稱「四大簡史」。 從模糊的地域認知到窺探宇宙星辰;從肉眼可見的維度到量子化的世界;從日心說、大爆炸理論到多元宇宙理論等空間假說和概念,人類求知的腳步從未停止,對空間的探索也從未停止…… 《空間簡史》按照時間線索,向讀者展現了一段人類探索無涯空間,找尋自我定位的崎嶇旅程。
  • 地球簡史1:或許地球曾經有一顆姊妹星,促使月球誕生
    冥古宙46億年前,地球軌道附近布滿小行星與塵埃。在相互碰撞以及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一顆比較大的天體在眾多小行星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地球的雛形。在地球形成之初,位於地球公轉軌道附近,可能還有一顆火星大小的姊妹行星幾乎同時形成。這顆行星與原始地球的碰撞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地月系統」。撞擊過程中,姊妹星較重的核心部分與地球融合,而姊妹星較輕的地幔、地殼部分就形成了月球。這也解釋了月球密度低於地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