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生宙:5.41億年前至今
古生代:5.41億~2.51億年前
奧陶紀:4.85億~4.43億年前
奧陶紀海洋想像圖
奧陶紀時期地球環境與現代對比:
奧陶紀海洋想像圖
奧陶紀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區(包括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較寒武紀更為豐富。
三葉蟲:奧陶紀地層中已發現的三葉蟲有500多種,相比寒武紀時期已經少了很多(目前在全球共發現的三葉蟲化石達幾千種)。三葉蟲種類的減少也許與無頜類大量出現有關。
三葉蟲
無頜類(早期魚類):奧陶紀最著名的無頜類是甲冑魚,可能是現今七鰓鰻的祖先。與現在的魚類不同,它們沒有上下頜,看起來頭大尾小,且頭部都被作為防禦裝備的骨甲包裹。甲冑魚種類較多,大小有幾釐米至幾十釐米不等,遊動起來並沒有現代魚類那麼靈活。
最早的一種甲冑魚
七鰓鰻
海百合:不是植物,這是一種簡單的動物。它是為數不多的,能從奧陶紀生存至今的動物之一(還有珊瑚)。現存海百合種類有600多種,但至今為止發現的海百合化石種類有5000種以上,說明它們曾經相當繁盛。
現代海百合
奧陶紀海百合化石
筆石:這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們像珊瑚一樣聚集在一起生活,被稱為筆石聚集群。這個群體只有5釐米左右,靠捕捉微生物為生。
筆石
筆石
筆石
直殼鸚鵡螺:名副其實的奧陶紀海洋霸主,頂級獵食者,最長可長到1米以上,有些種類甚至可以達到6米。直殼鸚鵡螺可能具有當時最快的遊泳速度,這得益於它的梭形外殼以及它的「噴水驅動系統」。不難想像,在奧陶紀被直殼鸚鵡螺盯上的獵物基本都死翹翹了。
直殼鸚鵡螺
直殼鸚鵡螺
板足鱟:俗稱海蠍子,這是一種像蠍子似的節肢動物,也是頂級獵食者之一,是直殼鸚鵡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奧陶紀時期可長到1.5米長。
海蠍子
海蠍子
另外,陸生植物首次在奧陶紀出現。大約在4.72億年前,第一批由綠藻進化出的植物與真菌一起在岸邊形成最古老的「地衣」共生體。
地衣
大概在距今4.5~4.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地球生命又遭遇了一次物種大滅絕。這次滅絕事件導致60%的物種消失了。目前大多數科學家認同的說法是,奧陶紀末期因頻繁的火山噴發導致全球進入冰河期引起的物種滅絕。可在近期發現的一些證據顯示,這次滅絕事件並不簡單。
奧陶紀與志留紀之間的地層中,汞、硫元素超標,這的確是火山頻繁爆發的證據。但是,地層中還發現了本不應存在的銥元素以及碳同位素,很可能是外太空的隕石帶來地球的,而且這可能是導致當時海洋中浮遊生物產生大量變異體的原因。這說明,在奧陶紀物種大滅絕時期,隕石降落到地球的規模也十分可怕。
但是,目前地球上已經發現的這一時間段形成的隕石坑中,最大的就是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斯萊特隕石坑,直徑32公裡,這應該不足以產生滅絕60%物種的「滅世效果」。也許還有一種可能性,當時降落地球的隕石比較密集,但是個體並不是特別大。
斯萊特隕石坑
另外,根據2005年NASA及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作出的共同研究結果分析,也許是一顆超新星釋放出的伽馬射線,其過程只持續了十秒,但是卻摧毀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使太陽紫外線肆無忌憚的襲擊地球,導致近海面的大量生物死亡,從而破壞食物鏈,更多生物滅絕。但是,這個概率實在是太低了,相比之下「隕石說」還更靠譜些。或許,奧陶紀末期生物大滅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地球簡史系列,科普益生君會持續更新連載。希望大家喜歡,謝謝!
參考資料:
頭條百科
《奧陶紀末期生物集群絕滅事件》
《奧陶紀末期的集群絕滅和銥異常的發現——來自長江三峽東部地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的例證》
Mercury spikes suggest volcanic driver of the Ordovician-Silurian mass extinction
Metal-induced malformations in early Palaeozoic plankton are harbingers of mass extinction
Large mass-independent sulphur isotope anomalies link stratospheric volcanism to the 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