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史前物種大滅絕)

2020-08-28 小陳電影剪輯

一、奧陶紀大滅絕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該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左右,延續了大約6500萬年。依據滅種的生物分類的屬的數量,這次生物大滅絕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左右,延續了大約6500萬年。

奧陶紀生物

奧陶紀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世界許多地區都廣泛分布有海相地層。在板塊內部的地臺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巖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範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紀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區(包括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較寒武紀更為繁盛。

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它們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布廣泛。腕足動物在這一時期奧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為了防禦,三葉蟲在胸、尾長出許多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由於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大發展,在前寒武紀時非常繁盛的疊層石在奧陶紀時急劇衰落。

二、泥盆紀大滅絕

第二次時間: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

從距今約3.77億年前的晚泥盆紀至早石炭紀之際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或稱為晚泥盆紀大滅絕,呈現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因發生在晚泥盆法門階的早期而被稱為法門大滅絕,第二個高峰出現在石炭紀與泥盆紀交接,兩事件中間間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二次大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78%的海洋物種滅絕。該滅絕事件五次物種大滅絕中時間持續最長的,大約持續了兩百多萬年或更長。第二次生物大滅絕進化之道的一個重大的突破,最早的陸地脊椎動物海納螈登上了陸地。如果沒有海納螈,就沒有今天的人類。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地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統。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表現為陸地面積的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地成分也顯著改變。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是當時最高級的生物並且相當繁盛,理所當然的是當時海洋的主宰者,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 「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顯示出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原始爬行動物——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的出現。

三、二疊紀大滅絕

第三次時間: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二疊紀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0%的物種滅絕,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 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生物種類, 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裡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

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這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那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有可能隨之減少了,這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裡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巖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二疊紀物種大滅絕,終結了三葉蟲:一種統治海洋長達三億多年的生物,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卻也是最具意義的一次。由於絕大多數物種都已滅絕,地球上的物種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更新換代,地球史也從古生代進入到中生代。經歷了這次洗牌,在進入三疊紀之後,爬行動物成為地球上的絕對統治者,而恐龍、哺乳動物也開始出現。地球生命在經歷這次重大的打擊之後,又重新上路,向著更為高級、更具智慧、適應能力更強的形態不斷進化,為最終人類的出現奠定著基礎。

四、三疊紀大滅絕

第四次時間: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發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大型鱷類(如角鱷、狂齒鱷、波斯特鱷、靈鱷、楔形鱷)遭遇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乾熱、乾熱向溫溼轉變重創。三疊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而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尤其是裸子植物)幾乎全部滅絕。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

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這次物種大滅絕幫地球改變了它的面貌,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溼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巖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溼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 這一次災難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標誌,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了,出現了大面積缺氧的海水,這樣使水中的生物缺少氧氣而死。

五、白堊紀末期

第五次時間: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事件:三疊紀晚期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整體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The fifth great extinction of species)是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這一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的是長達1.6億年之久的恐龍時代終結,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

約三分之一的科屬因此滅絕.其最大的影響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 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 這一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後的一個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位於侏羅紀之上、新生界之下。白堊紀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沒程度最大的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1822年比利時學者J.B.J.奧馬利達魯瓦將其命名為白堊系。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巖,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遊有孔蟲化石構成。

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BC1億450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擴展資料:

第六次物種滅絕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由於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 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

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的蠶食。科學家估計, 如果沒有人類的幹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

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幹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

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

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滅絕一個種。

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相關焦點

  • 地球正經歷第七次物種大滅絕?
    主流觀點認為,地球目前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發表在《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過去可能還發生過另一起此類事件,只不過研究人員直到現在才發現。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0日報導,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米歇爾·蘭皮諾和中國南京大學的沈樹忠(音譯)發表論文稱,目前我們正經歷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應該被稱為「第七次」大滅絕。因為發生於約2.6億年前的「瓜德魯普統末期生物滅絕」事件的嚴重性此前一直被低估。
  • 地球正在經歷第6次物種大滅絕?
    瀕臨滅絕的植物伏牛花在地質史上,由於地質變化和大災變,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現在,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進入第6次大滅絕時期。7月18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馬克平在首都科學講堂上,呼籲保護生物多樣。■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自然》雜誌稱,50年後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
  •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地球誕生至今已經在宇宙中運轉了46億年之久,46億年裡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有些物種適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存活至今,有些物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中逐漸走向滅絕,有科學家統計出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分別是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1.95億年前的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和
  • 鸚鵡螺化石證明地球曾經歷過大規模物種滅絕
    (記者楊駿)法國和德國的兩位科學家說,他們研究了遠古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又稱菊石),發現鸚鵡螺種類在二疊紀末期突然大規模減少,這再次表明二疊紀末期地球生物發生過大規模滅絕。  人們已經通過化石發現,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其中在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與三疊紀交界期發生的大滅絕是最嚴重的一次,使超過90%的物種消失。
  • 地球經歷的物種大滅絕——「恐龍滅絕」並不是最具毀滅性的
    20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傑克·塞普科斯基的科學家實施了有史以來最瘋狂的生物信息梳理工作,由此引發了最著名的生物大滅絕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公認的「五大物種滅絕」,包括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摧毀了非鳥類恐龍,以及二疊紀末期更具毀滅性的大滅絕,當時地球上90%以上的物種都滅絕了。
  • 菊石證實「物種大滅絕」說
    科學家對該種化石的研究為地球曾遭遇大劫難提供了新證據  據新華社電  法國和德國的兩位科學家說,他們研究了遠古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又稱菊石),發現鸚鵡螺種類在二疊紀末期突然大規模減少,這再次表明二疊紀末期地球生物發生過大規模滅絕。
  • 史上發生的五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最嚴重,90%以上的物種消失
    在地球的演化歷史中,曾出現過許多奇形怪狀、或大或小的生物,但現存至今的卻寥寥無幾,而導致它們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生存環境的劇變,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史上發生過的幾次物種大滅絕事件。
  •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物種大滅絕(上)
    一、生生不息萬物有生便有滅,如同個體生命一樣,物種也有壽命。平均來說,物種的壽命不長於1000萬年。地球自誕生以來出現過約40億個物種,其中的99%已經滅絕。物種滅絕是生物演化的正常歷程。如果所有的物種都永世長存,地球上早就擁擠不堪,哪裡有人類崛起的空間?
  • 地球經歷過五次物種大滅絕,你都知道嗎?
    >始於距今5億年左右,延續了大約6500萬年(超長時間,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時間的幾十倍)。依據滅種的生物分類的屬地數量,這次生物大滅絕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泥盆紀大滅絕3.:距今約3.77億年前的晚泥盆紀法門階至早石炭紀之際,分為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因發生在晚泥盆法門階的早期,所以稱為法門大滅絕,第二個高峰出現在石炭紀與泥盆紀交接,兩事件中間間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二次大物種滅絕事件,大多海洋生物消失在此次大滅絕中,該滅絕事件五次物種大滅絕中時間持續最長的,大約持續了兩百多萬年或更長。第二次生物大滅絕進化之道的一個重大的突破,最早的陸地脊椎動物海納螈登上了陸地。
  • 人類要滅絕?研究稱地球正進入第六輪物種大滅絕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研究人員19日警告,過去一個世紀裡,受人為活動影響,地球上脊椎動物的滅絕速度比先前加快了100多倍,這表明地球可能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而人類如果不採取措施遏制這種情況,或許將成為早起受害者之一。
  • 珊瑚白化、南極西瓜雪,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嗎
    是否想過這些遠古巨獸為何消失?人類既有的地質研究表明,地球生命自進入顯生宙以來,至少經歷過五次物種大滅絕,每一次物種大滅絕都意味著地球環境的巨大改變。雖然這五次物種大滅絕都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很可能將在有生之年見證這一末世的重現——更確切地說,按照科學家的最新說法,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不是迫在眉睫,而是已經來了。
  •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物種大滅絕(下)
    五、「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進行時?前面也曾說過,物種滅絕本是生物進化的自然過程,最能說明問題的並不是多少物種瀕臨滅絕,而是物種滅絕的速度。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每100萬年滅絕90萬種生物,大致來說,物種滅絕的正常速率是每世紀約90種脊椎動物和4種高等植物滅絕。
  • 為什麼經歷大滅絕後,有些物種仍能東山再起?
    昨天我們討論了地球在40多億年中可能發生的事件,明白了生命是不斷更替下進化的,但是你知道它們在面臨毀滅性的大災難時,如何留下生命的火種?科學家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給我們提供了思路,他將生命的發生、發展定義為進化論,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地球上的生命,它們的進化並不是單一的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
  • 比較有爭議的幾次物種大爆發與大滅絕,恐龍遭受了兩次撞擊?
    古生物學家對施米茨的推測持謹慎的歡迎態度,他們對這一理論很感興趣,但也認為施米茨只對某個地區(波羅的海-斯堪地那維亞地區)和某個生物群(腕足動物)有所發現,因此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流傳至今的生命傳奇   在奧陶紀末期,發生了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使地球生命遭受重大致命打擊。
  • 2.52億年前地球上物種為何大滅絕?公認的五次大滅絕事件
    大約在2.52億年前,地球上曾發生被稱為最嚴重「大滅絕」(Great Dying)的物種滅絕事件,幾乎摧毀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這次二疊紀至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殺死了96%的海洋物種和73%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科學家們一直都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一事件後果如此嚴重。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人類或是罪魁禍首
    隨著地球人口總數突破75億,加上人類活動帶來的氣候變化、汙染、自然資源過度使用、肆意捕殺等等因素的存在,地球上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物種滅絕速度大大加快,有科學研究稱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而《自然》雜誌也稱,50年後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
  • 2100年,地球迎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在近5.5億年歷史中,地球已經歷過5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每次都會造成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生物短時間內從地球上集群性消失。而現在,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的植物生存環境破壞、自然資源過度開發以及汙染和氣候變化,物種正以比過去快千倍的速度滅絕,專家們預言稱,人類正在迎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 人類正在經歷一場現實版的物種大滅絕
    可是地球生命進化演化之路卻並不平坦,歷史上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又稱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古生物學家認為是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冷即大冰河時期造成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又稱泥盆紀大滅絕,導致此次滅絕事件的原因現在還不清楚。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又稱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科學家認為這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和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伽馬射線暴照射地球有關。
  • 趣味百科 | 46億年來,地球發生過幾次生物大滅絕?滅絕的原因又是什麼?
    說到生物大滅絕,很多人都會想到恐龍、猛獁象、泰坦巨蟒,在地球上稱霸了如此長久的動物如今在地球上已經消聲遺蹟,如今人類只能通過化石去想像他們當時生活的場景。46億年來,地球曾發生5次生物大滅絕,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滅絕呢?地球生物自誕生以來,就以其自身規律自然地繁衍、死亡、演化。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科學家: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人類活動引起全球變暖是徹頭徹尾的偽命題,請問第四季冰川消融是恐龍造成的嗎?保護環境倒是沒錯,也不能這麼絕對,但是保護環境真的是人人有責感興趣的話跟著小編一起一趟究竟吧!  據BBC的7月20日報導,專家警告:若不採取更多措施,北極熊將在2100年前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