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傑克·塞普科斯基的科學家實施了有史以來最瘋狂的生物信息梳理工作,由此引發了最著名的生物大滅絕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公認的「五大物種滅絕」,包括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摧毀了非鳥類恐龍,以及二疊紀末期更具毀滅性的大滅絕,當時地球上90%以上的物種都滅絕了。但「五大物種滅絕」並不是唯一的大滅絕,甚至可能不是最大的。
以23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為例:來自遠古巖石的證據告訴我們,大氣中的氧含量在這個時候達到峰值,毒化了統治地球超過10億年的厭氧微生物。然而,我們真的不能說這次滅絕與五次大滅絕相比如何,因為它的受害者是微小的,在化石記錄中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事實上,化石記錄只捕捉到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生命的一小部分,但它也捕捉到了一個時期到下一個時期的不同部分。一般來說,時間越往後,記錄就越不完整。但這一趨勢被其他幾個因素複雜化了。
首先,我們有更多來自過去沼澤地區和時期的化石,這並不一定是因為那些時期更加多樣化,而是因為平靜、泥濘的環境非常適合保存。在某些時期,我們的巖石也比其他時期要多得多——總的來說,我們擁有的巖石越多,我們找到的化石就越多,生命似乎也就越豐富。換句話說,化石記錄是不一致的,所以我們不能像塞普考斯基的大五圖所做的那樣,僅僅統計物種的數量並從表面上接受結果。
但古生物學家們已經使用了一些聰明的統計數據來調整這些不一致,最新的多樣性曲線使它看起來像有八個主要的滅絕而不是五次,但你也可以數到11次,或者把名單縮小到3個最大的。簡而言之,它是相當隨意的。只是某些大滅絕對生命進化的影響遠比其他物種大得多。例如,五大中的第一個毀掉了地球上超過80%的物種,但它保留了所有大樹,所以生命或多或少像以前一樣繼續著。其他的大滅絕——即使是一些較小的滅絕,如6600萬年前的大災難——對進化的破壞遠遠沒有那麼均勻,摧毀了一些先前繁盛的分支,為其他物種統治世界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