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歷大滅絕後,有些物種仍能東山再起?

2020-08-27 地球創見未來

昨天我們討論了地球在40多億年中可能發生的事件,明白了生命是不斷更替下進化的,但是你知道它們在面臨毀滅性的大災難時,如何留下生命的火種?

科學家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給我們提供了思路,他將生命的發生、發展定義為進化論,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地球上的生命,它們的進化並不是單一的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

多次物種大滅絕中,活下來的物種構成了我們今天熱鬧、豐富的種群,比如鳥類、胎盤類哺乳動物,甚至是微弱的螞蟻、蝗蟲、花草等,那些不那麼幸運的雖然也經歷了物種大滅絕,但是卻在中途離場或在其它的滅絕中消亡。

「0」生存率的恐龍無疑是我們認知中的生物霸主,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它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巨大的體格,強壯的身體。也正是因為強大,它的繁殖能力不強,生長周期長,多為個體生活,對食物要求高等因素,使它最終在打擊中整個種群徹底陣亡,對比其它活下來的,更加弱小的種群,缺少的應該是應對自然環境中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的特質,這是為什麼呢?

在這裡,我總結了以下四點:生長周期、種群/群居、流動的適應性、智慧。


01

生長周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的就是草的生命力,極短的生長周期讓它更快的適應環境,繁殖更替。

換到動物上來說就是新陳代謝,特別是胎盤類哺乳動物,身體更快的代謝功能,讓生命本身生長、消化、繁殖更快的進行,數量上的優勢形成強大的競爭力與應對自然環境的更多選擇的可能。


02

種群/群居

獨的生物無法進行繁殖和生存,而一個種群/群體卻能不斷雜交繁衍,它的下一代可能更加適應環境的生長,基因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改進,推動物種的不斷進化。

群體或種群的生活就像一個合作的團體,繁殖讓它們更加強大,分工合作或狩獵或保衛領土,緊密協作讓它們無論是狩獵或御外敵都更有優勢,讓它們更好的活下去。

比如弱小而又龐大的螞蟻群,1+1>2,群居的生活可以增加競爭力,讓它們可以對抗比它們龐大的獨居昆蟲或鳥類。

而群居的生活,群體的相互幫助,讓它們面對遷徙危機時,降低危險係數,走得更遠。

反觀同樣經歷滅絕危機存活至今的獨居動物,如鯨魚、老虎、鱷魚等,這些強大卻日漸稀有的物種,它們的競爭力也隨之減弱。


03

流動的適應性

地球上的板塊是相互運動的,歷史上也發生了幾次板塊的聚集和在分裂,為應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動物們為了更好的生存,就需要要到適應生存的環境或適應環境生存下去,隨之就會發生歷史性的動物大遷徙。

動物在遷徙的過程中充滿危機與競爭,搶奪適合生存的棲息地與被搶奪棲息地,這種競爭發生後,往往會促使生物的進化,競爭讓物種不斷進化,因為可以搶奪棲息地的物種往往更加強大,也更具競爭優勢。


04

智慧

智慧本身就是一種競爭能力,讓生物去主動適應自然環境,更快的適應環境,甚至根據自然環境改變自身從而適應新的環境。

小丑魚與海葵,小丑魚吃剩的殘渣,海葵會吃,海葵的刺細胞會保護小丑魚,小丑魚表面有一層保護膜,讓它面對更加強大的魚類時,能有更大的競爭力,雙方互利共贏。

魚類要在陸地生活,就要學會行走,化鰭為足。對於不算強大的魚類來說,植物無疑是肥美的食物,選擇在陸地生活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生存。

反之,動物進化成魚則要適應水中的生活,化足為鰭生鰓呼吸,面對陸地上惡劣的環境,生存難以維繫,肉食性的動物面臨食草、繼續食肉的兩難境地,比陸地面積大的海洋資源無疑是強大哺乳動物的首選。但是這都是自然選擇下動物為適應環境的進化行為。

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大腦是所有動物中最大的,所以他們即便不那麼強大,卻能生活到至今,這是個體智慧。

還有一種是群體智慧,個體的渺小不能代表群體的生命力。群居的昆蟲,如上文的螞蟻,它們雖然智慧不高,甚至低下,但是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讓它們歷經滅絕衝擊後,依舊生生不息。

人類作為地球智慧最高的生物,對比動物思維更加靈活和生活技巧,甚至擁有區別於動物的意識能力,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微弱,因為人類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創造更多條件來應對環境的改變,因此人類的適應能力就更強,雖然人類也在不斷的改變。


05

總結

總結過往歷史經驗給我們的教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條件是不可逆的,雖然人類獲得今日的進步不易,歷經挫折後的我們越來越強大,面對自然環境變化可以靈活應對,卻不能失去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從地球引發的生物大滅絕,到現如今的疫情肆虐,哀嚎遍野,甚至過去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無時不刻不在給人類警醒。人類看似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偽強大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依舊不堪一擊,唯有去不斷改變,不斷適應,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人類的火種才得以延續,將人類文明擴散。

相關焦點

  • 地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史前物種大滅絕)
    ,兩事件中間間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二次大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78%的海洋物種滅絕。該滅絕事件五次物種大滅絕中時間持續最長的,大約持續了兩百多萬年或更長。第二次生物大滅絕進化之道的一個重大的突破,最早的陸地脊椎動物海納螈登上了陸地。如果沒有海納螈,就沒有今天的人類。
  • 地球正在經歷第6次物種大滅絕?
    瀕臨滅絕的植物伏牛花在地質史上,由於地質變化和大災變,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現在,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進入第6次大滅絕時期。7月18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馬克平在首都科學講堂上,呼籲保護生物多樣。■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自然》雜誌稱,50年後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
  • 地球正經歷第七次物種大滅絕?
    主流觀點認為,地球目前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發表在《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過去可能還發生過另一起此類事件,只不過研究人員直到現在才發現。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0日報導,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米歇爾·蘭皮諾和中國南京大學的沈樹忠(音譯)發表論文稱,目前我們正經歷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應該被稱為「第七次」大滅絕。因為發生於約2.6億年前的「瓜德魯普統末期生物滅絕」事件的嚴重性此前一直被低估。
  • 恐龍大滅絕中,為什麼有些生物可以存活下來?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的是,大滅絕中為什麼有些生物可以存活下來。而類似的小規模滅絕事件卻在地球生命歷史中不斷重演。但是在這些滅絕事件背後,我們都會看到一些物種卻能從災難中存活下來,延續了生命的基因,同時在環境恢復以後,這些物種再次演化統治地球。
  • 人類正在經歷一場現實版的物種大滅絕
    簡單的生命一步步進化演化,最終形成了物種豐富的藍色生命星球。可是地球生命進化演化之路卻並不平坦,歷史上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又稱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古生物學家認為是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冷即大冰河時期造成的。
  • 它經歷6500萬年前第五次物種大滅絕,卻沒能挺到2020年
    巨變的範圍是如此廣大,只要在正確的指引之下,隨便去哪裡都能發現滅絕的現象。最後還有一個故事所講述的滅絕差不多算是發生在我家後院——說不定,也同時發生在你家。在世界滅絕動物墓地裡,長江白鱘的墓志銘會這樣寫:長江白鱘,「中國淡水魚之王」,生長於一億五千萬年前,與恐龍同一個時代。體型龐大,數量稀少,從未被人類成功馴化。它曾經歷過6500萬年前第五次物種大滅絕,卻沒能進入2020年,最終滅絕。「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是指長江白鱘。
  • 珊瑚白化、南極西瓜雪,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嗎
    人類既有的地質研究表明,地球生命自進入顯生宙以來,至少經歷過五次物種大滅絕,每一次物種大滅絕都意味著地球環境的巨大改變。雖然這五次物種大滅絕都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很可能將在有生之年見證這一末世的重現——更確切地說,按照科學家的最新說法,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不是迫在眉睫,而是已經來了。
  • 地球曾經經歷了5次大滅絕,也許我們正經歷第六次
    關於瑪雅預言,在瑪雅文獻中記載的五個太陽紀,以及他們是如何毀滅的,無獨有偶,在地球的歷史中,世界的物種也經歷過五次大滅絕,毀滅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們就來聊聊這可怕的「生物大滅絕」滅絕又稱滅種,指某個物種完全消失的自然過程,能造成一個物種滅絕的原因有很多。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科學家: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人類活動引起全球變暖是徹頭徹尾的偽命題,請問第四季冰川消融是恐龍造成的嗎?保護環境倒是沒錯,也不能這麼絕對,但是保護環境真的是人人有責感興趣的話跟著小編一起一趟究竟吧!  據BBC的7月20日報導,專家警告:若不採取更多措施,北極熊將在2100年前滅絕。
  •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無數物種徹底消失,人類或許正經歷第六次
    寒武紀大爆炸以後,地球出現過形形色色的生物,但最終卻因氣候的變換,生存環境的改變,而導致滅絕,其中,最著名的生物大滅絕共有五次,今天就來說一下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看完之後,我們會發現生命原來如此脆弱,而我們人類,可能在經歷第六次的到來。
  •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無數物種徹底消失,人類或許正經歷第六次
    泥盆紀晚世,第二次大滅絕開始出現,這次大滅絕持續了2000萬年,最終造成了19%的科、50%的屬和至少70%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的原因沒有完全考察清楚,最可能原因是由於陸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導致大氣中氧氣增加,二氧化碳大幅減少,導致氣候變化所致。
  •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在宇宙中運轉了46億年之久,46億年裡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有些物種適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存活至今,有些物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中逐漸走向滅絕,有科學家統計出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分別是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1.95億年前的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和
  • 它的名字十分霸氣,經歷三次生物大滅絕都沒有滅絕,卻被用來餵雞
    地球已經經歷了46億年的發展了,在這麼多年的發展過程當中,地球上也是誕生了很多的物種,在遠古時期大約在3億年前這個時期,地球上的生命是最豐富的這個時期的地球生態環境也是非常的好。在當時那個年代,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比現在要多出90%,可以想像在當時地球上面到底是有多麼的有趣而這些物種之所以會滅絕,也是因為地球的環境出現了變化。
  • 地球經歷的物種大滅絕——「恐龍滅絕」並不是最具毀滅性的
    20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傑克·塞普科斯基的科學家實施了有史以來最瘋狂的生物信息梳理工作,由此引發了最著名的生物大滅絕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公認的「五大物種滅絕」,包括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摧毀了非鳥類恐龍,以及二疊紀末期更具毀滅性的大滅絕,當時地球上90%以上的物種都滅絕了。
  • 為什麼地球上的有些物種會滅絕?
    只要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無論生存在怎樣的世界,在不同的階段總會有一些物種滅絕。無論是什麼物種生命,只要不提升自己生命的能量頻率,遲早都會被大宇宙的能量場淘汰。作為高智慧物種的人類,如果不提升生命的能量頻率,遲早也會像其它物種一樣被大宇宙的能量場淘汰。一個物種的滅亡,是由於那個物種在宇宙中已經沒有了任何價值,但凡還有一些價值,還能散發宇宙所需要的正向信息,就會在宇宙能量場的滋養下繼續存活。
  •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災難還有多遠?人類又能否扮演自己的超級英雄? A:自從恐龍在6600萬年前滅絕後,我們再也沒有面臨如今這樣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了。聯合國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大約100萬種動植物正處在滅絕的邊緣,很多可能會在數十年內消失。我們在過去的兩三百年間已經失去了數百萬的物種,這意味著我們正在削減75%的地球物種甚至更多。
  • 我們真的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嗎?
    有些默默無聞的演員已經在其中生活了數億萬年,但是有些生物,如恐龍,很早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第51期綠螺講堂,濟濟一堂,來聆聽戎嘉餘院士的「滅絕」之思。有人說全球環境正在惡化,2000年內會發生一次大滅絕。還有人說全球已進入大滅絕,又有人說現在平均每小時滅絕1個物種,更有人說,每小時小時就有3個物種滅絕,10000年內,生命將全部消亡。不同的數字在各種場合下公布,學術、新聞媒體廣泛引用,人云亦云,越說越玄。
  • 史上發生的五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最嚴重,90%以上的物種消失
    奧陶紀大滅絕也稱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因發生在奧陶紀而得名。、超級地幔柱滅絕事件,為第二次物種大滅絕事件。這次滅絕呈現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因發生在晚泥盆法門階的早期而被稱為法門大滅絕,第二個高峰出現在石炭紀與泥盆紀交接,兩次事件時間相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二次大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78%的海洋物種滅絕。該滅絕事件五次物種大滅絕中時間持續最長的,大約持續了兩百多萬年或更長。
  • 人類正在製造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有物種在誕生;也有一些物種由於不能適應環境,群體的數量越來越小,最終走向了滅絕。自有生命以來,地球上已經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按照發生的先後順序這五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4.4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6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2億年前的三疊紀大滅絕,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大滅絕。
  • 我們能使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可惜的是,它們已滅絕消失,未來我們通過最新科學技術能將滅絕的物種復活嗎?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們曾多次提出將滅絕物種復活,並大膽猜測未來不久滅絕動物或將重返地球。什麼是「滅絕物種復活」?該方法僅適用於瀕臨滅絕或者剛滅絕不久的物種,因為它需要保存完好的卵核,例如:2003年,科學家使用克隆技術復活歐洲庇利牛斯山脈野山羊,該物種是在2000年滅絕的,最後一隻野山羊的細胞被冰凍在液氮中,克隆的野山羊被命名為「布卡多」,然而它出生幾分鐘後就死亡,但這是真實克隆出的滅絕動物。據悉,由於「布卡多」一個肺上長有大而結實的額外肺葉,導致它無法正常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