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討論了地球在40多億年中可能發生的事件,明白了生命是不斷更替下進化的,但是你知道它們在面臨毀滅性的大災難時,如何留下生命的火種?
科學家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給我們提供了思路,他將生命的發生、發展定義為進化論,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地球上的生命,它們的進化並不是單一的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
多次物種大滅絕中,活下來的物種構成了我們今天熱鬧、豐富的種群,比如鳥類、胎盤類哺乳動物,甚至是微弱的螞蟻、蝗蟲、花草等,那些不那麼幸運的雖然也經歷了物種大滅絕,但是卻在中途離場或在其它的滅絕中消亡。
「0」生存率的恐龍無疑是我們認知中的生物霸主,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它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巨大的體格,強壯的身體。也正是因為強大,它的繁殖能力不強,生長周期長,多為個體生活,對食物要求高等因素,使它最終在打擊中整個種群徹底陣亡,對比其它活下來的,更加弱小的種群,缺少的應該是應對自然環境中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的特質,這是為什麼呢?
在這裡,我總結了以下四點:生長周期、種群/群居、流動的適應性、智慧。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的就是草的生命力,極短的生長周期讓它更快的適應環境,繁殖更替。
換到動物上來說就是新陳代謝,特別是胎盤類哺乳動物,身體更快的代謝功能,讓生命本身生長、消化、繁殖更快的進行,數量上的優勢形成強大的競爭力與應對自然環境的更多選擇的可能。
獨的生物無法進行繁殖和生存,而一個種群/群體卻能不斷雜交繁衍,它的下一代可能更加適應環境的生長,基因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改進,推動物種的不斷進化。
群體或種群的生活就像一個合作的團體,繁殖讓它們更加強大,分工合作或狩獵或保衛領土,緊密協作讓它們無論是狩獵或御外敵都更有優勢,讓它們更好的活下去。
比如弱小而又龐大的螞蟻群,1+1>2,群居的生活可以增加競爭力,讓它們可以對抗比它們龐大的獨居昆蟲或鳥類。
而群居的生活,群體的相互幫助,讓它們面對遷徙危機時,降低危險係數,走得更遠。
反觀同樣經歷滅絕危機存活至今的獨居動物,如鯨魚、老虎、鱷魚等,這些強大卻日漸稀有的物種,它們的競爭力也隨之減弱。
地球上的板塊是相互運動的,歷史上也發生了幾次板塊的聚集和在分裂,為應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動物們為了更好的生存,就需要要到適應生存的環境或適應環境生存下去,隨之就會發生歷史性的動物大遷徙。
動物在遷徙的過程中充滿危機與競爭,搶奪適合生存的棲息地與被搶奪棲息地,這種競爭發生後,往往會促使生物的進化,競爭讓物種不斷進化,因為可以搶奪棲息地的物種往往更加強大,也更具競爭優勢。
智慧本身就是一種競爭能力,讓生物去主動適應自然環境,更快的適應環境,甚至根據自然環境改變自身從而適應新的環境。
小丑魚與海葵,小丑魚吃剩的殘渣,海葵會吃,海葵的刺細胞會保護小丑魚,小丑魚表面有一層保護膜,讓它面對更加強大的魚類時,能有更大的競爭力,雙方互利共贏。
魚類要在陸地生活,就要學會行走,化鰭為足。對於不算強大的魚類來說,植物無疑是肥美的食物,選擇在陸地生活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生存。
反之,動物進化成魚則要適應水中的生活,化足為鰭生鰓呼吸,面對陸地上惡劣的環境,生存難以維繫,肉食性的動物面臨食草、繼續食肉的兩難境地,比陸地面積大的海洋資源無疑是強大哺乳動物的首選。但是這都是自然選擇下動物為適應環境的進化行為。
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大腦是所有動物中最大的,所以他們即便不那麼強大,卻能生活到至今,這是個體智慧。
還有一種是群體智慧,個體的渺小不能代表群體的生命力。群居的昆蟲,如上文的螞蟻,它們雖然智慧不高,甚至低下,但是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讓它們歷經滅絕衝擊後,依舊生生不息。
人類作為地球智慧最高的生物,對比動物思維更加靈活和生活技巧,甚至擁有區別於動物的意識能力,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微弱,因為人類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創造更多條件來應對環境的改變,因此人類的適應能力就更強,雖然人類也在不斷的改變。
總結過往歷史經驗給我們的教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條件是不可逆的,雖然人類獲得今日的進步不易,歷經挫折後的我們越來越強大,面對自然環境變化可以靈活應對,卻不能失去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從地球引發的生物大滅絕,到現如今的疫情肆虐,哀嚎遍野,甚至過去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無時不刻不在給人類警醒。人類看似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偽強大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依舊不堪一擊,唯有去不斷改變,不斷適應,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人類的火種才得以延續,將人類文明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