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 | 圖蟲創意
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巴黎兩倍的小行星擊中了地球,消滅了陸地上的所有恐龍和75%的生命。
根據上周二(5月26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巨大的隕石恰好是以「最致命的」角度——60度角撞擊地球。
災難性的撞擊將大量的碎片和氣體排入高層大氣,從根本上改變了氣候,結束了恐龍的控制。
科學家分析了坐落於墨西哥南部的足有200公裡寬的隕石坑的結構,進行了一系列模擬。
倫敦帝國學院的主要作者加雷斯·柯林斯(Gareth Collins)和弗賴堡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同事考察了四種可能的撞擊角度——90、60、45和30度——以及兩種撞擊速度,分別為每秒12和20公裡。
與實際數據最為吻合是60度。
柯林斯告訴法新社:「60度撞擊角更具致命性,因為濺射速度足夠快,衝擊噴射出足以吞噬整個星球的大量物質。」
因為60度角恰好可以保證足夠的衝擊面,同時兼顧向上的反衝力度,如果角度過於平緩,則衝擊物質就不會飛起那麼高;反之,角度過於垂直,則只會擊飛落點處小範圍的物質。
懸浮在空氣中的、大量的微小的硫化物顆粒阻擋了陽光,使氣候低了幾攝氏度。
煙霧,灰燼和碎屑吞沒了大氣,最終摧毀了大多數植物,並消滅了地球上75%的物種。
人們還認為,希克蘇魯伯引發了地震,地震波一直傳到了塔尼斯——距北達科他州3000公裡,在當地的化石遺址顯示,撞擊結束短短13分鐘後就出現了破壞性影響的確切證據。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只能研究撞擊結束後引發的毀滅性影響的早期階段。研究人員梳理了最近挖掘到的地質數據。他們很快意識到,小行星並非從東南方向接近地球。
柯林斯解釋說:「我們的工作推翻了這一假設。火山口的中央隆起略微偏向西南方向,撞擊的數值模擬再現了這一點。」
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建立精確的撞擊圖像。
例如,3D模擬表明,在碎屑噴湧的最後階段,巖石「反彈」以填充進衝擊層,這一過程僅需幾分鐘。
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弄清大規模滅絕事件如何發生,以及為什麼某些物種,如人類的祖先倖存下來,而其他物種卻沒有。
柯林斯說:「對恐龍來說,那是非常糟糕的一天,而新研究表明,它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要糟糕,這就使得倖存下來的生命和生態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自我恢復,更加令人矚目。」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文章轉自 煎蛋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