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知道,6600萬年前,一場驚天撞擊結束了恐龍時代,那是一場弱肉強食的時代,或許是恐龍的強大讓其他動物黯然失色,小行星來到了地球,將這個世界重新「洗牌」!然而對於數千萬年前的那場災難,科學家仍然心存好奇,到底是如何的撞擊導致了恐龍大滅絕,這是一個困擾著無數科學家的問題,而近日,一項研究為這個答案揭開了可能的答案!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恐龍的運氣真的很差,這塊燃燒的太空巖石以最壞最為致命的角度撞擊地球,消滅了恐龍。雖然我們知道幾乎在任何情況下,與一個巨大的、快速移動的宇宙拋射物相撞都是災難性的。但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這顆巨大的太空巖石也以一個陡峭的角度撞擊地球,通過釋放比淺層方法多得多的氣體和粉碎的巖石,導致「最致命的」結果。
科學家模擬了流星飛向地球的路徑,創建了第一個全程追蹤這一事件的三維模擬:從小行星的接近,到墜落,再到整個巨型隕石坑的形成。研究發現,這顆小行星從東北方向接近目標,並以高於地平線約60度的角度撞擊,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噴入大氣層的氣體量,這對全球氣候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那次撞擊發生在大約6600萬年前,以一聲巨響結束了中生代。這一事件引發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了大滅絕,地球上75%的生命被消滅,包括所有的非鳥類恐龍。這次撞擊留下的傷疤至今仍然存在,它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下的一個巨大的環形盆地,被稱為奇克蘇魯伯隕石坑,寬約200公裡。
在研究人員的模擬中,一顆直徑約為17公裡的小行星,以約43000公裡/小時的速度運行,密度為每2630公斤/立方米。他們還研究了隕石坑地下近30公裡深度的不對稱結構,重新可視化小行星撞擊時的方向和角度。儘管先前的研究已經模擬了隕石坑在撞擊時的外觀,但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在撞擊後期使用更深層的結構數據來模擬隕石坑,因為這是它在移動和沉降到最後的最終形狀。
模擬顯示,如果把一個大小和質量與這顆古老小行星相當的物體,以每小時數萬英裡的速度以高於地平線60度的角度飛向地球,它就會炸出一個與奇克蘇魯布隕石坑結構非常匹配的隕石坑。與大多數其他撞擊角相比,從這樣的撞擊中噴出的氣體會對地球產生「最壞的情況」,向大氣中噴射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是其他撞擊角的三倍。它將更多的危險碎片送入高層大氣,並將其散落到各處,正是這一點導致了恐龍時代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