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計算機對6600萬年前的那場災難最新進行的模擬結果顯示,那顆把恐龍滅絕的小行星以一個釋放最大破壞力的角度撞擊了地球。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這顆恐龍殺手小行星從東北方向以45~60度方向撞向地球。在一份美聯社的新聞稿中,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地球物理學家、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加雷斯·柯林斯把6600萬年前的撞擊描述為「最糟糕的情況」。他說:「小行星撞擊地球釋放了大量氣體到大氣中,導致了氣候變化,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最終導致恐龍滅絕。這很大可能是因為它撞擊的角度是最致命的。」
這次撞擊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以及硫磺到大氣中,這次撞擊導致了寒冬滅絕了地球上75%的生命,包括所有的非鳥類恐龍。這次撞擊的遺蹟——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位於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寬約240公裡(150英裡)。
科學家試圖找到小行星精確的來襲方向和撞擊角度。這方面知識的空白促使柯林斯及其同事從小行星撞擊瞬間到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形成進行了大量的計算機模擬研究。他們模擬了4種不同的撞擊角度,與地平面成90°、60°、45°及30°,假設撞擊小行星為17公裡(10.6英裡),密度為2630千克/立方米以及速度為12千米/每秒(7.5英裡/每秒)。研究者引用了關於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已有和新發現的地球物理學方面的證據,該隕石坑被埋在沉積巖下1公裡左右。他們同時分析了近期從隕石坑鑽探取樣的巖石樣本。
模擬的最佳匹配結果是小行星從東北方向以45°或60°撞擊。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這被證明是一個致命的角度。與模擬中的其他情形相比,這個角度將導致小行星以幾乎對稱的比例噴射出更多的物質,而這些物質被釋放到大氣層中嚴重影響了地球氣候。
柯斯林說:「我們知道正是這些被拋射到大氣中的碎片才是撞擊最致命的影響,這些碎片導致了撞擊之冬(類似核冬天)」。
具體來說,融化的巖石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和硫化物,而其中硫化物對生命影響特別大。大氣中的硫是一種可以阻擋太陽光的物質。撞擊後,其阻擋太陽光的特性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導致了全球的食物網絡的崩潰。而水蒸氣、二氧化碳也是溫室氣體,也導致了地球的變暖。
來自康乃狄克大學的古氣候學家克萊塔博爾說,這項新的研究解釋了為什麼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會對地球生命帶來如此之大的毀滅性破壞。雖然他並不隸屬於本項研究,但他對「小創造」網站說:「撞擊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撞擊後的多次溫度變化中都有氣候變暖的跡象(補充:撞擊後粉塵形成的屏障阻擋太陽光首先導致地球氣溫下降,隨後粉塵消失後撞擊噴出的溫室氣體又導致了地球氣溫的不正常上升)。而下一步重要工作將是繼續研究碰撞噴出物對地球氣候影響,以及如何導致地球生物滅絕。
除了小行星撞擊,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死亡。大規模山火煙霧同樣阻擋了大量的陽光,導致了大量生命滅絕。當然,火山爆發也對此有所影響。
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史蒂夫.布魯塞特表示這項研究也同樣說明了小行星撞擊的隨機性,同樣未參與該研究的他對「小創造」網站說:「如果小行星的飛行方向稍有變化將可能與地球插肩而過,或者撞擊角度稍有不同恐龍也可能再撞擊後的地球上倖存下來。因此它們可能還繼續生存在地球上,遠遠多於現存的鳥類(補充:現有鳥類已被公認為是倖存恐龍進化而來)。當然,這意味著地球將不會有人類的生存空間,哺乳動物將繼續維持較小的體型並躲在陰影中,也沒有任何進化稱為人類的機會。」
雪上加霜的是,根據2017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行星撞擊點也有一定特殊性(不幸的特殊性),撞擊點位於尤卡坦半島,而這個位置是地球上僅有的幾個地點存在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也只有這些化學物質的存在(碳氫化合物)才能夠在撞擊後向大氣中排放如此之多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真是一場完美的撞擊,一場完美的風暴。
作者:gizmodo
FY:大衛高怕飛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