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擊地球,是一個純概率的「運氣類」問題,全地球的生物都在用自己的「運氣」對抗小行星的直接撞擊,然而地球目前為止依舊受到了無數小行星的撞擊。
通古斯、車里雅賓斯克,都是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撞擊事件,但是這些撞擊想要帶來滅絕事件還不夠火候,那麼為什麼恐龍會被一顆小行星毀滅呢?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出現在6500萬年前,與恐龍滅絕的時間相符,這顆隕石被認為是恐龍大滅絕出現的原因。
希克蘇魯伯隕石的撞擊,消滅了地球上75%的生命,包括所有的非禽類恐龍,直到今天,這個隕石坑依舊清晰可見,寬度大約為200公裡。根據計算,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在17公裡以上,撞擊地面的速度達到43000千米每小時。
然而這顆隕石為何會對全球造成影響,乃至滅絕地球75%的生命?
通過探測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科學家發現6500萬年前的巨大小行星,並非垂直撞向地面,而是以一定的角度撞擊地球。根據常識來說,垂直撞擊的衝擊力應該會大於傾斜撞擊,然而地球是一顆星球,相比垂直撞擊,帶有角度的撞擊,往往更容易產生全球性影響。
就像我們用電鑽挖掘地面,垂直挖掘時,對地面造成的影響範圍很小,只有電鑽接觸到的位置。但是我們傾斜著向斜下方挖掘,會對更大區域的地面造成影響。
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擬,發現小行星以60°角撞擊地球時,會對全球造成最大影響,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跡象表明,希克蘇魯伯隕石的撞擊角度非常接近60°!
恐龍的運氣看來並不是很好。
希克蘇魯伯隕石以接近60°的角度撞擊地球,將掀起最多的塵埃,釋放出大量氣體,徹底改變地球環境,這已經是非常嚴重的災難,然而希克蘇魯伯隕石的影響遠不止如此。
在撞擊發生後,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命都倖存了下來,然而在撞擊點,大量的氣體和塵埃被直接拋灑到大氣層中,很多塵埃進入大氣的平流層,這意味著塵埃的高度超越了雲,無法通過雨水回到地面。
危險的塵埃在大氣層的高處逐漸擴散,遮擋了陽光,地球溫度急劇下降,二氧化碳和硫在大氣中逐漸增多,導致食物短缺,生物滅絕。這種情景非常類似「核冬天」,然而核冬天還有輻射危害。
除了「冬天」的來臨,種種跡象表示,在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地球後,大量火山被激活,火山在之後噴發了數百萬年,在地球上形成了一道寬闊的熔巖流。
根據地質學家的巖石年代測定,熔巖流幾乎和隕石撞擊同時發生,這意味著當時的生物其實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痛苦災難:
在隕石撞擊後,在撞擊點附近的生物幾乎全部滅絕,巨大的衝擊波激活了地球上大量的火山,火山大規模噴發,形成壯觀的熔漿流,這是全球溫度大約直接上升8℃以上,劇烈的溫度變化,讓部分生物無法適應,尤其是植物,但是很多物種逐漸適應了溫度變化。
全球變暖大約持續了數十萬年,當所有生物都認為災難已經結束時,平流層的塵埃在漫長的時間裡覆蓋了地球大氣層,全球溫度驟降,在困境中掙扎存活下來的生命,因為全球溫度驟降而直接崩潰,物種迅速滅絕了75%。
小行星撞擊地球只是一場災難,而更殘酷的滅絕事件發生在白堊紀最後的40萬年時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