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恐龍,相信很多人可能會感到惋惜,畢竟當時恐龍在我們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當然,也有一些朋友可能會認為,或許是因為恐龍的消失,我們人類才會有機會發展成為現在這樣的水平。確實,如果恐龍沒有消失,我們人類祖先在數百萬年前與體型龐大、數量非常多的恐龍競爭,說不定會處於下風。當然,現在恐龍已經消失,談論我們是否能夠戰勝恐龍,似乎不切實際,畢竟我們沒法直接與之對比。
由於恐龍滅絕的時間大約在6500萬年前,當時我們人類還沒出現,所以沒法直接看到恐龍滅絕的過程。所以我們並不是非常明確恐龍的滅絕原因,不過目前有很多個猜測。其中一個猜測就是在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將恐龍從地球上抹去了。
說到小行星,相信很多朋友也知道,畢竟在外太空存在各種各樣的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在外太空漂泊時,可能會與星球發生碰撞。當然,這些小行星撞擊帶來的破壞力並不是因為它們是一種爆炸性物質,而是因為它們的質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大,所以撞擊動能很大,可以輕輕鬆鬆在一顆星球上留下一個巨大的隕石坑。如果小行星的尺寸足夠大,甚至可能會重創一顆星球。
據發布在《自然-通訊》的科學報告,在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到10公裡左右的小行星撞到了地球,在墨西哥留下了一個名為「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科學家在模型研究中模擬了小行星碰撞地球的過程,設置了4種不同的撞擊角度:90度、60度、45度、30度,以確認這顆小行星碰撞地球的方向及撞擊角度。最後研究人員得出一個結論,當時這一顆小行星可能是從東北方向撞擊了地球,撞擊的傾角比較大(與水平面夾角45度至60度)。研究人員認為,這一個撞擊傾角,可能是最糟糕的情況,因為可以導致氣候變化等問題。
當然,這一項研究也只是基於模型的模擬研究,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可能還需展開更多的研究。既然小行星以這個傾角撞擊地球是最糟糕的情況,或許意味著小行星碰撞地球的傾角不同,帶來的毀滅性效果也不同。相信很多朋友前段時間可能也看到一個關於通古斯大爆炸事件的新猜想,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一顆小行星以某種角度撞到地球,但是由於進入地球的角度等原因,所以那顆小行星沒能墜地,而是在天空中反彈會太空中。所以在通古斯現場是沒有看到隕石坑的。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得出一個結論,當時這一顆直徑達到10公裡的小行星高速飛向地球,在距離碰撞地球大約還有1小時左右時,在地面已經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一顆小行星了,看起來很明亮,仿佛天空中出現了2個太陽。當然,對於恐龍來說,它們即使看到這一幕,或許也不知道災難即將降落,更沒法讓這一個事件逆轉。
在即將撞擊地球2分鐘前,這顆小行星越來越近了,看起來比太陽還大得多。在最後幾秒鐘內,這顆小行星進入了地球大氣層,速度可能達到45000英裡每小時。在撞擊過程中,小行星掀起了影響全球的衝擊波,在地面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撞擊坑。
雖然6500萬年前那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摧毀了世間萬物,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澱,地球開始恢復生命力,最後又出現生機勃勃的景象。從這些情況來看,我們生命在這些災害面前確實是顯得有點無力感,除此之外,也說明了地球的自愈能力或許超乎想像。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希望類似的情況不要再次上演了,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