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可能並不是小行星撞地球,而是「冷死」的
地球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在這個宇宙中已經存在了四十六億年。在這漫長的時間中,這個地球的環境在不停的變化。在遠古時期,這個地球上的陸地還是一整塊的,海洋也一整塊的。因為地球的運動,才形成了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樣子。而且那個時候地球上還沒有出現生命,直到海洋中出現了一個單細胞,我們的地球上才出現了生命。然後隨著這個地球的環境越演變越好,這個地球的上的生物如此豐富多彩。
但是生物的進化和繁衍並沒有這麼簡單,尤其是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所以避免不了要經受一些磨難,而在地球的發展歷史中,發生過五次主要的磨難。分別是奧陶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和白堊紀大滅絕。不過前四種都是地球自身改變環境導致,其中奧陶紀大滅絕是因為全球氣溫下降導致。泥盆紀大滅絕是因為全球氣溫上升導致的,而二疊紀和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則是因為地球地殼活動導致的。
而最後一種白堊紀大滅絕,是最有爭議的。因為那個時候,有著地球的前一任霸主,恐龍的存在。為什麼說他們是霸主呢?難道是因為恐龍的體積龐大?當然這是一部分的原因。還因為恐龍的種類繁多,幾乎涵蓋了當時地球上所有生物種類,再加上他們龐大的體積,和強大的力量,所以就統治了當時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1.6億年。但是就在6500萬年前,消失得一乾二淨。所以有科學家們根據這一次事件,提出了很多的說法。
第一種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小行星撞擊地球,是現在人類在恐龍滅絕的解釋中,最贊同的一種說法。據說當時有一顆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直接撞擊到了地球上。首先撞擊時所產生的物理傷害,就已經殺死了大部分的恐龍。然後這顆小行星撞擊之後,掀起了隱天蔽日的塵埃,又讓很多恐龍缺氧而死。而還有一種說法是,白堊紀的這次在災難,和奧陶紀的那一次一樣,都是因為全球變冷導致的。因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冷的時間一長,他們就被凍死了。而還有一種說法是老鼠偷吃了恐龍的蛋,讓恐龍絕了後,所以毀滅了。不過這些都是假說而已。
(本文由宇宙知識聯盟原創,嚴禁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無意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