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有一個巨大的隕石坑,隕石坑整體呈現橢圓形狀,平均直徑約180公裡,是地球表面已知最大型的撞擊地形,也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的規模最大的隕石坑,規模相當於100兆噸黃色炸藥。
研究發現,該隕石坑形成於6500萬年前,是造成恐龍滅絕的那次隕石撞擊留下的坑洞。
小行星撞地球
據研究發現,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大小為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但撞擊後並沒有留下隕石,而是完全蒸發,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科學家指出,超過10米以上的隕石撞擊將會在地球表面留下隕石。但是我們知道,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卻沒有留下任何隕石,這個原因或許和當時的地球氣候有關。
在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小行星撞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億顆二戰時期使用的原子彈,強烈的威力導致地球火山噴發、地震、海嘯盛行。
不僅如此,小行星撞擊還導致了森林大火的發生,導致地球空氣溫度一度飆升到1500℃,科學家通過鑽探希克蘇魯伯隕坑的巖石發現,巖石坑中含有爆炸性熔融和森林大火導致的約130米厚的沉積物,據研究發現,這些都是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後24小時內形成的。
高溫不僅可以導致恐龍瞬間死亡,還會造成金屬融化,研究表明鐵融化的溫度只需要1538℃;銅的熔點只有1083.4℃。也就是說,即使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是金屬小行星,在如此高溫下也會發生融化,導致解體甚至消失。
小行星撞擊地球對生物的影響
雖然小行星撞地球會導致地球溫度一度飆升到1500℃,但是高溫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地球就迎來了嚴寒時期。
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產生的威力足以讓地表的土壤、塵土、巖石等飛入天空中,而這些灰塵又會瀰漫在空氣中阻擋太陽光線照射到地球表面,所以地球迎來了漫長的冬季。
這個現象曾經在近200年發生過一次,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爆發,此次火山爆發的等級為7級,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由於火山灰大量融入大氣層,阻擋太陽光線的進入,以至於全球在1816年都沒有出現夏天,所以這一年也被稱為「無夏之年」。
在6500萬年前,無夏之年持續的時間非常久,大約持續了幾十年。由於植物長期接收不到太陽光線的照射,以至於地球上大量植物死亡。而植物是整個食物鏈的根基,當植物出現大規模死亡時,地球上倖存的生物也開始大量死亡。最典型的就是恐龍,因為恐龍通常以「大」著稱,對能量的需求也更大,在能量匱乏的時代,恐龍的日子很不好過,幾乎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只有體型較小的恐龍,也就是鳥類恐龍保留了革命火種,成為了現如今我們吃的「雞」「鴨」「鵝」以及各種鳥類。
在當時,哺乳動物的體型非常小,而且有很多生活在洞穴中、地底下,而這也使得一部分哺乳動物也保留了革命火種,當地球環境逐漸復甦時,哺乳動物由於後代成活率高,幾乎不挑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迅速發展了起來,並成為了現如今的模樣。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6500萬年前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生物還不會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正是因為有了這場環境突變,所以哺乳動物抓住了機會,異軍突起成為了現如今地球的霸主。
小行星監視系統
小行星撞地球對地球生物而言非常危險,但人類絕不是坐以待斃的生物,事實上,早在幾十年前科學家們就開始檢測對地球有危險的小行星,研究人員海因茲介紹說:小行星在撞上地球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前,我們就能夠預測出來了。
雖然一些小型的小行星不會造成全球生物大滅絕,但這些小行星卻可以摧毀一個城市,比如:通古斯大爆炸,幸運的是當時大爆炸發生在一個人跡罕至的森林裡,不過這場小行星撞地球也導致了當地上百萬顆樹被炸毀,如果這顆小行星落在城市中,那麼方圓幾十公裡的建築物都會被夷為平地。
有了這些小行星監視系統,人類就可以提前對小行星撞地球發出警報,並遷移走當地的人們,減少撞擊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
如果是非常大型的小行星撞地球,那麼聯合國將可能聯合全人類的力量將其消滅,或者改變它的軌道。總而言之,我們絕不會像恐龍一樣被動承受小行星撞地球造成的滅絕,而是儘可能地改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