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出現之前,有一種生物統治著地球1.6億年。這就是恐龍。恐龍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並且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但它在6500萬年前突然消失了,因此恐龍的滅絕已成為生物學進化史上的一個謎。
儘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相關證據並試圖解決恐龍滅絕的原因,但這一謎團仍然存在很大分歧。恐龍是如何突然消失的?目前,關於恐龍消失的最普遍讓人們接受的假設是「隕石撞擊」。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大約6500萬年前發現了高濃度的銥。通常,如此高濃度的銥只能被太空中的隕石所擁有,並且此時檢測到的位置的含量超過了正常含量。數十甚至數百次。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是直徑約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
隨後,科學家使用科學和技術手段模擬了隕石撞擊地球的畫面。在白堊紀晚期,恐龍在地球上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某一天,一個巨大的物體出現在天空中,發出耀眼的光芒,以極快的速度接近地球,直徑約10公裡(相當於中等城市規模)的隕石從天空降下,以每秒40公裡的速度墜入海中,留下了巨大的深坑,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極大的灰塵,極地冰川融化,火山噴發火山灰覆蓋了整個天空,植物因為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也枯萎了,溫度在黑暗中下降。在這段時間裡,天空塵煙滾滾,烏雲密布。由於沒有陽光的照射,地球變得寒冷。
大型恐龍之所以死亡,是因為它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環境的變化。恐龍蛋也因溫度突然下降而無法孵化,廣闊的土地頓時陷入了一片寂靜,至此,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為您分享更多科學知識,創作不易,您的支持與評論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