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假設,因為恐龍確確實實已經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悉數滅絕,而它們滅絕的原因到現在為止還停留在各種假說的層面上,其中以「小行星撞擊說」可信度最高。那麼,如果在6500萬年前沒有這次的撞擊,恐龍會進化成什麼樣呢?我們大膽地來推測一下。
恐龍的崛起與統治
根據已發現的恐龍化石看,最早的恐龍出現在三疊紀距今約2.3億年前,它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小型肉食恐龍-始盜龍。它們的祖先應該是早期的二足掠食性動物。而且它們之所以有了進化的空間,是因為在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中有超過95%的物種都滅絕了,大多數物種的滅絕給了原始二足動物足夠的生態位,於是,恐龍正式登場。
恐龍的登場時機非常的好,它們迅速地搶佔了當時地球上的主要生態位,開始發展壯大。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從整體上看,恐龍的體型是逐漸的變大的,這一點用「柯普法則」就能解釋了,也就是「越吃越大,越大越有利」。
不同的恐龍佔據了不同的生態位,這導致了其他爬行動物,原始哺乳動物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以至於原始的哺乳動物只有老鼠一般大,而正是如此小的體型,讓它們成功地躲過了恐龍的大滅絕事件。
因此,恐龍的崛起是因為它們的祖先所處的時期正好是生物大滅絕時期,而它們的祖先以小小的體型成功的躲過了滅絕事件,這才有了之後生態位的空缺,而這也是恐龍能夠統治地球約1.6億年的根本原因。
恐龍如果沒有滅絕會怎麼樣?
在恐龍滅絕之後,同樣給其他的動物空出了生態位,這讓其他的生物有了足夠的空間來發展壯大。在恐龍滅絕之後,首先登場的是鳥類,因為恐龍時代的一些飛行生物也躲過了這次滅絕事件,並且成功演化出了現在鳥類的多樣化。其次是鋸齒鱷類和泰坦巨蟒等爬行動物,最後才是哺乳類。
因此,如果恐龍沒有滅絕,這些鱷類,鳥類、爬行類以及哺乳類都無法嶄露頭角,它們依然會像在恐龍時代那樣夾縫中求生存。這會導致這些動物的演化至少要向後推3000萬年。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恐龍如果不滅絕,它們依然佔據著主要的資源,其他的生物依舊會像在恐龍時代那樣「蟄伏」。但是,這個狀況並不會一直持續。因此,到了白堊紀晚期,恐龍的體型基本上達到了恐龍時代的峰值,這就證明恐龍的體型是一直在變大的。這樣雖然能夠牢牢地穩定住「霸主」地位。但是,它們在面對環境改變時的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差。
而在恐龍時期之後的古新世(距今約6500萬年前到5600萬年前)氣候和環境並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而且即便是在古新世之後的始新世(距今約5600萬年前-3400萬年前),整個地質年代中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是在始新世的晚期發生了一件大事-大型生物集群滅絕。而所謂的集群滅絕必須要滿足:全球性、滅絕量大以及覆蓋面廣等特點。古生物學分析,始新世晚期的滅絕事件可能與一顆甚至是數顆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地區以及美國的切薩皮克灣有關。
因此,如果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沒有滅絕的話,到了始新世,它們的體型更大,穩定性更差(對食物的需求量大),而面對始新世末期的撞擊事件,它們依然無法安然度過。從6500萬年前到3400萬年前,有約3100萬年的時間,這就是上面我說的其他動物的演化要推遲3000萬年的原因。
在恐龍滅絕之後,所有現代生物的演化都會發生改變,最起碼的是要向後推移。我們以哺乳動物為例,哺乳動物出現體型較大的時期是在距今約5900萬年前(冠齒獸),當時距恐龍的滅絕已經過去了約600萬年。按照這個演化路線,如果恐龍滅絕發生在始新世末期,那麼地球上的哺乳動物想要達到現在的狀態,同樣也得向後推3000萬年。但是,3000萬年後的今天地球上的環境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因此,一切都變得未知了。(下圖為冠齒獸)
總結
如果恐龍沒有在6500萬年前滅絕,那麼它們也會在始新世末期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事件中消失,不過在這段時期內,它們依然會壓制著其他生物,讓其他生物無法像恐龍滅絕後那樣高速的演化。所以,許多的生物的命運都將被改寫,至於如何改寫,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畢竟誰也無法預測幾千萬年之間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