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6500萬年前中生代時期,那顆小行星沒撞擊地球,時至今日,統治地球的生物將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個問題聽起來似乎很荒誕,但有學者認為假如恐龍沒被滅絕,那統治地球的極有可能是恐龍中的一個物種,這種恐龍智商相對於其他恐龍來說極其高,被科學家們稱為——傷齒龍。
傷齒龍出現在白堊紀末期,大約7000萬年前。它被稱為恐龍世界中最聰明的恐龍。為什麼受傷的牙龍會贏得這個榮譽?這主要是因為它的腦容量,即在相同條件下,齒龍的腦容量與體型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恐龍。通過對其顱內結構的三維重建,古生物學家推測其智力水平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
創傷龍是一種小型雜食動物,成年傷齒龍的身高可達到1.2米,體重大約為60至70公斤。出現於至今7000萬年的白堊紀末期,號稱恐龍時代最聰明的恐龍,它為何獲得如此殊榮呢?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傷齒龍的腦容量與體型比例,遠遠超出了同一時期的其他恐龍。更令人驚訝的是,它的前肢進化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拇指狀,因此它可以進行「抓握」操作。
我們都知道雜食、聰明、直立行動以及被解放出來擁有抓握能力的「雙手」這意味著什麼。正因為這些原因,有人認為,如果6500萬年前殺死恐龍的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齒龍極有可能進化成一種智慧物種,並進一步形成「恐龍文明」。
但事實上是否如此呢?首先,這還得從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說起,如果不是那顆小行星導致恐龍滅絕,地球上也就沒有哺乳動物發展的空間,人類文明也就無從談起。
然後,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運動造成了人類祖先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迫使他們從樹上下來。為了適應開闊的草原,他們慢慢學會了直立行走,草原上的食物很難得到,但同時也有危險。人類的祖先必須高度團結才能生存。因此,他們變得更加社會化,並逐漸演變成一種能夠在複雜環境中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
語言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古人猿的智力水平,他們可以互相交流生存經驗和教訓。例如,有些人發現燒焦的肉更美味,有些古人猿無意中製造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這些有用的溝通信息很快便能傳播到整個族群。
通過種種演化事件,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人類文明的產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由一系列小概率事件形成的。客觀地說,要促進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必須有許多適宜的外部因素,所以,人類文明的出現也有許多運氣因素在其中。
創傷龍確實具有進化成為智慧生物的潛力,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外部條件,就算它是恐龍時代最聰明的恐龍,也無法演化出文明來。因此,即使恐龍沒有滅絕,它們也不太可能發展出「恐龍文明」。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