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鳥類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

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和火山爆發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失去食物來源,植食性恐龍飢餓而死。沒有了植食性恐龍,位於食物鏈頂端的肉食性恐龍也相繼滅絕。「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鳥類卻得以倖存。大家一直都在探究鳥類倖存的原因。」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李志恆說。

研究人員通過同步輻射的高解析穿透式X-光顯微鏡,對傷齒龍、近鳥龍、小盜龍等小型非鳥類恐龍以及包括今鳥類、反鳥類、會鳥、熱河鳥在內的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進行對比觀察和研究,發現儘管簡單的釉質層在早期古鳥類中都有保留,但牙釉質與牙本質之間的多孔罩牙本質層皆已消失。多孔罩牙本質層被認為是肉食性恐龍牙齒中發育的,能夠避免其在掠食過程中牙齒斷裂的特殊避震保護結構。不僅古鳥類,本次研究的一種小盜龍標本的罩牙本質層也已經消失。

李志恆表示,這意味著鳥類與部分親緣關係相近恐龍的牙齒不再需要特殊的力學保護結構,間接證實了其飲食習慣與肉食性恐龍產生了極大差異,通過食性轉換避開了與肉食性恐龍對食物生態位的競爭,適應能力極大提高,因此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相較於古鳥類的普遍性植食或雜食化的演進趨勢,雖然非鳥類恐龍的少數類群也發生了趨同演化,但仍難避免滅絕的厄運。

相關焦點

  • 漲知識|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鳥類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和火山爆發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失去食物來源,植食性恐龍飢餓而死。
  • 如果6500萬年前恐龍沒有滅絕,它們會進化成什麼樣?
    以至於原始的哺乳動物只有老鼠一般大,而正是如此小的體型,讓它們成功地躲過了恐龍的大滅絕事件。因此,恐龍的崛起是因為它們的祖先所處的時期正好是生物大滅絕時期,而它們的祖先以小小的體型成功的躲過了滅絕事件,這才有了之後生態位的空缺,而這也是恐龍能夠統治地球約1.6億年的根本原因。恐龍如果沒有滅絕會怎麼樣?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鄭秋暘/繪圖 攝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隕石撞擊地球以及火山頻繁活動導致的大量火山灰在大氣中布滿,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進一步造成植食性恐龍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最終導致食物鏈最頂端的肉食性恐龍,如暴龍等相繼滅絕。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 鳥類為什麼能夠躲過那場大災難而沒有滅絕?
    導致了許多物種的滅絕。毋庸置疑,許多物種在演化史上都具有它相對的優勢。這些優勢或許將使他們躲過災難而免遭滅絕的命運。事實上鳥類確實通過改變自己的形態,迅速填補了這些生態位,因此也就出現了演化史中的這壯觀一幕。那麼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這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問題。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物種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有人說,鳥類在結構形成特點就具有很大的優勢。鳥類具有其他物種都沒有的一項構造就是翅膀,所謂大難來臨各自飛。
  • 6500萬年前,恐龍是如何突然滅絕的
    但它在6500萬年前突然消失了,因此恐龍的滅絕已成為生物學進化史上的一個謎。儘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相關證據並試圖解決恐龍滅絕的原因,但這一謎團仍然存在很大分歧。恐龍是如何突然消失的?目前,關於恐龍消失的最普遍讓人們接受的假設是「隕石撞擊」。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大約6500萬年前發現了高濃度的銥。
  • 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人類文明不過幾千年,中間的空白期都發生了什麼?
    但由於地球環境並不是穩定的,經常發生各種突發性事件如火山噴發小行星撞擊甚至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就容易導致生物滅絕事件。所以歷史是不可能空白的,只是沒有記錄或者發現而已。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是地球的第五次滅絕事件,這一次大滅絕事件比之前的四次更為溫和,約佔全球75%的物種滅絕,恢復也更為迅速,這次滅絕事件的起因被認為主要是由於小行星撞擊引起的。
  • 如果沒有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恐龍會進化成恐龍人嗎?
    恐龍滅絕事件起底6500萬年前恐龍幾乎在短的時間內就從地球上消失,留給我們的唯有相應地質年代的化石,而在此之後恐龍已經杳無音訊!不過不管是哪次,都是小行星撞擊+次生的超級火山噴發事件所致。如果沒有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恐龍會演化到現在嗎?其實大型恐龍應該很難在地質史上延續太長時間,恐龍能從三疊紀開始,歷經侏羅紀到白堊紀,當時的氣候條件是關鍵,溫暖溼潤,食物充足,這是所有動物的天堂,而且恐龍很好的避開了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的一次大滅絕事件。
  • 恐龍滅絕了6500萬年,第六次大滅絕或在偷偷發生,這次剛好是人類
    硬骨魚登陸魚鰭變四肢,爬行動物的春天到來了,逐漸的發展壯大到巔峰最後再沒落,最後恐龍就出現了,它們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的時間,在大約6500萬年前滅絕。 目前已知地球的生命史上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滅絕事件的發生,都會導致當時統治地球的主要物種消失滅絕。
  • 恐龍已經滅絕6500萬年,第六次大滅絕或在發生,這次恰是人類
    硬骨魚登陸魚鰭變四肢,爬行動物的春天到來了,逐漸的發展壯大到巔峰最後再沒落,最後恐龍就出現了,它們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的時間,在大約6500萬年前滅絕。 目前已知地球的生命史上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滅絕事件的發生,都會導致當時統治地球的主要物種消失滅絕。
  • 恐龍已經滅絕6500萬年,第六次大滅絕或在發生,這次恰是人類
    硬骨魚登陸魚鰭變四肢,爬行動物的春天到來了,逐漸的發展壯大到巔峰最後再沒落,最後恐龍就出現了,它們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的時間,在大約6500萬年前滅絕。目前已知地球的生命史上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滅絕事件的發生,都會導致當時統治地球的主要物種消失滅絕。
  • 翼龍可以飛,為什麼還是沒逃過恐龍大滅絕呢?專家說出答案,你可別不信
    ,它們在恐龍滅絕數百萬年後仍然繼續多樣化繁殖過。 長期以來,最權威的恐龍滅絕觀認為恐龍的滅絕與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也就是小行星撞地球觀。
  • 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在了哪裡,為什麼沒有隕石?
    研究發現,該隕石坑形成於6500萬年前,是造成恐龍滅絕的那次隕石撞擊留下的坑洞。但是我們知道,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卻沒有留下任何隕石,這個原因或許和當時的地球氣候有關。 在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小行星撞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億顆二戰時期使用的原子彈,強烈的威力導致地球火山噴發、地震、海嘯盛行。
  • 身為恐龍的近親翼龍,為何沒有躲過滅絕到來?和鳥類有直接關係!
    科學界內一直沒有答案,有人說人類的祖先是猿猴,也有人說人類是由海洋生物進化而來。自從人類出現後,開始著手研究史前動物,比如恐龍,除了人類祖先是誰之外,迄今為止人類沒有弄清楚恐龍的祖先究竟是誰,作為會飛的恐龍,通過發現的化石研究發現,它們仿佛和鳥類有著某種聯繫。
  • 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哪去了,為什麼沒留下隕石?
    小行星撞地球據研究發現,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大小為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但撞擊後並沒有留下隕石,而是完全蒸發,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科學家指出,超過10米以上的隕石撞擊將會在地球表面留下隕石。但是我們知道,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卻沒有留下任何隕石,這個原因或許和當時的地球氣候有關。
  • 有沒有這種可能,6500萬年前恐龍未全部滅絕,而是進化成新物種?
    有沒有這種可能,6500萬年前恐龍沒有全部滅絕,而是進化成新物種?在這段漫長的時光裡,除了生物的進化之外,還有一些生物在地球上消失不見,它們有的完全滅絕,有的進化成為了新的物種,距今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恐龍這種龐然大物在地球上消失不見,而有科學家認為其實恐龍也有後代倖存下來,並且進化成為了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動物。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恐龍瞬間滅亡,這瞬間有多長?
    雖然我們常說地球經歷過5次大規模生物大滅絕,以及無數次小滅絕,但實際上每一次滅絕都會經歷非常久的時間,比如恐龍滅絕,就經歷了非常久的時間。 恐龍滅絕 據目前主流理論,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是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
  • 地球曾發生過幾次生物大滅絕?答案很明確,人類或同樣難逃厄運
    據考證,滅絕事件持續了至少2000萬年的時間。這次的滅絕事件,導致當時70%的物種滅絕,剛熬過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的海洋無脊椎生物,再次遭到無可挽回的重創。​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可能是最為人熟知的,多數人或許也只知道這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這次滅絕事件,直接導致恐龍時代結束、哺乳動物崛起。
  • 恐龍6500萬年滅絕了人類文明不過幾千年中間空白期都發生什麼
    但由於地球環境並不是穩定的,經常發生各種突發性事件如火山噴發小行星撞擊甚至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就容易導致生物滅絕事件。所以歷史是不可能空白的,只是沒有記錄或者發現而已。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是地球的第五次滅絕事件,這一次大滅絕事件比之前的四次更為溫和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鳥類經歷了什麼
    但是你知道嗎,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 2018年5月,《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講述了當時新發現的4塊早期鳥類——魚鳥的化石。魚鳥是一種類似燕鷗的海鳥,翼展可達60釐米,生活在距今約1億至6600萬年前的北美地區。它就保留有尖銳的彎曲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