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2020-11-27 央視網

  植食性古鳥類(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與肉食性恐龍同處在一個生態系統下的中生代鳥類,演化出不同的取食習性,例如以種子、果實為主的植食性和以小型昆蟲為食的雜食性,避免了直接與肉食性恐龍的食物競爭。 鄭秋暘/繪圖 攝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

  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大滅絕事件中,恐龍的後代鳥類為何得以倖存?這一學界長期關注的古生物演化謎團,近日被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破解——與恐龍的食性差異,可能是鳥類躲過大滅絕而倖存至今的關鍵。

  白堊紀早期古鳥類-會鳥的化石標本(黑色箭頭標示牙齒位置),收藏於中科院古脊椎所。 李志恆/供圖 攝

  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志恆團隊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探討,研究成果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6500萬年前災變的關鍵。

  中科院古脊椎所介紹,李志恆研究團隊通過同步輻射的高解析穿透式X-光顯微鏡,對小型非鳥類恐龍——包含傷齒龍、近鳥龍、小盜龍,以及古鳥類——包含今鳥類、反鳥類、會鳥、熱河鳥等牙齒的微結構進行對比觀察和研究,發現儘管簡單的釉質層在早期古鳥類中都有保留,但牙釉質與牙本質之間的多孔罩牙本質層皆已消失,而多孔罩牙本質層被認為是肉食性恐龍牙齒中發育的、避免其在掠食過程中牙齒斷裂的特殊避震保護結構。不僅在古鳥類中,此次研究的一種小盜龍標本的罩牙本質層也已經消失。

  白堊紀古鳥類與小型非鳥獸腳類恐龍的牙齒內部微結構演化(a-傷齒龍,b-近鳥龍,c、d-小盜龍,e-反鳥未定種,f-今鳥類,g-長翼鳥,h-會鳥)。高解析同步輻射顯微影像顯示出牙齒中多孔罩牙本質(IGS)在古鳥類和一小盜龍中已消失,提供了食性轉化的演化證據。 李志恆/供圖 攝

  研究團隊認為,上述發現意味著鳥類與部分親緣關係相近的恐龍,其牙齒不再需要特殊的力學保護結構,這間接證實了其在飲食習慣,如咬合力與掠食性方面,與肉食性恐龍已產生極大差異,通過食性轉換避開與肉食性恐龍對食物生態位的競爭,適應能力極大提高,從而度過大滅絕事件的最艱難時刻。

  研究團隊指出,相較於古鳥類的普遍性植食或雜食化的演進趨勢,雖然非鳥類恐龍的少數類群,如小盜龍也發生了趨同演化,但仍難以避免滅絕的危機。

  據了解,中國科學家完成的這項恐龍向鳥類演化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已獲國際學術期刊《BMC進化生物學》(BMC Evolutionary Biology)在線發表。(完)

相關焦點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隕石撞擊地球以及火山頻繁活動導致的大量火山灰在大氣中布滿,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進一步造成植食性恐龍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最終導致食物鏈最頂端的肉食性恐龍,如暴龍等相繼滅絕。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 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來源:經濟日報鳥類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和火山爆發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失去食物來源,植食性恐龍飢餓而死。
  • 漲知識|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鳥類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和火山爆發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失去食物來源,植食性恐龍飢餓而死。
  • 鳥類為什麼能夠躲過那場大災難而沒有滅絕?
    事實上鳥類確實通過改變自己的形態,迅速填補了這些生態位,因此也就出現了演化史中的這壯觀一幕。那麼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這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問題。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物種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有人說,鳥類在結構形成特點就具有很大的優勢。鳥類具有其他物種都沒有的一項構造就是翅膀,所謂大難來臨各自飛。
  • 為什麼小小的蒼蠅能躲過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蒼蠅作為「四害」之一,它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超過1.4億年了,也就是說它們在恐龍時代就以恐龍的殘羹冷炙,甚至是屍體為食了。 也就是說,蒼蠅可是吃過恐龍肉的存在。但是,在白堊紀的末期,恐龍經歷了一場浩劫,在這場浩劫中,恐龍滅絕殆盡。那麼,為什麼小小的蒼蠅卻能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下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為何恐龍在地球上滅絕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
    可是看完之後大家有沒有好奇,人類可以經過那麼多年進化成高等動物,為什麼恐龍卻不可以?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最初,被命名為恐龍的骨頭化石的是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恐龍在6500萬年前為突然消失,仍成為世界上一個未解之謎。而是在地球過去的生物都會被記錄在化石之中。可是在新生代的地層中完全看不到恐龍化石的痕跡。而現如今僅存鳥類,所以被人們推斷恐龍可能是屬於鳥類。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不過,時至今日恐龍研究,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人類沒有辦法得到科學的解答,特別是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朋友們喜歡最新的科學趣聞,記得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朋友們創作更多的科學類文章,歡迎朋友們和我一起探討。現在有一種科學推論,那就是有一部分恐龍演化成了鳥類,因此白堊紀的那一場浩劫,並沒有完全的將恐龍滅絕。
  • 考古研究發現恐龍時代鳥類遭受洪水襲擊而滅絕
    羅馬尼亞Sebes地區還發現了翼龍的化石,它是歷史上最大的飛行爬行動物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最近首次發現了恐龍時代的一種鳥類的築巢化石,研究表明,該鳥類遭受洪水襲擊而滅絕,這使科學家對恐龍時代的生物有了新的認識。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
    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或許不少人會問,是不是所有古鳥類都有牙齒?鳥類的牙齒和它們的食性有著怎樣的關係?現代鳥類還會有一些類似牙的器官嗎?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翼龍可以飛,為什麼還是沒逃過恐龍大滅絕呢?專家說出答案,你可別不信
    ,它們在恐龍滅絕數百萬年後仍然繼續多樣化繁殖過。國外一項新研究表明,翼龍進化的方式非常不尋常,在地球上的1.6億年中變得越來越專業化。通常當一群新出現的動物或植物進化時,它們會很快嘗試所有的選擇,科學家認為翼龍也是一樣的。
  • 三眼恐龍蝦,躲過生物大滅絕,卻落得被當飼料的下場
    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地方,這些地方因為特俗的文化,另類的習俗以及不一樣的人文風情等,從而吸引了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世界那麼大,都想去看看,歡迎關注小編,我們一起去看大千世界的精彩紛呈。很多生物在歷史上特定的時期裡,一度成為我們這個星球的霸主,比如恐龍就在數億年前主宰地球,遺憾的是最終滅絕了。恐龍的滅絕只是我們地球生物演化的一個縮影,史前生物經過幾次大滅絕,很多和恐龍一樣消失了。不過還是有很多生物頑強的生活了下來。專家認為,歷史上大規模的生物滅絕有一定周期性,大約幾千萬年就會發生一次。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 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
    但是你知道嗎,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  或許不少人會問,是不是所有古鳥類都有牙齒?鳥類的牙齒和它們的食性有著怎樣的關係?現代鳥類還會有一些類似牙的器官嗎?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恐龍滅絕的最新解釋:小行星不是主因,溫度降低26℃才是致命的
    不過遺憾的是,漫長的歲月並沒有讓恐龍進化出智慧,根據此前科學家們的猜想,在大約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某一天,當恐龍還是一如既往過著食物充足的日子時,卻沒想到災難已經降臨。是什麼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據報導,日前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們,在通過計算機建模分析後,通過模擬6600萬年前的地球生態環境,最終確認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顆小行星撞上了地球。
  • 誰躲過了滅絕恐龍的大災難?
    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全球75%(或以上)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這被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或「K-Pg滅絕」。那麼,另外25%的倖存者是誰?它們如何逃過這次天崩地裂的大災難?
  • 神秘的白堊紀時代,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其中一部分進化成鳥類
    從一點點的哭泣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沒有恐龍時代的終結,很可能哺乳動物就不會有大的發展,科學家們從歷代的生命演化模式中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舊的物種滅絕了,新的物種可以開始繁衍生息。那麼科學家們在恐龍研究方面取得了什麼進展呢?
  • 身為恐龍的近親翼龍,為何沒有躲過滅絕到來?和鳥類有直接關係!
    自從人類出現後,開始著手研究史前動物,比如恐龍,除了人類祖先是誰之外,迄今為止人類沒有弄清楚恐龍的祖先究竟是誰,作為會飛的恐龍,通過發現的化石研究發現,它們仿佛和鳥類有著某種聯繫。    經過深入對翼龍研究,翼龍其實並不屬於恐龍,只能算得上是恐龍的近親,翼龍的誕生來自於三疊紀時期,一開始翼龍並不會飛行,一直到白堊紀時期翼龍,才學會用自己的翅膀揮動飛行
  • 200多位科學家參與,日夜研究上萬種基因,只為找到鳥類「親戚」
    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雜誌上。科學家是如何進行研究的?想要製作萬種鳥基因組圖譜並不容易,因為地球上的鳥類實在太多了,而且很多鳥類都已經瀕危,或者是很難被發現、捕獲來獲取基因。根據報導,這項為期10年的研究,一共有200多位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其中,過去的10年時間裡,這支龐大的科研團隊一共分析了10500種鳥類的物種基因,也陸續發表過多篇科學研究論文,在國際上引發了極大地關注。
  • 科學家發現恐龍滅絕原因新說:蝴蝶「殺死」恐龍
    中國網7月7日訊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7月5日報導,美一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做出新解釋,認為蝴蝶與恐龍爭食導致恐龍滅絕。誰殺死了恐龍?迄今為止,很多科學家認為火山是罪魁禍首。火山噴發,火山灰布滿天空,導致溫度變化和海平面變化。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但是,現在出現了一種新說法——小蝴蝶殺死了大恐龍。
  • 恐龍或許並未完全滅絕,根據科學家研究,或許就生活在我們身邊!
    恐龍沒有真正滅絕?或許進化成為鳥類,生活在我們的身邊!地球已經度過了46億年之久,經歷了很多次物種大滅絕,每一次滅絕帶來都會讓地球重新大洗牌,90%左右的生物接受不了地球突如其來的變化而滅絕,一些存活下來的生物都在不斷進化。現在地球上存留下來的哺乳脊椎動物,或許是幾億年前深海中的魚,所有的生物都隨著地球的變化而隨之進化。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方琳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就白堊紀末期的「非鳥類恐龍」滅絕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劉忠俊 攝 小行星撞擊破壞恐龍棲息地? 恐龍為何會滅絕,這是許多人心頭的疑問。日前,有媒體報導,6月29日發表的一篇新研究發現,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非火山噴發。 該研究認為,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末期,一顆小行星在現今墨西哥海岸的位置撞擊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