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
近日,來自英國巴斯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針對恐龍多樣性開展了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時,恐龍數量並沒有減少。如果沒有發生撞擊,恐龍可能會繼續統治地球。相關論文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
在白堊紀末期的小行星撞擊時期,恐龍的足跡遍布全球。它們是大多數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動物。不過,對於「該時期恐龍是否正遭遇物種多樣性下滑」這一問題,科學家們仍爭議頗多。
研究小組收集了一組不同的恐龍族譜,並使用統計模型評估了該時期的主要恐龍種群是否仍能產生新物種。結果顯示,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家族並未走向衰退,這與此前的一些研究結論相悖。
論文第一作者、巴斯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博士生Joe Bonsor說:「之前的研究表明,恐龍註定走向滅亡,因為它們在白堊紀末期已經開始衰退。然而,我們發現,如果將更近期的恐龍族譜、更多恐龍類型納入考量,得到的結論並不一樣。」
由於化石記錄的缺失,恐龍多樣性的評估十分困難。研究人員運用合理的統計方法來克服這些抽樣偏差——他們聚焦恐龍家族的物種形成率,而不是簡單地統計該家族的物種數量。
Joe Bonsor說:「化石記錄中不可避免的巨大偏差以及數據的缺乏常常預示著物種數量的減少,但這也許並不能反映當時的真實情況。我們目前的數據並沒有顯示恐龍數量有所減少,反而表明部分物種——比如鴨嘴龍和角鼻龍——當時還在不斷壯大。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在沒有遭遇大滅絕事件的情況下,它們會走向滅絕。」
哺乳動物在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就已經存在。但只是由於恐龍滅絕,哺乳動物才有機會填補被清空的生態位,從而逐步統治了地球。如果沒有這次大滅絕事件,恐龍也許仍是地球霸主。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皇家學會開放科學》
期刊編號:2054-5703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