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演化簡史的第一篇:太古代——地球最初的狀態

2020-12-04 博易地理

我們的地球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旅程才演化成現在的模樣。每一段旅程都留下了獨特的痕跡,那麼生活在新時期的我們,怎麼去了解地球呢?那必須要知道地殼演化簡史,要去了解每一個年代的過程和特徵。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地質年代的概念:它主要表示地殼演化的時間和順序的概念,一般有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之分。但我們一般在表示地殼演變簡史的時候,都用的是相對年代。下面的表格就是地殼演變簡史簡表。

從表中可以看到,地球最早的一段時間是太古代,這是地球最開始的模樣,最初的狀態。所以我們的地殼演變史的第一篇來介紹它的主要特徵。它主要有7大特徵,主要從地殼、大氣、海洋、生物、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等角度依次闡述。

地層由變質生成的正、副片麻巖組成。早期地球表面有許多小型花崗質陸塊,即通常所說的穩定陸塊的核心——克拉通或古地盾區。

2、該階段,地殼運動和巖漿活動既廣泛又強烈;火山噴發頻繁。

3、大氣圈可能富含碳酸氣、水蒸氣和火山塵埃,只有少量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

4、海水是酸性礦化水

5、陸地是原始荒漠景觀,植被稀少

6、後期,出現原核細胞,無真正細胞核的細菌和藍藻

7、地殼與宇宙之間以及和地幔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烈

太古代是隱生宙的一個組成成分,是地球具有明顯地殼歷史記錄的第一個階段,是地球最開始的模樣,幾乎沒有生命,後期才出現原始藻類。我們總結了它7個主要的特徵,讓你了解地殼的演變史。

相關焦點

  • 地殼演化簡史第5篇:新生代——人類開始出現的時代
    哺乳動物取代恐龍佔據生態位優勢,演化出今天多樣化的哺乳動物種群。6、第四紀出現了人類。古人類文化遺物也是第四紀地層劃分的一項重要依據。地殼演化史所有的內容就全部介紹完了,希望大家能對地質學基礎和地殼演化有一定的了解。
  • 地殼演化簡史第二篇:元古代——地球上的原始動物開始出現
    我們的地球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旅程才演化成現在的模樣。每一段旅程都留下了獨特的痕跡,那麼生活在新時期的我們,怎麼去了解地球呢?那必須要知道地殼演化簡史,要去了解每一個年代的過程和特徵。今天我們來介紹地球地殼演化史的第二篇:元古代——地球上的原始動物開始出現。
  • 地球地殼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並可能控制生命的進化
    "這項研究重新提出了大氣氧進化的經典假設,"主要作者、UW地球和空間科學博士後研究員Shintaro Kadoya說,"數據表明,地球地殼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並可能控制生命的進化。」多細胞生命需要集中供氧氣,因此氧氣的積累是地球上氧氣呼吸生命進化的關鍵。
  • 解密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在大陸地殼生長演化中的角色
    我們認為控制地球動力學系統的主要因素是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它控制了板塊運動和大陸地殼的形成和演化。深部地幔過程極有可能通過控制物質交換和熱源,進而影響年輕大陸地殼的形成及其後續演化。然而,巖石組合和大陸地殼的化學組分是非常不均一的,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定義和識別年輕大陸地殼的特徵。
  • 地殼演化簡史第4篇:中生代——恐龍的鼎盛期和爬行動物的時代
    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行動物統治地球最鼎盛的時代,其中代表的動物是恐龍,出現於三疊紀,鼎盛於侏羅紀、白堊紀中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由於當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恐龍,統治地球時間長達約1.6億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那麼這一個地球重要的地殼發展史階段,中生代有什麼特點呢?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探究生命演化的奧妙,不僅與科學研究有關,更和人文情懷有關,因為這些年來生態環境變遷,和人類的生存現狀緊密相連。回望自然的歷史,本質上就是呼籲今天的人們愛護地球家園、保護生態環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生命簡史》這本重要的科普著作,都能帶來無比寶貴的思想啟迪。
  • 地幔竟然控制著地球生命的演化,或對尋找外星生命有所啟示
    地幔竟然控制著地球生命的演化,或對尋找外星生命有所啟示  Connor Feng • 2020-06-10 16:08:00 來源:前瞻網 E2645G0
  • 學者提出全新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假說:地球大龜裂
    但是,板塊構造假說並不是一個有關地球演化歷史全周期的理論。它所描述的板塊,只是魏格納大陸漂移後形成的格局,只有近2億年的歷史。在太古代地球演化的早期,地球處於液態演化階段,沒有巖石圈。當時的地球表面只有可以隨意流淌的熔巖。沒有大陸,沒有海洋,沒有生命。地球演化過程不僅涉及板塊形成、漂移和俯衝,還涉及地殼形成、海洋誕生、火山與溢流事件、生物演化與滅絕、雪球事件與冰河期及全球變暖等諸多重大地質事件。
  • 地幔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甚至可以控制生命的演化
    「這項研究為復甦的一個經典假說演變大氣中的氧氣,」主要作者太郎門屋,在地球和空間科學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說。「數據表明,地幔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甚至可以控制生命的演化。」多細胞生命需要集中的氧氣供應,因此氧氣的積累是地球上吸氧生命發展的關鍵。
  • 強大雷射裝置重現地球生命最初萌芽可能狀態
    北京時間12月10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導,科學家近日在實驗室中利用強大的雷射裝置重現了可能是地球生命最初萌芽的狀態。 研究組將粘土與 化學液體混合併用強大雷射轟擊照射,以此來模擬小行星與早期行星之間相撞情形。這樣做的結果是產生了一些被認為是構成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化學成分。
  • 地球歷史簡史:人類真的很渺小
    眾所周知,地球形成於距今約46億年,在地球形成後,發生過許多次地殼運動,每次地殼運動都會使自然環境以及生物發生巨大變化。自然環境的變化使不能適應變化的生物趨向絕滅或者發生變化,而變化就出現了新的生物屬種。地球可以分為五個「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然後將每個「代」下再劃分「紀」,再將「紀」下分「世」。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stable isotopes」為題撰文,系統綜述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眾多地質過程中的應用,既是近幾十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發展的縮影,也為今後該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指導方向。
  • 地球科普|地球演化:三個階段
    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的球。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巖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巖石組成的地球。
  • 地球構造的形成契機或由昔日地外撞擊觸發
    地球有碰撞才有新生美國亞利桑那州溫斯洛附近的隕石坑(圖源: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很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又對生命演化有重要影響——甚至可以說決定了地球的可居住性。
  • 《地球簡史——46億年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我向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生命科學的科普讀物——《地球簡史》。它是一本配有精美繪圖和詳細文字說明的繪本,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明了地介紹了地球的發展歷史,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我一直很好奇我們人類是怎麼來的?地球又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問題爸爸媽媽回答不了我,我在書本中找到了答案,真是太令人興奮。《地球簡史》從46億年前開始介紹地球誕生。
  • 地球最初並沒有生命,那第一個地球生命是怎麼來的?
    在這裡,海水沿著縫隙會滲透到地殼內部,而地殼內部的溫度非常高,這些海水被加熱後又會溶解巖石中的硫化物和金屬元素,形成熱液順著煙囪口向上湧。在強酸強鹼,以及高溫高壓下,使得這裡的水、二氧化碳等物質以超臨界狀態存在。
  • 地球的誕生
    約46億年前,遺散在太陽周圍的氣體和塵埃,又聚集起來,形成了地球和其它的行星。那時的地球還只是一個巨大的灼熱的巖石球,就像燒紅的烙鐵。經過了很長時間之後,才有了比較穩定的固體表面,有了空氣和水。早期的地球火山爆發不斷,噴出的巖漿在地球表面冷卻,地殼的厚度逐步增加,溫度也逐漸降了下來,然後逐漸演化,到了距今25億~6億年的遠古代,地球上出現了大片相連的陸地,地球便形成了。
  • Nature Geoscience:太古代TTG的成因——來自矽同位素的證據
    【前沿報導】Nature Geoscience:太古代TTG的成因——來自矽同位素的證據太古代英雲閃長巖-奧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tonalite–trondhjemite –granodiorite, 即TTG巖系)是大陸地殼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對其成因一直存在很大爭議。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此外,由於陸殼能夠長時間留存演化的特點,其既是記錄地球演化歷史的原始檔案館,也是最重要的地球化學儲庫之一。因此,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陸殼形成與保存的機制,以及陸殼是否遵循單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規律都是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
  • 地球簡史第一講:時間創造了生命
    如果時間可逆,那麼我們就可以穿梭到過去,回到五十五億年前,回到地球的初始階段,那時候地球只是太陽周圍的原始星雲中一顆渺小的行星。太陽系都沒有生成。這顆渺小的星球圍繞著唯一可以依託的巨大恆星。它不會知道,在不過十億年後,它會分餾、坍塌、壓縮、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