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提出全新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假說:地球大龜裂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岡瓦那大陸2億年前裂解

  唐春安

  地球演化究竟是怎樣進行的?全球變暖的主要動因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變化?這些都是目前科學界熱衷討論的前沿問題。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的臨近,這些問題也更加受人關注。實際上,人類進化歷程中的每一個關鍵時期,都可以看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參閱今日20版《氣候變化影響文明盛衰?》)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假說——「地球大龜裂」,也稱「鍋蓋理論」,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雖然這是個假說,有些看法還和主流觀點相悖,但科學正是通過大膽猜想和探索而不斷前進的。現特邀唐春安先生就這個假說,向讀者做一個簡明通俗的解讀。

  板塊構造假說已經提出五六十年,並被地球科學界基本不加懷疑地接受。但是,板塊構造假說並不是一個有關地球演化歷史全周期的理論。它所描述的板塊,只是魏格納大陸漂移後形成的格局,只有近2億年的歷史。在太古代地球演化的早期,地球處於液態演化階段,沒有巖石圈。當時的地球表面只有可以隨意流淌的熔巖。沒有大陸,沒有海洋,沒有生命。地球演化過程不僅涉及板塊形成、漂移和俯衝,還涉及地殼形成、海洋誕生、火山與溢流事件、生物演化與滅絕、雪球事件與冰河期及全球變暖等諸多重大地質事件。地球為什麼時而冷若冰霜、時而熱如煉獄?它們之間究竟有沒有內在聯繫?板塊構造理論並不能很好地回答。

地球演化過程中的溫度周期變化示意圖

  地球形成固態地殼 好比火鍋被蓋上了鍋蓋

  對於地球系統的演化而言,由於地球系統屬於內能外洩型的巨型宏觀開放系統(以地球形成初期原有的熱能和半衰期可達數十億年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熱為主,伴隨有太陽能的輸入和地球輻射熱的輸出),任何地質作用過程都是地球內能耗散的過程(即熵增加)。

  地球從形成初期的熔融液態演化到具有巖石圈的固態地球,其中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地球的液態表面因冷卻發生相變,形成了固態地殼。這一過程好比逐漸變冷的火鍋被蓋上了鍋蓋。鍋蓋效應,導致地球像高壓鍋反覆噴氣一樣(即鍋內溫度、壓力會周期波動)產生溫度的周期性變化。地球誕生、成長和消亡的全生命周期中,地殼的形成、裂解、聚合,曾多次像鍋蓋一樣封閉地球。這種巖石圈封閉地球的作用必然引起地球內部升溫,從而產生高溫、高壓的積累。經過漫長地質年代的間歇期,以地球內部放射性衰變為主的熱積累,必然造成巖石圈的逐漸膨脹,從而引起地殼應力增加,直至地殼破裂,造成地球內部的熔巖災難性地爆發,並以猛烈的形式向太空釋放熱量,成為地球變冷的本質原因之一。

泥團乾裂

  只要地球不斷膨脹 就逃脫不了以龜裂形式脹裂

  龜裂現象隨處可見。池塘乾裂、陶瓷冷縮等等,都會因為表面層產生拉應力而形成龜裂。龜裂也會在不同尺度上發生。如6億年前的細胞分裂、孩童玩耍的泥團,甚至地球表面的洋中脊裂谷系。

  龜裂是一個力學系統以能量最小、路徑最短原理形成多邊形裂紋的臨界自組織現象。球殼破裂行為的研究,可能對於解釋板塊構造和大陸裂解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人們重構岡瓦那大陸在2億年前裂解初期的塊體邊界分布時,發現由2萬多公裡長的裂縫所組成的多邊形塊體令人稱奇的規則。不僅如此,當分析勞倫古陸從勞亞古大陸分裂的情況時,人們也發現了類似的「幾何多邊形」現象。

  運用數值計算方法,可以模擬球殼在內部溫度上升過程中膨脹並產生表面龜裂的現象。根據模擬結果可以推測,地殼在溫度膨脹(特別是熔融擴容)作用下的力學狀態,完全能夠滿足產生地殼龜裂的力學要求。只要有關地球內部放射性衰變產熱的假說成立,地球在內部溫度作用下膨脹的事實就不可否認。那麼,只要地球不斷膨脹,就終將逃脫不了以龜裂形式脹裂的命運。這一發現的重要科學價值在於,它為地球演化歷史中可能出現全球尺度或超大陸尺度的地殼裂解找到了一種理論解釋,從而可能為全球尺度的冰期、地球變暖乃至生物大滅絕等災害事件,提供了一種新的驅動機制解。

  地球破裂造成的熱平衡波動 致冰河期形成

  根據地球大龜裂假說,可以發現地球大破裂具有兩種製冷效應。第一種是大龜裂誘發大規模火山噴發或玄武巖溢流,從而造成大量釋放熱量。根據能量守恆原理,地球內部逐漸積累的熱量不能補充因地殼快速破裂而損失的熱能,地殼變冷勢在必然。第二種制冷機制,涉及大龜裂造成地殼底部大規模降壓。這種大規模降壓可能產生大規模降壓熔融。而熔融是一個吸熱過程,降壓熔融過程中的吸熱,必然導致周圍地殼降溫。降溫的高低,則與地殼破裂的程度有關。

  因此,根據地球大龜裂假說,冰河期的形成可能與地球自身破裂所造成的熱平衡的波動有關,是地球大龜裂的必然結果。資料表明,新元古代冰期就是發生在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之時或之後。有學者認為超大陸裂解是形成這次冰期的直接原因之一。

  生物大滅絕事件 可能與地球大龜裂有關

  對於地質歷史上出現的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原因,學界一直眾說紛紜。其中一次最著名的滅絕事件導致了恐龍的消亡。較為主流的觀點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導致了這場浩劫。但是波士頓大學的馬修·傑克森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們認為當時大量的巖漿通過裂隙噴出地表,從而抹去了地球上無數的生命。如印度的德幹玄武巖區形成的時間,恰好與恐龍滅絕的時間相符。地球大龜裂造成地球演化過程中的熱-冷轉換,必然間歇性地打斷生物演化的進程,造成可能的全球性生命浩劫。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質歷史上出現的許多大滅絕,似乎都和規模巨大的巖漿噴發活動同時出現。大約2.5億年前,地球上海洋生命的95%、陸地生命的70%慘遭厄運,科學界稱之為「二疊紀末大滅絕」。有關這次滅絕的原因,我國學者金玉玕等早在2000年就在《科學》雜誌撰文,認為大規模巖漿噴湧活動是這次大滅絕的元兇。他們發現,大滅絕在不到50萬年的時間裡發生,並與西伯利亞玄武巖溢流事件的時間吻合。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也再次證實了這個答案。他們認為,造成二疊紀末大滅絕的原因,就是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導致海量的碳燃燒,由此產生的有毒煙霧雲對全球陸地和海洋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果地球大龜裂假說所推論的溫度周期模型正確,那麼,不僅可以容易地推定生物滅絕事件與地球大龜裂造成的巖漿活動有關,而且可以推定,在生物的演化進程與溫度周期之間,也應該存在密切的聯繫,這為從地球熱周期活動出發研究生物進化與滅絕的規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陸漂移與停滯 應該與溫度周期相關

  地質學家張祖還先生早就計算過,如果沒有其他放熱機制幹預,只要經過幾億年的積累,地球內部的放射性衰變熱就可使整個地殼達到熔化程度。因此,即使通過地球破裂可以釋放熱量,但在地球出現極端高溫時,部分薄殼發生熔融是可能的。

  斷定14億至13億年及2億年左右,地球曾經出現過薄殼熔融是地球大龜裂模型中的一個大膽推測,並認為這是大陸可以產生漂移的基本前提。儘管目前還難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但通過對地球演化過程中地層鋯含量分布的分析,對於14億到13億年間和2億年左右地層鋯石含量分布極少的事實,只有大膽地假設地球一定處在罕見的極端高溫時期,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兩個「罕見的極端高溫」階段,很可能出現過部分薄殼熔融。如果這個命題成立,那麼,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根據地球大龜裂模型中的溫度周期假設,既然地球進入高溫期可能出現局部熔融,進入寒冷期則會出現再次凝固。那麼,大陸漂移的速度應該與溫度周期相關。當地球進入高溫期時,巖熔活動活躍,大陸可以裂解、漂移。而當地球進入寒冷期時,巖熔活動停滯,大陸的漂移也可能出現停滯。這一推斷與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卡內基研究所的兩名研究人員西爾韋和貝恩在《科學》雜誌報告的成果是一致的。他們經過研究發現,大陸並不是一直在運動,板塊構造運動曾有過全部停止的時刻。他們通過調查鈮、釷和氦的兩種同位素在古巖石中的分布情況,這些元素都是地球內部溫度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冷卻的可靠指標。這一冷卻過程很可能意味著板塊構造活動的相應減緩或停止。

  特別觀點

  地球變暖或並非二氧化碳所致

  近年來,許多氣候學家都將大氣變暖的原因,歸咎於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然而,縱觀地球演化的歷史,曾多次出現與地球高溫周期相對應的碳循環,因果並未定論,至少不是人類活動所致。

  資料表明,造成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效應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只佔0.117%,而水蒸氣的比例則高達95%,是二氧化碳的800多倍。因此,有人認為,綜合考慮水蒸氣凝結相變輻射和大氣中水蒸氣的熱容量,二氧化碳的大氣溫室效應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基於這一分析,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大所致。

  如果上述結論正確,那麼全球變暖一定另有原因。根據北京石花洞石筍重建的溫度記錄,在兩漢、隋-盛唐、宋-元和現代幾個溫暖時期,特別是從15世紀小冰期以來,北京地區溫度就一直波動上升。《科學》雜誌發表的全球多個採樣點500年來全球溫度變化的樣品分析數據也表明,早在工業革命以前,全球氣溫就已經從小冰期返回並不斷上升,說明除了工業「溫室效應」這個原因之外,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自然背景的地球內部的熱量積累。這種地球內部的熱量積累,波及到地表,就是人們所感受到的全球氣候變暖。

  地球內部變暖誘發冰蓋底部融化現象,可能說明南極冰蓋融化是地球變暖而非氣候變暖的重要證據。在南極大陸厚達數千米的冰層覆蓋之下,目前已經探明至少有200多個地下淡水湖泊,包括最近俄羅斯科學家在南極鑽探發現的世界第三大淡水湖——東方湖。這些千米冰蓋之下的淡水湖,可能是地球內部變暖的重要證據,即冰川的消融首先從接觸地面的冰蓋底部開始,因為來自地球深處的增溫,首先是通過地層與冰蓋的接觸面進入冰蓋的。

  事實上,地質科學家已經發現,南極西部冰原不僅處在一個火山活動帶,而且在南極西部冰蓋下,存在著一個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更長、更深的巨型峽谷。正是這條大峽谷,將地殼中的熱量源源輸送到冰蓋底部,造成冰蓋底部融化。這可能是南極西部冰原融化的最主要原因。

  格林蘭冰原因巖石圈變薄而引起冰蓋底部融化並向海洋注水的例子,也可以成為地球內部變暖的證據。

  (如詳細了解地球大龜裂理論,可參見《前沿科學》2015年第二期《地球大龜裂:地球演化動力學新思考》一文)

相關焦點

  • 新解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關係
    地球科學在經歷了以板塊構造為主要內容的大發展之後,又處於一個新的起點上,既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富有挑戰性的複雜局面,又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發現和突破機會。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圍繞「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這一主題,多位來自非地球科學專業的科研工作者發表了許多新觀點。特別是大連理工大學的唐春安教授提出的有關地球演化的「鍋蓋效應」模型,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
  • 21張繪畫完美演繹地球演化新說!
    今天,來點科學(ID:zqbscience)刊發一組體現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作品,由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與魯迅美術學院畫師劉爽先生聯袂打造,以繪畫形式,簡述了唐春安近年提出的地球演化新說《地球大龜裂》。
  • 中國科協學術沙龍聚焦「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
    原標題:中國科協學術沙龍聚焦「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莉)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承辦的中國科協第8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近日在北京舉行。本期沙龍主題為「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由總參科技委錢七虎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唐春安擔任領銜科學家。
  • 地球出事了?全球不再變暖轉變冷了,學者:這或許不是謠言
    眾所周知,當今全球環境問題是人類所要即將解決的事情,現如今因為全球環境變暖導致了冰川在逐步融化,許多物種沒有了自己的棲息家園,海平面同時也在上升,以至於許多小島即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不僅如此有些國家還需要舉國搬遷,這是需要我們人類更加注重環境這個問題。
  • ...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 蓋亞假說:地球是一個生命體嗎?
    蓋亞假說:假如生物圈是一個生命20世紀70年代中期,英國獨立科學家兼發明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E. Lovelock)與美國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提出了一個觀點:地球本身就像是一個演化中的有機體。他們將這一觀點稱之為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
  • 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深刻理解這些重大生物事件的驅動機制,對於我們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面臨的第六次大滅絕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沈樹忠院士說:「現在大家普遍關心的全球變暖是導致生物大滅絕的,或者生態系統變壞的一個主要的因素。那麼是不是這樣?從地質歷史時期看起來,在二疊紀末的時候,確實有一次升溫的時間和生物大滅絕是一致的,它的速度差不多6萬年。
  • 地球工程:削弱太陽輻射,減緩全球變暖
    編者按: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氣候變化問題越來越突出。極地冰冠和高山冰川都在不斷融化,動物們正在改變遷徙模式,植物也在改變活動周期,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在經歷著更加嚴峻的考驗。面對氣候變暖問題,科學界也提出了不少解決方案,包括在大西洋建造巨型強防止暖流到達並加熱冰川,以及建立大型人工島來解決沿海城市面臨的威脅等。
  • 美國科學家提出驚人假說:地球曾經是紫色的
    在今年的美國天文協會年會上,科學家提出了這個「紫色地球」的假說。美國的一個研究日前宣布,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是紫色的,就像現在的植物是綠色的一樣。他們認為,遠古的微生物可能並不是用葉綠素來吸收太陽光線的,而是用另一個分子,一個賦予了這些生物紫羅蘭色調的分子。     葉綠素是現代植物用來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
  • 科學家提出全新地球地質時期:人類紀
    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時期——人類紀,它可能很快將進入官方地質年代表裡。人類紀被定義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即人類已經成為影響全球地形和地球進化的地質力量。根據這一觀點,目前的紀元開始於1.1萬年前的全新世,並應在18世紀末期和20世紀50年代(也就是人類紀開始的時間)之間結束。
  • 1.1.2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課標要求: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學習目標:1、通過對化石和地質年代表的學習,了解認識地球歷史的途徑及地球的歷史。2、了解地質年代的劃分,能夠運用地質年代表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 3、通過對地球演化歷程的學習,了解地球發展的歷史。4、通過了解生物演化的過程,獨立分析生物演化的規律。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簡單敘述地球的海陸變遷、構造運動。
  • 沈冰:揭開雪球地球與動物演化的奧秘
    作為沈冰課題組以「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為核心的原創性「雪球地球」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雪球地球促進動物演化》對於我們理解「雪球地球」事件對地球環境和生物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地質記錄表明,當時地球表面的冰川並不像現在一樣大多分布在高緯度地區,而是已經延伸至赤道附近。這種情況表明,全球可能都遭受了冰封,形成一個冰凍的地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雪球地球」事件。「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對『雪球地球』產生研究興趣呢?這需要從頭說起。」
  • 揭開雪球地球與動物演化的奧秘——記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沈冰課題組
    地質記錄表明,當時地球表面的冰川並不像現在一樣大多分布在高緯度地區,而是已經延伸至赤道附近。這種情況表明,全球可能都遭受了冰封,形成一個冰凍的地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雪球地球」事件。「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對『雪球地球』產生研究興趣呢?這需要從頭說起。」
  • 我國學者完善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新聞—科學網
    唐春安基於熱力學、物理學和巖石力學基本原理的研究,通過對地球演化和全球變暖機理進行了全新的思考,對傳統的板塊構造理論發起了挑戰。報告中,唐春安通過列舉地殼形成與海洋誕生、生物大滅絕、超大陸循環、大陸漂移、洋中脊裂谷系與板塊、地震分布帶以及全球變暖等九大地質事實或事件,和地幔對流、洋底擴張、板塊俯衝、大陸漂移傳送帶模式、地幔柱、火山灰遮陽誘發冰期、二氧化碳造成全球變暖以及地球轉速變化產生構造應力等八大假說,對應地球收縮說、地球膨脹說等理論進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國際上仍然缺乏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來統一地解釋地球演化過程的主要地質事實或事件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在此背景下,「地球工程」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最直接的人為治理氣候的手段,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關注。  那麼,「地球工程」到底是什麼?有何作用?為何逐漸成為國際談判中的寵兒?  1.什麼是地球工程?
  • 蓋亞假說丨地球本身就是一隻超級有機體?
    」——新聯邦C9學會如果大家喜歡看一些有關靈性/新世紀/神話相關文章的話,相信不會對「蓋亞」這詞彙感到陌生,地球就象是照顧萬物的母親,這個想法無疑是非常美麗,也正因如此,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七十年代提出的蓋亞假說 (Gaia Hypothesis) 變得相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