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2020-11-28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北京時間1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的論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odiversity」(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分辨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為了建立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樊雋軒等收集了大量的地層剖面和化石記錄,從中遴選了3112個地層剖面、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化石數據。國際同類研究通常基於編目式資料庫的方式進行多樣性統計分析,解析度低,難以準確重現生命演化的精細過程。為了根本地解決這一問題,團隊結合了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自主開發了基於並行計算的約束最優化方法 - CONOP.SAGA。利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經過反覆計算和驗證,獲得了全新的寒武紀-三疊紀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複合多樣性曲線,其統計時間解析度約為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樊雋軒說:「計算速度的大幅提升,是這項研究獲得突破的重要前提,通過我們研發的全新算法,我們將原本需要17年才能完成的一次計算,提高到了兩到三天,就可以完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樹忠告訴記者:「我們通過計算機運算程序的改善,包括改寫人工智慧的算法等等,把生物多樣性的解析度提高了將近400多倍,這樣使得現在我們得到的這條曲線,它的解析度達到了將近3萬年以下。現在我們這個曲線就可以對整個古生代,也就將近3億年這樣一個時間段,有關的大小生物極端性的變化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可以跟環境的一些變化的指標相比較,這樣就使得我們大家對過去時候的環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到底怎麼樣,我們有一個新的認識。」

  該項研究表明,前人使用的低解析度且不均一的時間標尺,會直接影響對古生物多樣性的估算,導致無法準確評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速率和模式,並可能掩蓋突發性的重大事件以及短時間的劇烈波動。新建立的多樣性變化曲線更加準確地重現了地質歷史中最大的三次生物滅絕事件和兩次重大生物輻射事件的精細過程。其中,2.52億年前發生了人類迄今為止識別出的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導致約80%的海洋生物在數萬年內迅速滅亡,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當時全球氣候的快速升溫密切相關。兩次重要的生物輻射事件,分別發生在4.9-4.7億年前和3.4-3億年前,並均與當時全球氣候的逐漸變冷同步。深刻理解這些重大生物事件的驅動機制,對於我們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面臨的第六次大滅絕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沈樹忠院士說:「現在大家普遍關心的全球變暖是導致生物大滅絕的,或者生態系統變壞的一個主要的因素。那麼是不是這樣?從地質歷史時期看起來,在二疊紀末的時候,確實有一次升溫的時間和生物大滅絕是一致的,它的速度差不多6萬年。根據我們最新的這樣一個時間的速度,對我們近期的現代地球遭受的全球變暖事件,到底對生態系統有什麼影響。又比如說,有人說現在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那麼這個是不是真的?這些我們後期還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比較。」

  地質歷史中生物多樣性的重大變化,通常也伴隨著環境的劇烈波動。論文選取了六種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環境指標,包括碳、氧、鍶同位素、沉積物質總量、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等。雖然這些環境指標還缺少高解析度的時間約束,但初步的分析表明,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一個表現出與生物多樣性存在相似的長期模式的環境因素。未來需要建立高時間解析度的環境因素曲線,可以與生物多樣性曲線進行更加準確、可靠的對比分析,從而識別各種環境指標與多樣性變化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此項研究採用了全新的技術手段,部分解決了深時(Deep-time,通常指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高解析度時間標尺建立的難題,從而可以在接近現代長尺度生態研究的水平上驗證或評估生物或古生物學的假說。此項研究是地球科學與數據科學相結合的一項突破。2019年由中國科學家倡議、13個國際組織與機構共同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 - 「深時數字地球」(DDE),致力於搭建全球地球科學家與數據科學家合作交流的國際平臺,推動地球科學在大數據時代的創新發展。在DDE計劃的框架下,基於全球地質大數據與更加高效的超算方法,重建完整的生命演化歷史將得以實現。此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黃迪 王教群 王堯 編輯/玉潔)

相關焦點

  • 《Science》硬核成果再來襲!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
    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2020-01-17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科研速遞|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中新網南京1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在該所與南京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本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算法」精準算出2.5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 《Science》刊登南大最新...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我們從哪來,又到哪去?大數據協助破解生命起源和演化之謎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Science》刊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大數據和...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南京大學繪製出遠古海洋生物多樣性新曲線
    新華社南京1月1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科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
  • 超算「天河二號」發現5億年前的地球物種演化秘密
    即使是最資深的古生物學家,對地球的歷史也知之甚少。在化石記錄殘缺不全,測年技術又不夠精確的情況下,我們想要弄清楚數億年之前發生的事件是極其困難的。即便如此,對地球生物演化過程的探索仍然吸引著古生物學家,尤其是生物複雜性迅速發展和幾次物種大滅絕等獨特時間點,例如古生代的二疊紀和寒武紀。
  • ...理解重大生物事件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對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
    我校沈樹忠院士團隊與中科院聯合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這一成果在《Science》發表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關注。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組圖)
    在南極發現的新海洋物種  張田勘  「海洋生物普查」這個巨大的科學工程從2001年開始,耗資近6億美元。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將於10月4日揭曉(圖)
    」研究項目,將在倫敦發布全部結果,佔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裡面生活著什麼生物,人們屆時將能知曉這些奧秘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  張田勘  「海洋生物普查」這個巨大的科學工程從2001年開始,耗資近6億美元。
  • 地球板塊的聚合與離散對動植物的輻射演化和大滅絕產生了深刻影響
    自地球告別天文時代(又稱前地質時期,是指地球歷史中尚未形成巖層記錄的階段),進入相對穩定的地質歷史發展階段,地球生命演化與板塊漂移也伴隨著生命的誕生和板塊的出現,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今地球大陸板塊分布有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大洋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它們是自2億年前從統一的泛大陸裂解後經過漫長的離散與拼合逐漸形成的。而在這之前,地球板塊曾經歷了多次聚合與離散,展示著地球驚人的動力,對動植物的輻射演化和大滅絕產生了深刻影響。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新華社「科學」號5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 吳飛座)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場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討在正駛往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號科考船上舉行,科研人員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原標題: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為何鳥類沒有牙齒;顏色鮮豔的羽毛如何演化;鱷魚怎麼會跟鳥類攀上親戚;鸚鵡為何能「說」人話?   一項歷時四年之久、雄心勃勃的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全面解析現代鳥類基因組圖譜,使約6600萬年前地球上龐大動物類群恐龍覆滅之後出現的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浮出水面,並深入解答了很多疑問。
  • 誰是古生代的「顏值擔當」?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古生代的「顏值擔當」。但是在介紹主角之前,我們還是先回顧幾個知識點,關於一個我們很熟悉的朋友,這個「老朋友」就是三葉蟲。首先,讓我們確認一下:三葉蟲是昆蟲嗎?答案是:No!三葉蟲是一類已經滅絕的早期節肢動物。
  • 古生代 | 進化的歷史012
    奧陶紀晚期經歷了地球史上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冷,當時的南極冰蓋迅速擴大,海平面下降150米之多,導致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驟然減少,三葉蟲等海洋動物大量死亡。約有百分之七十的生物滅絕。不幸的是泥盆紀晚期西伯利亞地區的火山爆發,大量的火山灰及其汙染物使得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約有百分之七十八的海洋生物滅絕。這是第二次生物滅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