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2020-12-03 環球網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地球上曾經生活的生物中99%以上已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為建立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樊雋軒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樹忠領導的團隊收集並遴選出3112個地層剖面,以及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條化石數據。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團隊自主開發了新算法,重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約為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該項研究表明,前人使用的低解析度且不均一的時間標尺,會直接影響對古生物多樣性的估算,導致無法準確評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速率和模式,並可能掩蓋突發性的重大事件以及短時間的劇烈波動。新建立的多樣性變化曲線,更加準確地重現了地質歷史中最大的三次生物滅絕事件和兩次重大生物輻射事件的精細過程。

其中,2.52億年前發生了人類迄今為止識別出的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導致約80%的海洋生物在數萬年內迅速滅亡。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當時全球氣候的快速升溫密切相關。兩次重要的生物輻射事件,分別發生在4.9億年—4.7億年前和3.4億年—3億年前,並均與當時全球氣候的逐漸變冷同步。「理解這些重大生物事件的驅動機制,對於人們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面臨的第六次大滅絕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沈樹忠說。

研究選取了六種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環境指標,包括碳、氧、鍶同位素、沉積物質總量、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等。雖然這些環境指標還缺少高解析度的時間約束,但「初步的分析表明,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一個與生物多樣性存在相似的、長期模式的環境因素。」樊雋軒表示,未來科學研究需要建立高時間解析度的環境因素曲線,與生物多樣性曲線進行更加準確、可靠的對比分析,從而識別各種環境指標與多樣性變化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中新網南京1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在該所與南京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本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科研速遞|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分辨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 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
    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2020-01-17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京大學繪製出遠古海洋生物多樣性新曲線
    新華社南京1月1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科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
  • ...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
    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分辨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 滇西保山和臨滄地塊早古生代構造演化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劉兵兵和研究員彭頭平等人選取我國滇西昌寧—孟連古特提斯縫合帶兩側的保山和臨滄地塊古生界碎屑沉積巖為研究對象,揭示出三江特提斯構造域原、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歷史,並重建了保山、臨滄和思茅—印支地塊早古生代地理位置。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構造學》。
  • 《Science》刊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大數據和...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理解重大生物事件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對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
    我校沈樹忠院士團隊與中科院聯合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這一成果在《Science》發表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關注。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組圖)
    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最新公布的物種多樣性數據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和地中海海域擁有的物種數量分別排在前4位,緊隨其後的是墨西哥灣。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個海域各自有約3.3萬種已知物種,而墨西哥灣海域生活著1.5萬多種海洋生物,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0種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阿拉伯海地區海域。
  • 進一步揭示基因組多樣性演化...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各種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化石,所揭示的是遠古生命的奧秘和生命演化的歷史,是一個生命進化過程中的真實而又神奇的故事。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的中國唯一  「在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我們是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懷誠告訴記者,實驗室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1989年批准建立的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
  • 超算「天河二號」發現5億年前的地球物種演化秘密
    即便如此,對地球生物演化過程的探索仍然吸引著古生物學家,尤其是生物複雜性迅速發展和幾次物種大滅絕等獨特時間點,例如古生代的二疊紀和寒武紀。這些研究對於我們了解生命起源、輻射和演化,以及地球生態系統的建立和演化都有著重大意義。
  •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CREDIT:J. Hoyal Cuthill and N. Guttenberg.Hoyal Cuthill小組揭示了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1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研究人員應用機器學習生成了古生代化石時間共現結構的空間嵌入(多維排序),涵蓋古生物學資料庫中171,231個嵌入物種的1,273,254個事件。這有利於使用多樣性趨勢同時比較宏觀進化破壞。
  • 大規模滅絕導致的生物多樣性的突然下降 促進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
    多樣性的緯度梯度意味著地球的物種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增加,這種生物地理分布特徵廣泛存在於陸地和海洋生物中。當今地球上生物多樣性顯著的緯度梯度是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生態特徵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生物多樣性緯度格局在地質歷史時期(指近代以前,即第四紀全新世以前的各種地質時期)的變化規律及其原因尚不清楚。
  • 動物所通過隙蛛研究揭示生物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該地區在6500萬年間的海陸變遷塑造了歐亞大陸當前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多數生物學家認為青藏高原周邊的生物多樣性形成與高原的隆升過程密切相關,自中新世以來快速隆升觸發了動植物類群在該時期的輻射進化;但地質學研究結果表明青藏高原自始新世中期就已經接近了今天的高度。這使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對青藏高原的隆升時間的產生了不同看法並導致了明顯的衝突。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該項目共歷時10年,覆蓋了從浮遊生物到鯨魚等13組共11000多種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種類海洋生物的分布模式非常相似,溫度同所有種類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人類活動密集的地區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這些地區的生物數量和生物種類都很多)高度重疊;未來海洋溫度的變化可能會大大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