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滅絕導致的生物多樣性的突然下降 促進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

2020-11-26 中國荷都網

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宋海軍教授的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他們發現歷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急劇下降,還導致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巨大變化。最近,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學術期刊《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上,標題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

當今,生物多樣性最普遍和最具全球性的特徵之一是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存在。多樣性的緯度梯度意味著地球的物種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增加,這種生物地理分布特徵廣泛存在於陸地和海洋生物中。當今地球上生物多樣性顯著的緯度梯度是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生態特徵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生物多樣性緯度格局在地質歷史時期(指近代以前,即第四紀全新世以前的各種地質時期)的變化規律及其原因尚不清楚。

有人認為生物多樣性的緯度梯度主要存在於地球的寒冷氣候中,如晚古生代冰期和晚新生代(包括現代)。因為在寒冷時期,地表氣候沿緯度方向的變化更加明顯,氣候的緯度梯度也更加明顯,從而導致生物地理分布的變化。

宋海軍的團隊在國家生物地理學和環境地質學重點實驗室,基於來自二疊紀-三疊紀海洋生物資料庫的5萬多個化石數據,採用多種化石重採樣分析方法,發現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緯度梯度在較冷的晚二疊世和較暖的中晚三疊世都非常明顯。這表明不僅在寒冷時期,而且在溫暖時期,都存在著顯著的多樣性緯度梯度。這些發現表明,穩定的環境(而不是寒冷的氣候)可能是保持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峰值的關鍵因素。

大約2.5億年前,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滅絕引起了古地理格局的巨大變化,多樣性的緯度梯度逐漸減弱,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的顯著高峰消失,從兩極到赤道的生物多樣性沒有顯著差異。這種平坦的緯度多樣性梯度貫穿整個早三疊世(約500萬年前),並逐漸恢復到類似於中三疊世現代生物多樣性的緯度梯度。

發現物種多樣性的顯著緯度梯度在大規模滅絕後消失。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熱帶地區的高滅絕率,這導致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大幅下降。另一個原因是熱帶地區的新物種較少。然而,生物從低緯度向高緯度的遷移進一步削弱了這種差異,最終導致兩極到赤道的生物多樣性差異很小。

早三疊世的極端環境條件也導致了多樣性緯度梯度的消失。西伯利亞大規模火山爆發導致全球氣溫迅速上升,並伴隨著長期的異常環境事件,如陸地風化加劇、大量陸源物質輸入海洋、海洋缺氧等。一方面,這些環境事件導致緯度方向的溫度梯度減弱,另一方面,它們導致全球環境異常,這不僅導致陸地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而且影響海洋生物的古地理格局。

宋海軍教授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地質歷史上的極端環境事件在生物地理格局的演化中起著重要作用。確定全球生物地理格局的驅動機制是預測未來生物多樣性如何應對環境變化的關鍵一步。

相關焦點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該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原標題: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晚二疊世到中三疊世多樣性緯度梯度曲線的變化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大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徐燕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7月7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大滅絕致生物多樣性驟降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他們研究發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這說明不僅在寒冷期地球上存在顯著的多樣性緯度梯度,在溫暖期也同樣存在。這些發現表明穩定的環境(而不是寒冷氣候條件)可能是維持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高峰的關鍵因素。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多樣性緯度梯度逐漸減弱,熱帶地區顯著的生物多樣性高峰消失,生物多樣性從兩極到赤道沒有顯著區別。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地大宋海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表明: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近日,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2.33億年前發生的「卡尼期洪積事件」是生物大滅絕事件 之後恐龍稱霸地球
    :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當今地球顯著的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生態特徵等。但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多樣性緯度格局變化規律及其原因並不清楚。有觀點認為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主要存在於地球處於較冷的氣候背景下,例如晚古生代冰期、晚新生代(包括現代)。因為較冷的時期,地表氣候沿緯度方向的變化更為明顯,氣候的緯度梯度顯著,進而導致生物的地理分布也隨之變化。
  • 模擬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和進化:生物地理搖籃、博物館和墳墓
    模擬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和進化:生物地理搖籃、博物館和墳墓我們不斷改進生物多樣性全球分布的文獻資料,提高對生物多樣性脆弱性的認識,但我們仍然面臨著對基本生態系統的無知。 形成大陸生物多樣性和複雜生物地理的CAL和進化過程。
  • 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熱點解讀   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以區域地理為載體,主要考查生物多樣性的層次、地球物種的數量及分布、物種滅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生物物種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意義,逐步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考點連結   1、物種滅絕現象正常嗎?
  • 浮遊細菌廣布種和狹布種的生物地理格局與共存模式
    浮遊細菌群落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作者丨未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在整個21世紀造成全球範圍內生物多樣性突然、潛在的災難性損失。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lex Pigot博士(UCL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研究中心)說:「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並非逐漸增加。相反,隨著氣候變暖,大多數物種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還能夠應付一段時間,但當超過溫度閾值時,大部分物種將突然面臨它們從未經歷過的條件。」
  • 生境邊緣破壞更易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圖片來自:www.onep.go.th2015年11月19日/生物谷BIOON/--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和耶魯大學的聯合課題組近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認為,當生物的棲息地從外圍向內被破壞時,和棲息地從中心區域向外部被破壞相比而言,更多的物種會滅絕。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2)根據資料二,簡析該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自然原因。(3)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對該地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的主要人類活動方式。(4)日前,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宣布將在該區域建設4座巨型水電站。簡述大規模水電開發可能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
  • 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正在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並將我們所依賴的生態系統置於風險之中。但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最新研究,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模型分析指出,逆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是可能的,但這需要同時採取大膽的保育手段以及增加糧食系統的可持續性,才有可能逆轉生態環境改變導致的地球生物多樣性下降。去年5月6日,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的《全球評估報告》警告稱,可能有100萬個物種在今後數十年裡滅絕。
  •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然而,4月10日的一篇最新 Nature 論文指出,對於大部分動植物來說,全球變暖帶來的急劇變化,會導致其無法快速適應而導致滅絕。模型預測。截至2100年,取決於人類是否達成減排目標,全球生物多樣性有可能出現斷崖式下降。為保護地球生態多樣性,需要建立監控系統,以確定在特定地區,是否越過了臨界點。
  •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當前全球平均溫度正趨近於過去120萬年來的上限,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管理生態系統成為學術界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古生態學、古氣候學、古基因組學、宏觀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的交叉研究為預測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對氣候和其他環境變化的響應及應對策略提供了新的方法。最近Science期刊發表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Damien A.
  • 溫室氣體真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真的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嗎?  1月13日,在南京舉行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上,來自古生物學、地球生物學、地層學領域的26位院士、500餘名專家對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機理與環境演變的關係進行了一輪細緻的梳理。
  • 奧陶紀末期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了地球上生物的第一次大規模滅絕
    奧陶紀繼承了寒武紀溫暖的氣候特徵,當時的海平面迅速上升,是地球上陸地大規模遭受海侵的時代,也是地殼運動和火山活動比較劇烈的時代。當時,地球表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積是海洋,海生無脊椎動物便是在這一時期達到繁盛的階段。比如三葉蟲、筆石類生物、早期珊瑚、早期海星、無頜類魚等。
  • 東北地理所在黑土農田氨氧化微生物和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中...
    微生物群落組成與多樣性的空間格局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研究,是揭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機制的前提。近年來,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為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科研人員對我國東北典型黑土農田樣帶細菌、真菌和酸桿菌地理分布格局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
  • 關注|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但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最新研究,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模型分析指出,逆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是可能的,但這需要同時採取大膽的保育手段以及增加糧食系統的可持續性,才有可能逆轉生態環境改變導致的地球生物多樣性下降。
  •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從景觀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各層次生物多樣性之間的相互關係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等方面評述近年來景觀生態學應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內容及研究進展,闡述了生物多樣性動態及反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地理途徑(GAP分析)、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區域和大陸尺度的生態網絡等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