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宋海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表明: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2020-12-08 專注高校那些事

近日,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相關成果以《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為題,發表於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宋海軍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當今生物多樣性最普遍、最具全球性的特徵之一就是存在多樣性緯度梯度。多樣性緯度梯度是指地球物種多樣性具有從兩極向赤道增加的特徵,這一生物地理分布特徵在陸地和海洋生物中廣泛存在。當今地球顯著的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生態特徵等。但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多樣性緯度格局變化規律及其原因並不清楚。

有觀點認為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主要存在於地球處於較冷的氣候背景下,例如晚古生代冰期、晚新生代(包括現代)。因為較冷的時期,地表氣候沿緯度方向的變化更為明顯,氣候的緯度梯度顯著,進而導致生物的地理分布也隨之變化。

圖1 晚二疊世到中三疊世多樣性緯度梯度

宋海軍教授團隊基於二疊紀-三疊紀海洋生物資料庫5萬多條化石數據,採用多種化石重採樣分析方法,發現無論是在氣候較冷的晚二疊世,還是氣候較溫暖的中-晚三疊世,海洋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都十分明顯(圖1)。這說明不僅在寒冷期地球上存在顯著的多樣性緯度梯度,在溫暖期也同樣可以存在。這些發現表明穩定的環境(而不是寒冷氣候條件)可能是維持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高峰的關鍵因素。

圖2 生物多樣性時空變化規律

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多樣性緯度梯度逐漸減弱,熱帶地區顯著的生物多樣性高峰消失,生物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沒有顯著區別(圖2)。這種扁平的緯度多樣性梯度持續了整個早三疊世(約 5 百萬年),到中三疊世逐漸恢復到一個類似於現代的多樣性緯度梯度(圖2)。

圖3 不同緯度帶的生物滅絕率、新生率和

研究發現大滅絕後顯著的多樣性緯度梯度消失。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之一熱帶地區生物滅絕率高,導致該地區多樣性下降幅度大(圖3)。另外一個原因是熱帶地區的新生的物種較少。選擇性的滅絕和新生導致低緯度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幅度明顯高於高緯度地區,減弱了生物多樣性在緯度方向的差異。而低緯度地區的生物向高緯度地區遷移,進一步減弱這種差異,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差別不大。

圖4 晚二疊世到中三疊世生物和環境變化

早三疊世極端的環境條件也是導致多樣性緯度梯度消失的重要原因。西伯利亞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導致了全球溫度快速升高,同時伴隨著長期的異常環境事件,例如陸地風化作用加強、陸源物質大量輸入海洋、海洋缺氧等(圖4)。這些環境事件一方面導致緯度方向的溫度梯度減弱,另一方面導致全球範圍的環境異常,不僅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還影響了海洋生物古地理格局(圖5)。

圖5 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

確定全球生物地理格局的驅動機制是預測未來生物多樣性如何響應環境變化的關鍵一步。宋海軍教授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地質歷史時期的極端環境事件在生物地理格局演變中的作用巨大。這對當今海洋生態保護具有指示意義:儘管在未來出現類似早三疊世的極端環境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我們已經知道,現代珊瑚礁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它們似乎是氣候變暖的第一個主要受害者。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最高點),是形成顯著多樣性緯度梯度的重要支撐。如果不加以保護,這將導致現代海洋多樣性緯度梯度減弱,對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後果。

來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文:徐燕

編輯:雷龔鳴

審核:陳華文

相關焦點

  • 大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徐燕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7月7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該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原標題: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晚二疊世到中三疊世多樣性緯度梯度曲線的變化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大滅絕致生物多樣性驟降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他們研究發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因為較冷的時期,地表氣候沿緯度方向的變化更為明顯,氣候的緯度梯度顯著,進而導致生物的地理分布也隨之變化。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宋海軍團隊基於二疊紀—三疊紀海洋生物資料庫5萬多條化石數據,採用多種化石重採樣分析方法,發現無論是在氣候較冷的晚二疊世,還是氣候較溫暖的中—晚三疊世,海洋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都十分明顯。
  • 大規模滅絕導致的生物多樣性的突然下降 促進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
    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宋海軍教授的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他們發現歷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急劇下降,還導致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巨大變化。最近,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學術期刊《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上,標題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
  • 2.33億年前發生的「卡尼期洪積事件」是生物大滅絕事件 之後恐龍稱霸地球
    晚二疊世到中三疊世多樣性緯度梯度曲線的變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地大新聞網(記者 徐燕):近日,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表明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不久前在深圳召開的古菌(Archaea)地球組學國際研討會(以下簡稱「古菌大會」)上,古菌學專家、南方科技大學海洋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就給廣州日報記者解析了這個說法的科學內涵——這與寄居在恐龍體內的大量古菌有關,古菌能產生甲烷,通過放屁使得空氣中甲烷的濃度越來越高,溫室效應大增,導致地球生態的巨變,恐龍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 攀鱸「西遊記」:一段歷史生物地理的新敘事—新聞—科學網
    但在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團隊並不多,難點還在於將化石和分子學數據納入生物地理學分析模型的計算方法還並不成熟。 ■本報記者 胡珉琦 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格局非常複雜多樣。這是因為生物總是以一種對自己極為有利的方式進行或短或長的「遷徙」,而這種能力也導致了它們在全世界的廣泛擴散。
  • 東北地理所在黑土農田氨氧化微生物和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中...
    微生物群落組成與多樣性的空間格局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研究,是揭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機制的前提。近年來,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為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科研人員對我國東北典型黑土農田樣帶細菌、真菌和酸桿菌地理分布格局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
  • 大滅絕之謎:人類竟然漏算了一次大滅絕事件?
    但通過挑出最嚴重幾次事件,並展開研究,地質學家可以尋找背後的發生模式和共同原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多次全球滅絕事件都與海洋中氧耗竭有關,而這也是溫室效應的症狀之一。瓜德魯普統末期的情況恰恰符合這一趨勢。科學家擔心目前的氣候變化也會帶來不良後果。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研究中獲進展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轉折期,地球上發生了顯生宙規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在6萬年的時間裡,約81%的海洋生物徹底消失,破壞了存在了2億年的海洋生態系統。該時期,古海洋環境發生了包括海水升溫、酸化、缺氧或硫化、大規模海退以及洋流循環受阻等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均是導致二疊紀末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可能因素;這些因素彼此之間又具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與其他常用來探討古環境背景的鈾、硫、鐵等元素相比,鎂在海洋中具有更高的含量;海洋中鎂元素循環常與碳-氧循環過程相伴,因而,其與一系列重大海陸變遷及生命過程相關。
  • 溫室氣體真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真的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嗎?  1月13日,在南京舉行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上,來自古生物學、地球生物學、地層學領域的26位院士、500餘名專家對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機理與環境演變的關係進行了一輪細緻的梳理。
  • 南京專家最新研究發現: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復甦需要一千萬年
    目前,大家都知道地球經歷過的那場恐怖事件:二疊紀末期(2.52 億年前)發生了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但是,大滅絕之後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這個課題,卻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 美媒:研究表明泥盆紀生物大滅絕或與氣候變暖有關
    參考消息網5月28日報導 美媒稱,科學家此前不確定是什麼導致了地球歷史上五次大滅絕事件之一的晚泥盆世滅絕。但美國《科學進展》雜誌發表的新研究表明,3.6億年前的這場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全球變暖和臭氧層崩潰之後。據合眾國際社網站5月27日報導,導致恐龍消失的那次滅絕事件是唯一由小行星造成的大滅絕事件。
  • 浮遊細菌廣布種和狹布種的生物地理格局與共存模式
    基於生態位寬度,可將浮遊細菌劃分為兩大類群,即廣布種和狹布種;廣布種往往能適應更廣泛的生境,而狹布種具有較為狹窄的環境容忍度。基於大型生物的生態位模型預測結果表明:與廣布種相比,狹布種多樣性在全球範圍內的下降速度較快,而狹布種的減少會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功能同質化。這種同質化可能會改變生態系統的功能,從而危及生態系統服務。此外,廣布種通常具有快速的生態位進化速率,這與種群下降速度較慢密切相關。
  • 最新研究:「大陸風化」是兩億多年前地球生命大滅絕的重要環境因素
    新華社合肥3月29日電(記者 徐海濤)距今約2.52億年的二疊紀與三疊紀之交曾發生地球生命大滅絕事件,導致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滅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美國休斯敦大學科研團隊最新研究表明,迅速增強的大陸風化作用導致海水組成變化是此次大滅絕事件的重要環境因素。《美國科學院院報》日前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研究者稱2.52億年前地球高溫導致生物大滅絕
    史上最大生物滅絕原因找到了核心提示近日,中外古生物研究團隊對距今2.52億年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事件的原因進行了研究,原來,「高溫」是滅絕的致命殺手!這一成果被刊登在權威的《科學》雜誌上,又被媒體所廣泛報導。而高溫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 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恢復需要多少年?
    假如地球上演生物大滅絕,湖泊和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多久才能恢復?假如這個問題讓人難以回答,不妨把目光回溯到2.52億年前。那時,二疊紀末期的地球發生了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
  • 中英科學家確定新生物大滅絕事件
    科技日報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劉霞)中國和英國科學家在今天出版的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對所有相關地質和古生物學證據進行核查後,確定2.33億年前發生的「卡尼期洪積事件」是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該事件除了導致一些物種滅絕外,也將恐龍送上地球之王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