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所在黑土農田氨氧化微生物和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中...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微生物群落組成與多樣性的空間格局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研究,是揭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機制的前提。近年來,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為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科研人員對我國東北典型黑土農田樣帶細菌、真菌和酸桿菌地理分布格局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礎上,該組科研人員利用實時定量qPCR和高通量測序技術,進一步研究了黑土農田土壤古菌(Archaea)和氨氧化細菌(AOB)、氨氧化古菌(AOA)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分布特徵及其驅動機制。

  研究發現,亞硝化球菌(Nitrososphaera)和亞硝化螺菌(Nitrosospira)分別是黑土區農田土壤中參與氨氧化過程的主要AOA和AOB類群(圖1)。AOA的amoA基因豐度與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正相關,但與土壤pH不存在相關關係。與之相反AOB的amoA基因豐度與土壤pH顯著正相關,而與有機質含量不存在相關關係,說明AOA與AOB的生理特徵存在差異。AOA豐度與有機質含量顯著正相關的結果與AOA主要分布在貧營養環境的報導相悖,說明黑土中有一些與碳源利用相關的AOA類群數量會隨有機質含量增加而增加。群落結構分析發現,AOA較AOB在黑土帶上表現出更加明顯的地理分布格局,土壤pH是驅動兩類氨氧化微生物空間分布的主要因子。儘管黑土中AOA的amoA基因豐度明顯高於AOB,但相關分析顯示,AOB與土壤的潛在硝化速率關係較AOA更密切,表明AOB可能是黑土氨氧化的最主要貢獻者。

  此外,針對古菌群落的研究僅檢測到三個門,其中奇古菌(Thaumarchaeota)數量最多,其次是廣古菌(Euryarchaeota),而泉古菌(Crenarchaeota)佔比非常小(圖2)。奇古菌中Thaumarchaeota group 1.1b是最主要分布類群,平均相對豐度為87.23%。鑑於Thaumarchaeota group 1.1b隸屬於Nitrososphaera類群,說明黑土農田土壤中的大部分古菌均參與了氨氧化過程。研究還發現古菌與細菌群落分布規律相似,均存在明顯的空間分布格局,土壤pH是驅動古菌群落分布的最主要土壤因子。

  該研究成果於2018年和2019年先後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文章信息:

  1.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show more distinct 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an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cross the black soil zone of northeast China.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8, 9, 171. doi: org/10.3389/fmicb.2018.00171.

  2. 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ies across the black soil zone of northeast China.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9, 10, 23. doi: 10.3389/fmicb.2019.00023.

  文章連結:1 2

 

 

 

 

  微生物群落組成與多樣性的空間格局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研究,是揭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機制的前提。近年來,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為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科研人員對我國東北典型黑土農田樣帶細菌、真菌和酸桿菌地理分布格局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礎上,該組科研人員利用實時定量qPCR和高通量測序技術,進一步研究了黑土農田土壤古菌(Archaea)和氨氧化細菌(AOB)、氨氧化古菌(AOA)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分布特徵及其驅動機制。
  研究發現,亞硝化球菌(Nitrososphaera)和亞硝化螺菌(Nitrosospira)分別是黑土區農田土壤中參與氨氧化過程的主要AOA和AOB類群(圖1)。AOA的amoA基因豐度與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正相關,但與土壤pH不存在相關關係。與之相反AOB的amoA基因豐度與土壤pH顯著正相關,而與有機質含量不存在相關關係,說明AOA與AOB的生理特徵存在差異。AOA豐度與有機質含量顯著正相關的結果與AOA主要分布在貧營養環境的報導相悖,說明黑土中有一些與碳源利用相關的AOA類群數量會隨有機質含量增加而增加。群落結構分析發現,AOA較AOB在黑土帶上表現出更加明顯的地理分布格局,土壤pH是驅動兩類氨氧化微生物空間分布的主要因子。儘管黑土中AOA的amoA基因豐度明顯高於AOB,但相關分析顯示,AOB與土壤的潛在硝化速率關係較AOA更密切,表明AOB可能是黑土氨氧化的最主要貢獻者。
  此外,針對古菌群落的研究僅檢測到三個門,其中奇古菌(Thaumarchaeota)數量最多,其次是廣古菌(Euryarchaeota),而泉古菌(Crenarchaeota)佔比非常小(圖2)。奇古菌中Thaumarchaeota group 1.1b是最主要分布類群,平均相對豐度為87.23%。鑑於Thaumarchaeota group 1.1b隸屬於Nitrososphaera類群,說明黑土農田土壤中的大部分古菌均參與了氨氧化過程。研究還發現古菌與細菌群落分布規律相似,均存在明顯的空間分布格局,土壤pH是驅動古菌群落分布的最主要土壤因子。
  該研究成果於2018年和2019年先後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文章信息:
  1.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show more distinct 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an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cross the black soil zone of northeast China.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8, 9, 171. doi: org/10.3389/fmicb.2018.00171.
  2. 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ies across the black soil zone of northeast China.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9, 10, 23. doi: 10.3389/fmicb.2019.00023.
  文章連結:1 2 
 
 
 
 

相關焦點

  • 生態中心發現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導作用
    酸性土壤(pH<5.5)在我國分布面積廣泛,是我國熱帶亞熱帶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一直以來,氨氧化細菌(AOB)被認為是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驅動者,但在多數酸性土壤中檢測不到AOB,或發現AOB的存在與硝化作用無關,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機理一直不夠清楚。
  • 我的祖國之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優越,植被類型多樣,東北黑土肥沃
    正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中所唱的那樣「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作為中華兒女的一份子,對於祖國的讚歌是唱不完的,上一篇我們簡單介紹了我國的地形、氣候和水文特徵,今天我們繼續聊我國的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理位置、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
  • ISME J:賀紀正等發現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導作用
    酸性土壤(pH<5.5)在我國分布面積廣泛,是我國熱帶亞熱帶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一直以來,氨氧化細菌(AOB)被認為是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驅動者,但在多數酸性土壤中檢測不到AOB,或發現AOB的存在與硝化作用無關,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機理一直不夠清楚。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土農業、作物生理與土壤...
    東方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委託,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土農業、作物生理與土壤生態、野外觀測網絡平臺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OITC-G180310325)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 全面啟動東北黑土微生物區系系統研究
    黑土之肥沃、甚至黑土之黑都與微生物活動息息相關。由於長期過度墾殖和管理不當,黑土區營養物質入不敷出,土壤結構及理化性質改變,微生物組成與活性隨之改變,有機質含量顯著下降,黑土質量逐步退化。要保護東北黑土地土壤生態系統、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首先必須認識這一生態系統,也就是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即哪些微生物在哪兒?為什麼在那兒?在那兒做什麼?目前,相關研究嚴重滯後,原因之一是投入不足,更主要的是研究手段的長期欠缺。據估計,土壤中99%以上的微生物種類目前還不能夠人工培養。
  • 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區,分布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中緯度地區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決於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在自然條件下,不同區域發育的土壤,其肥力高低也大不相同,比如在常見的土壤,如磚紅壤、紅壤、黃壤、寒漠土、紫色土和黑土中,肥力最高的土壤應該是「黑土」。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的過程,黑土是一種具有強烈脹縮和擾動特性的粘質土壤,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至10%,這種富含有機質的土壤通常呈現為黑色。從緯度位置來看,黑土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包括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具體來說主要是分布在中溫帶地區。
  • 大豆根瘤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然而土壤中的大豆根瘤菌的豐度、多樣性主要受土壤環境因素影響。前人的研究均是在大尺度上通過廣泛採集土壤樣品,即利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較大的土壤樣品進行研究,從而找出影響大豆根瘤菌分布的土壤環境因子。只有在這種條件下研究出來的驅動因素,才是真正影響土壤中大豆根瘤菌群落結構及其分布的關鍵環境因子,那麼在生產上就可以通過調控管理措施,改變土壤環境條件使根瘤菌豐度達到最高,效能發揮到最大。 為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研究員韓曉增等人,於2013年在海倫農業國家生態試驗站選用3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始於1985年)處理:Ⅰ.
  • 氨氧化菌降解磺胺類抗生素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磺胺類抗生素及其耐藥基因在環境中普遍存在且對生態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微生物降解是環境中磺胺類抗生素去除的主要途徑,而氨氧化菌是降解磺胺類抗生素的重要菌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聯合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周麗君、維也納大學韓平等科研人員利用三種不同種類的氨氧化菌純菌(包括氨氧化古菌(AOA)N. gargensis、氨氧化細菌(AOB)N. nitrosa Nm90和完全氨氧化菌(Comammox)N. inopinata)對7種磺胺類抗生素進行微生物降解,考察不同氨氧化菌的降解能力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隨著核酸序列的比較和系統發育分析的發展,我們對微生物的進化親緣性有了初步了解。這些方法表明,生命應劃分為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三個界。對古菌的進一步研究揭示了古菌與真核生物在遺傳和生化方面的許多相似之處,這使得人們認為古菌與真核生物的進化關係比與細菌的關係更為密切。古菌和真核生物都具有某些細菌缺乏的特徵,例如組蛋白、複雜RNA聚合酶和以蛋氨酸起始翻譯。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期間科考船於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地質、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生物地理學在這一努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環境變化正在改變生物多樣性的分布,而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又是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關鍵驅動因素。從歷史上看,生物地理學通過分類學的視角來看待生物多樣性,主要解決物種分布問題。然而,關注特性——尤其是那些涉及生態系統過程的特性——可能提供生物多樣性模式和生物地球化學之間更清晰的聯繫。這些概念尤其與微生物有關。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獲得的未培養古菌類群的基因組促成了新古菌門的發現,這些古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之一。本綜述總結了現有基因組分析、富集研究以及原位分析技術在揭示古菌的代謝和生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在這一過程中,土壤中活性的氮肥轉化功能菌(氨氧化古菌、細菌和硝化細菌)如何適應變化的環境,其環境驅動力是什麼,迄今未見報導。同時,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導,2012年我國氮肥用量達全球總量的37%,闡明我國土壤氮肥轉化功能微生物的環境驅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  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之所以稱其為「古」菌,與其在地球上的出現時間有關。
  • ...張慶偉主持會議聽取東北地理所黑土地保護工作匯報---中國科學院
    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主持會議聽取東北地理所黑土地保護工作匯報 2021-01-09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東北地理所在PSF空間非均勻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點擴散函數(PSF)是遙感傳感器成像的基本特徵,而混合像元分解是遙感信息提取的主要方式之一,PSF必然對混合像元分解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即混合像元分解的PSF空間效應,它包括不均勻效應和鄰近效應兩種方式。目前,關於混合像元分解的PSF非均勻效應研究甚少,而對其一般規律的探討尚未見報導。
  • 東北黑土地保護:黑土形成、地位、威脅與措施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印發第三版《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生產。東北黑土地的地位東北地區的黑土地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東北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1/4、調出糧食佔全國的1/3,這是東北黑土地的貢獻,貢獻源自於它很遼闊、很肥沃。
  • 俞漢青:厭氧氨氧化廢水處理技術發展和應用啟示(完整版)
    在這之後他們進一步探究了聯胺合成酶的結構,結合分子生物學實驗驗證了Anammox的過程機理,並發現anammox細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是自然界氮循環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   Anammox菌種被帶回中國——中國開展厭氧氨氧化系統研究   浙江大學鄭平教授,被稱為中國Anammox之父,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長期從事環境微生物與廢水生物處理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 模擬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和進化:生物地理搖籃、博物館和墳墓
    模擬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和進化:生物地理搖籃、博物館和墳墓我們不斷改進生物多樣性全球分布的文獻資料,提高對生物多樣性脆弱性的認識,但我們仍然面臨著對基本生態系統的無知。 形成大陸生物多樣性和複雜生物地理的CAL和進化過程。
  • 世界三大寒地黑土區分布在哪裡?東北平原上榜
    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寒地黑土集中分布區,其中一個便是我國的東北地區,正是依託富饒的黑土,東北地區已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糧倉」。 雖然黑土非常的肥沃,也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藏,然而世界上黑土地分布的區域並不多。目前世界上有著名的三大塊寒地黑土區,這些地區無一例外都是「大糧倉」,深刻影響著所在國乃至全球糧食的產量和市場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