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瘤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大豆是具有共生固氮功能的作物,其固氮效率的高低取決於土壤中根瘤菌的豐度、以及根瘤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然而土壤中的大豆根瘤菌的豐度、多樣性主要受土壤環境因素影響。前人的研究均是在大尺度上通過廣泛採集土壤樣品,即利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較大的土壤樣品進行研究,從而找出影響大豆根瘤菌分布的土壤環境因子。然而土壤對根瘤菌的影響是緩慢的,只有長期的影響才會使土壤中的大豆根瘤菌群落結構組成發生顯著變化,在同一地區、同一母質上發育的土壤上,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種植制度會引起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那麼土壤中根瘤菌的遺傳多樣性是否亦發生變化?如果發生變化,是受什麼土壤環境因子驅動的?只有在這種條件下研究出來的驅動因素,才是真正影響土壤中大豆根瘤菌群落結構及其分布的關鍵環境因子,那麼在生產上就可以通過調控管理措施,改變土壤環境條件使根瘤菌豐度達到最高,效能發揮到最大。

為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研究員韓曉增等人,於2013年在海倫農業國家生態試驗站選用3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始於1985年)處理:Ⅰ. 草地:草原化草甸植被自然恢復,主要群落有苔草(Cares sp.)、問荊(Equisetum arvense)、狗尾草(Leymus chinesis)等;Ⅱ. 裸地:植物生長季定期將植物地上部剷除,模擬無植被覆蓋下黑土退化過程;Ⅲ. 農田:大豆、小麥和玉米輪作,不施肥。於1990年將農田設4個不同種植制度處理:1. 玉米連作處理;2. 大豆連作處理;3. 小麥連作處理;4. 玉米-大豆-小麥輪作處理。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種植制度會影響土壤中大豆根瘤菌的豐度和多樣性。草地處理由於植被豐富,根瘤菌的多樣性顯著地高於其它處理,其中Bradyrhizobium sp. II只在草地處理中分離得到。除了大豆連作處理外,其它有大豆參與的處理均能顯著的提高大豆根瘤菌的豐度和多樣性。三種連作處理相比,大豆連作條件下Bradyrhizobium sp. I是優勢種,而玉米和小麥連作條件下則是以Bradyrhizobium sp. III為優勢種,表明作物種類對根瘤菌的種群具有一定的選擇性。長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種植制度主要是通過影響土壤的有機質含量(OC)、速效磷含量(AP)和pH值進而對大豆根瘤菌豐度和多樣性產生影響。另外在生產實踐中則需要對種植制度進行改變,一方面玉米-大豆-小麥輪作種植制度進行推廣應用,避免出現玉米和大豆連作;另一方面要適當的進行農田撂荒或者休閒,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土壤可持續利用。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上(Jun Yan, Xiaozeng Han, et al. 2014.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Soybean-Nodulating Rhizobia in Black Soil Are Impacted by Land Use and Crop Management. 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80: 5394-5402)。(來源:中科院東北地理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根際微生物對大豆—根瘤菌互作至關重要
    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豆根際微生物的變化及其調控快、慢生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及在根瘤中定殖特異性的機制,為大豆根瘤菌環境適應性和逆境下提高結瘤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的一種重要類型,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與快生根瘤菌和慢生根瘤菌均能互作共生。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大豆根系上會長「瘤子」。這是根瘤菌進入大豆的根系內並形成根瘤,與大豆共生固氮,供給大豆氮素營養需求,促進其生長和蛋白含量提高。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機理與設計」年度檢查暨大豆根瘤菌田間應用示範諮詢論證會在鄭州召開。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應用根瘤菌示範結果顯示,使用活菌數很高的根瘤菌菌劑接種大豆,大豆產量可達3200~4700公斤/公頃。2015年在山東濟寧聖豐種業示範田,接種根瘤菌的「徐豆18」大豆產量為3426±356.46公斤/公頃,而不接種的對照組產量為2454±148.96公斤/公頃,最高增產39.6%。
  • 國外大豆等利用根瘤菌,減少或不用化學氮肥,哪些肥料有助固氮?
    生物固氮是很多科學家的研究項目,在農業上,根瘤菌和豆科作物共生固氮量為四千萬噸,佔到了整個生物固氮的65%,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固氮是自然界最高效率固氮系統,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已通過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已實現少用化學氮肥或幾乎不用。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應用根瘤菌示範結果顯示,使用活菌數很高的根瘤菌菌劑接種大豆,大豆產量可達3200~4700公斤/公頃。2015年在山東濟寧聖豐種業示範田,接種根瘤菌的「徐豆18」大豆產量為3426±356.46公斤/公頃,而不接種的對照組產量為2454±148.96公斤/公頃,最高增產39.6%。
  • 迷人的「根瘤菌」姑娘
    在形形色色的固氮菌中,名聲最大的要數根瘤菌了。說起根瘤菌,這位平常生活在土壤中,以動植物殘體為養料,自由自在地過著「腐生生活」的「姑娘」,能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形成一種球狀小瘤,可固定大氣中游離的氮氣,供植物利用。農業上利用根瘤菌拌種,可提高作物的產量,如大豆根瘤菌。
  •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媒體農大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應用根瘤菌示範結果顯示,使用活菌數很高的根瘤菌菌劑接種大豆,大豆產量可達3200~4700公斤/公頃。2015年在山東濟寧聖豐種業示範田,接種根瘤菌的「徐豆18」大豆產量為3426±356.46公斤/公頃,而不接種的對照組產量為2454±148.96公斤/公頃,最高增產39.6%。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
  • 根瘤菌被釋放到皮層細胞質中,刺激細胞的分裂和生長形成根瘤
    根瘤菌被釋放到皮層細胞質中,刺激細胞的分裂和生長形成根瘤(root nodule)(圖5-19)。根瘤中大部分為含有根瘤菌的四倍體細胞,只有少部分為未被侵染的二倍體細胞。成熟根瘤中的根瘤菌失去鞭毛而成為不能移動的類菌體(bacteriod),一個典型的根瘤細胞中通常含有數千個類菌體,這些類菌體在細胞內聚成一個個小群體,每個小群體有數個類菌體組成(大豆根瘤中為4~6個)。
  • 生物學院陳文新院士課題組根瘤菌研究新成果在ISMEJ發表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種質資源都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在農業生產中,根瘤菌菌株和豆科作物品種的匹配性高低是影響共生固氮效率的決定性因素。科研人員推測這種共生匹配性的提高需要經歷長期且複雜的進化過程,但是關於匹配性的進化機制還知之甚少。
  • 豆科植物與「氮肥工人」根瘤菌
    我們仔細觀察大豆或其它豆科植物的根,能發現上面長著許多小疙瘩,在這些被稱作根瘤的小疙瘩裡,有許多專門製造氮肥的「工人」——根瘤菌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儘管當前,青海、寧夏、甘肅、陝西等地都已經廣泛開展了秦艽的人工栽培,並且取得一定進展[7-8],滿足了部分市場需求,但由於野生秦艽質量好,開採成本低等特點,每年仍有大量野生資源遭到破壞,因而造成其資源日益減少和遺傳多樣性的降低[9]。目前,已有研究發現包括大豆、水稻等廣泛種植的作物在內,栽培種的遺傳多樣性顯著低於野生種[10-11]。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家解密大豆遺傳多樣性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諾禾致源合作在野生作物資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率先構建和分析了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組,為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啟示。該研究成果於2014年9月14日發表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 根瘤菌菌劑肥料登記,需要檢測哪些指標?
    根瘤菌菌劑主要是豆科作物、綠肥種植的微生物菌劑。隨著微生物肥料低成本、汙染少、增產好等特性的普及,各種根瘤菌菌劑肥料也就相繼被開發出來。新產品出來以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自然去政府備案審批,獲得肥料登記證明。拜恩檢測作為肥料登記第三方檢測機構,一直致力於幫助企業完成相關肥料登記檢測服務。
  • 《根瘤菌工作手冊紅寶書》中文版免費下載
    這本書對於正在做根瘤菌研究的工作者,或對於想著手做根瘤菌研究的入門者,都堪稱一本很好的參考書。因此,我在書名中加上了「紅寶書」字樣。      本書由英文版的《Working with rhizobia》翻譯而來。中文版初稿由田蕊、賈鵬飛、李國嬌翻譯,我對全書進行了統稿和校正。經英文版主編Howieson教授同意,此書可以以電子版的形式放在網上,供讀者免費使用。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的關鍵作用
    2月1日,Plant Phys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 大豆基因組重測序表明:野生大豆遺傳多樣性更高
    五千年前,華夏始祖將野生大豆馴化,變成今天的「五穀」之一。而今,一項被稱為「大豆回家」的基因組研究計劃在其故鄉中國取得突破。11月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農業部基因組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31個大豆基因組重測序揭示遺傳多樣性和進化選擇模式》在線發表,並將作為封面故事刊登於下期的《自然—遺傳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