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共生信號組分CERBERUS調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謝芳團隊以CERBERU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zation of VAPYRIN during rhizobial infection in Lotus japonicu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研究論文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響應結瘤因子處理和根瘤菌侵染,ROP10:GFP定位於結瘤因子誘導的新極性生長點、分杈根毛以及包裹根瘤菌的捲曲根毛的質膜上。進一步的研究發現,ROP10以依賴於GTP結合的形式與結瘤因子受體激酶 NFP的激酶區互作。
-
Mol Plant | 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揭示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
因此,研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加共生固氮的效率,是減少氮肥施用、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的關鍵。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作和共生固氮受到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非生物脅迫嚴重抑制了豆科植物的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PNAS | 英國牛津大學最新研究揭示根瘤菌從根際到共生的生活方式適應機制Poole團隊揭示根瘤菌工程化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主要對兩種溫帶模式豆科植物Medicago truncatula和Lotus japonicus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了控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關係建立和運作的重要信息。
-
研究揭示VOZ轉錄因子介導的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VOZ)轉錄因子是植物抗病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為創製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揭示先鋒轉錄因子在細胞凋亡表觀遺傳中的關鍵作用 | Cell Research
-
大豆根瘤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大豆是具有共生固氮功能的作物,其固氮效率的高低取決於土壤中根瘤菌的豐度、以及根瘤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在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循環機制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此次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回答了「為什麼豆類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這一困擾學界多年的問題。
-
根瘤菌被釋放到皮層細胞質中,刺激細胞的分裂和生長形成根瘤
根瘤菌在侵染絲中大量繁殖隨侵染絲進入皮層。根瘤菌被釋放到皮層細胞質中,刺激細胞的分裂和生長形成根瘤(root nodule)(圖5-19)。根瘤中大部分為含有根瘤菌的四倍體細胞,只有少部分為未被侵染的二倍體細胞。
-
根際微生物對大豆—根瘤菌互作至關重要
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豆根際微生物的變化及其調控快、慢生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及在根瘤中定殖特異性的機制,為大豆根瘤菌環境適應性和逆境下提高結瘤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的一種重要類型,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與快生根瘤菌和慢生根瘤菌均能互作共生。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共生固氮可為大豆提供50%~80%所需氮素,促進大豆增產5%以上、蛋白提高0.5%;為後茬作物提供30~100公斤 氮/公頃/年,起到肥田作用。」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副教授陳文峰用數據進行了解說,根瘤菌與大豆共生固氮,大豆根瘤就是天然的氮肥生產場所。 怎麼讓根瘤菌更好地發揮共生固氮作用?這也是科研人員要回答的問題。
-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14:3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Alan R.
-
數學院等通過調控網絡數學建模揭示幹細胞分化關鍵轉錄因子
這一成果提出了利用匹配的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數據刻畫轉錄因子和調控元件結合調控下遊基因表達的數學模型,構建了描繪細胞狀態轉化的染色質調控網絡,通過網絡分析鑑定出TFAP2C和p63分別為表面外胚層起始和角質形成細胞成熟的關鍵因子,並揭示了譜系定型過程中TFAP2C-p63對表觀遺傳轉換的反饋調節機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陳文新介紹,我國先民為了發揮根瘤的作用,在大豆收穫時將根與根瘤一起收藏起來,第二年大豆播種時將其粉碎與種子混合播下,以促進大豆結瘤;還有用客土法,即將種過大豆田中的土壤撒入新種大豆的田土中,可增加大豆結瘤。
-
西北大學校研究團隊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10月2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嚴健、鄧新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A compendium of DNA-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seudomonas syringae,通過HT-SELEX技術解析丁香假單胞菌基因組內上百個轉錄因子的DNA序列結合特異性,並進一步構建該植物病原體全基因組轉錄調控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