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際微生物對大豆—根瘤菌互作至關重要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圖片來源:《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

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霞團隊最新成果。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豆根際微生物的變化及其調控快、慢生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及在根瘤中定殖特異性的機制,為大豆根瘤菌環境適應性和逆境下提高結瘤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的一種重要類型,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與快生根瘤菌和慢生根瘤菌均能互作共生。但人們很早以前就發現,這兩種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呈現明顯的地理性差異,即在我國東北和南方大豆種植區,大豆根瘤主要以慢生根瘤菌為主;而在黃淮海大豆主產區,大豆根瘤以快生根瘤菌佔絕對優勢。

由於這些大豆主產區土壤酸鹼性不同,以往的研究認為,根瘤菌在大豆根瘤中定殖特異性可能主要由土壤酸鹼性決定。大豆根際具有特定微生物群落並受到環境影響。但是在不同土壤類型中,大豆根際微生物構成是否發生變化,大豆根際微生物是否影響兩種類型根瘤菌與大豆的互作特異性還尚未報導。

論文第一作者、華中農業大學博士後韓琴介紹,他們發現,來自三個大豆主栽區的三種類型土壤(武漢酸性、吉林中性和河北鹼性)中,根際微生物的組成存在顯著差異,而且根瘤菌與其他根際細菌存在明顯互作關係。

進一步研究還發現,芽孢桿菌和假單胞菌等大豆根際微生物與根瘤中快生、慢生根瘤菌的定殖有關。值得一提的是,在培養的278株候選芽孢桿菌中,蠟樣類芽孢桿菌組不僅能特異性地促進快生根瘤菌,抑制慢生根瘤菌的生長,還能緩解鹽鹼脅迫對快生根瘤菌結瘤的負面影響,增加其在根瘤中的定殖。

研究結果證明,根際細菌微生物群在大豆根瘤菌—宿主互作和共生關係形成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些發現為使用合成細菌群落提高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96-020-0648-9

相關焦點

  • 大豆根瘤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大豆是具有共生固氮功能的作物,其固氮效率的高低取決於土壤中根瘤菌的豐度、以及根瘤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 迷人的「根瘤菌」姑娘
    在形形色色的固氮菌中,名聲最大的要數根瘤菌了。說起根瘤菌,這位平常生活在土壤中,以動植物殘體為養料,自由自在地過著「腐生生活」的「姑娘」,能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形成一種球狀小瘤,可固定大氣中游離的氮氣,供植物利用。農業上利用根瘤菌拌種,可提高作物的產量,如大豆根瘤菌。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但產量上,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個國家在2016年大豆產量總和已經超過了全球產量的80%。而且這些國家均以施用大豆根瘤菌劑為主要的植物氮素供給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在大豆栽培過程中,大量使用化學氮肥,我國大豆單位面積的平均單產和最高產量都低於這些國家。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共生是長期共進化的過程。叢枝菌根共生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其共生信號通路被豆科植物進一步利用,參與建立豆科植物與固氮根瘤菌的共生。然而,對AM真菌與根瘤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卻知之甚少。生物間的協同進化依賴於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根周圍的區域稱為根際,該微環境代表了植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生態位。
  • 國外大豆等利用根瘤菌,減少或不用化學氮肥,哪些肥料有助固氮?
    生物固氮是很多科學家的研究項目,在農業上,根瘤菌和豆科作物共生固氮量為四千萬噸,佔到了整個生物固氮的65%,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固氮是自然界最高效率固氮系統,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已通過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已實現少用化學氮肥或幾乎不用。
  • 根瘤菌菌劑肥料登記,需要檢測哪些指標?
    根瘤菌菌劑主要是豆科作物、綠肥種植的微生物菌劑。隨著微生物肥料低成本、汙染少、增產好等特性的普及,各種根瘤菌菌劑肥料也就相繼被開發出來。新產品出來以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自然去政府備案審批,獲得肥料登記證明。拜恩檢測作為肥料登記第三方檢測機構,一直致力於幫助企業完成相關肥料登記檢測服務。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共生是長期共進化的過程。叢枝菌根共生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其共生信號通路被豆科植物進一步利用,參與建立豆科植物與固氮根瘤菌的共生。然而,對AM真菌與根瘤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卻知之甚少。生物間的協同進化依賴於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根周圍的區域稱為根際,該微環境代表了植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生態位。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大豆根系上會長「瘤子」。這是根瘤菌進入大豆的根系內並形成根瘤,與大豆共生固氮,供給大豆氮素營養需求,促進其生長和蛋白含量提高。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機理與設計」年度檢查暨大豆根瘤菌田間應用示範諮詢論證會在鄭州召開。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新聞—科學網
    陳文新介紹,我國先民為了發揮根瘤的作用,在大豆收穫時將根與根瘤一起收藏起來,第二年大豆播種時將其粉碎與種子混合播下,以促進大豆結瘤;還有用客土法,即將種過大豆田中的土壤撒入新種大豆的田土中,可增加大豆結瘤。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的關鍵作用
    2月1日,Plant Phys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 豆科植物與「氮肥工人」根瘤菌
    我們仔細觀察大豆或其它豆科植物的根,能發現上面長著許多小疙瘩,在這些被稱作根瘤的小疙瘩裡,有許多專門製造氮肥的「工人」——根瘤菌
  • Science Bulletin: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左圖為基於微生物相對量的根際微生物群落「兩步選擇」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右圖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媒體農大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陳文新介紹,我國先民為了發揮根瘤的作用,在大豆收穫時將根與根瘤一起收藏起來,第二年大豆播種時將其粉碎與種子混合播下,以促進大豆結瘤;還有用客土法,即將種過大豆田中的土壤撒入新種大豆的田土中,可增加大豆結瘤。
  • 《根瘤菌工作手冊紅寶書》中文版免費下載
    2.6 根瘤的存儲2.7 從土壤或破裂的根瘤中捕捉根瘤菌2.8 用特定豆科宿主原位捕捉根瘤菌2.9 收集採集信息2.10 收集種子(用於驗證根瘤菌的共生能力)2.11 參考文獻第三章根瘤菌的分離與培養3.1 引言3.2 製備固體培養基3.3 根瘤的準備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許多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生活。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數據,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其中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根際富集的主要菌群,而酸酐菌門(Acidobacteria)是根際排斥的主要菌群。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大量的微生物互作,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soil) 和根內 (root) 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圖示)。
  •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由於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豆科植物的根部細胞後,引起根部細胞強烈分裂和生長,從而在根部形成一個個「小瘤子」。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間的共生關係建立後,植物供給根瘤菌生存所需要的無機鹽營養和能源,而根瘤菌能固定住大氣中的游離氮氣,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氮元素,這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雙贏關係。
  • 根瘤菌被釋放到皮層細胞質中,刺激細胞的分裂和生長形成根瘤
    根瘤菌被釋放到皮層細胞質中,刺激細胞的分裂和生長形成根瘤(root nodule)(圖5-19)。根瘤中大部分為含有根瘤菌的四倍體細胞,只有少部分為未被侵染的二倍體細胞。成熟根瘤中的根瘤菌失去鞭毛而成為不能移動的類菌體(bacteriod),一個典型的根瘤細胞中通常含有數千個類菌體,這些類菌體在細胞內聚成一個個小群體,每個小群體有數個類菌體組成(大豆根瘤中為4~6個)。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於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