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植物與「氮肥工人」根瘤菌

2021-02-12 始諾翻譯


我們仔細觀察大豆或其它豆科植物的根,能發現上面長著許多小疙瘩,在這些被稱作根瘤的小疙瘩裡,有許多專門製造氮肥的「工人」——根瘤菌,正是它們通過體內分泌的固氮酶,把空氣中游離的氮元素轉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含氮化合物,源源不斷地供應豆科植物的生長需要。生長初期,豆科植物的根毛分泌的有機物會吸引土壤中的根瘤菌聚集,並大量繁殖。同時根毛還會產生刺激根毛、使其先端捲曲和膨脹的分泌物。在根菌瘤分泌的纖維素酶的作用下,根毛細胞壁發生內陷溶解,隨即根瘤菌由此侵入根毛。

根瘤菌的刺激會促使根細胞分泌一種纖維素,包圍於感染絲之外,形成具有纖維素鞘的內生管,又稱侵入線。根瘤菌沿著侵入線進入到豆科植物根部的皮層之中,在皮層內根瘤菌快速繁殖,同時刺激根細胞也快速繁殖,不斷產生新細胞,致使根部的皮層組織局部膨大。膨大部分的內部包含著根瘤菌的薄壁組織,從而產生了向外突起的根瘤。

之後,含有根瘤菌的薄壁細胞的細胞核和細胞質逐漸被根瘤菌所破壞而消失,根瘤菌相應地轉為擬菌體。事實上根瘤菌剛進入植物根部的時候並不能直接進行固氮,只有變成擬菌體之後才能進行固氮。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互利共生關係形成以後根瘤菌便從豆科植物根部表層細胞獲得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水分等使自身繁衍生殖,同時根瘤菌把存在於空氣之中游離態的氮元素轉變為宿主植物能用的含氮化合物,供宿主植物生長。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時間:2018-03-29 09:11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如果要保證植物正常生長,三大營養元素氮、磷、鉀是不可缺少的。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據FAO估計,每年地球上生物固氮約2.0億噸純氮,相當於當今全世界的工業生產氮肥的總量,其中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固定的氮佔60%~70%。即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內並形成根瘤,在根瘤中生長與固氮。生物固氮和化學氮肥同樣是轉化大氣中的氮氣(N2)成氨,但「豆類的共生固氮利用率接近100%,且沒有環境汙染的問題」。
  • 迷人的「根瘤菌」姑娘
    在形形色色的固氮菌中,名聲最大的要數根瘤菌了。說起根瘤菌,這位平常生活在土壤中,以動植物殘體為養料,自由自在地過著「腐生生活」的「姑娘」,能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形成一種球狀小瘤,可固定大氣中游離的氮氣,供植物利用。農業上利用根瘤菌拌種,可提高作物的產量,如大豆根瘤菌。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目前,在農業生產中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大量施用氮肥,而人工合成氮肥耗費能源量巨大,且極易造成嚴重的生態汙染。早在八十年代,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循環機制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新聞—科學網
    「化學氮肥被大量使用,雖然保證了以禾穀類為主的糧食總產量,但過量使用導致它的利用率不足35%,是導致水體、空氣和土壤面源汙染的重要原因;近幾年,華北地區的嚴重霧霾與土壤內過量施氮肥、空氣中揮發性氨和二氧化氮濃度增加有密切關係。」陳文新表示。 據FAO估計,每年地球上生物固氮約2.0億噸純氮,相當於當今全世界的工業生產氮肥的總量,其中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固定的氮佔60%~70%。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進展緩慢。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有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但此後100多年,針對「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為什麼能固氮」的問題,科學界尚無解答。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秘笈,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如果研究清楚「豆科植物為什麼能固氮」的原理,那麼就有望把這種原理通過人工作用在其他植物上。在現實生活中,豆科植物的生長比其他植物要好得多,也很少需要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氮肥;但其他作物,則需要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產量。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
  •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媒體農大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化學氮肥被大量使用,雖然保證了以禾穀類為主的糧食總產量,但過量使用導致它的利用率不足35%,是導致水體、空氣和土壤面源汙染的重要原因;近幾年,華北地區的嚴重霧霾與土壤內過量施氮肥、空氣中揮發性氨和二氧化氮濃度增加有密切關係。」陳文新表示。據FAO估計,每年地球上生物固氮約2.0億噸純氮,相當於當今全世界的工業生產氮肥的總量,其中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固定的氮佔60%~70%。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根瘤:生產天然氮肥 過去幾十年,農業越發達,過量施用化學氮肥的問題也越嚴重。生物固氮和化學氮肥同樣是轉化大氣中的氮氣(N2)成氨,卻沒有化學氮肥合成與應用過程中的那些副作用。共生固氮佔整個生物固氮量的65%以上,利用好共生固氮,可以降低對化學氮肥的依賴,減少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 紫藤根瘤不是病,還能自我固氮肥,怪不得不施肥就能爆花
    大家好,我是城市綠化養花匠,愛綠化愛養花,今天有網友問到,買回來的紫藤樹苗,根部有很多球狀物,好擔心,是根瘤病嗎?敲重點:說到豆科植物,最有特點的估計就是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了,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是一種活的微生物製劑,根瘤內的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豆科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一部分供給根瘤菌,根瘤菌通過生物固氮製造的氨,則供給豆科植物,所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在農村,黃豆和玉米套種可以增產。
  • 國外大豆等利用根瘤菌,減少或不用化學氮肥,哪些肥料有助固氮?
    生物固氮是很多科學家的研究項目,在農業上,根瘤菌和豆科作物共生固氮量為四千萬噸,佔到了整個生物固氮的65%,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固氮是自然界最高效率固氮系統,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已通過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已實現少用化學氮肥或幾乎不用。
  • 專家建議:從源頭控制化學氮肥汙染環境
    豆科作物—根瘤菌共生體在農作物種植體系中的獨特作用     豆科植物的突出特點是能與根瘤菌結瘤形成共生體,在自然環境中,在常溫、常壓下,將大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氨,直接提供給植物做氮素營養;豆科植物根深葉茂,可從土壤深處吸收水分和養分;根瘤菌的分泌物還能溶解土壤中的鐵、磷、鉀、鎂、鈣等礦物。
  •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這樣大量的氮完全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可惜,絕大多數植物無法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氣,只能依靠施氮肥才能保證作物的生長和發育之需。但有一類豆科植物卻與眾不同,可以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 我們很熟悉的黃豆、豌豆、蠶豆、扁豆等,都屬於豆科植物的果實或種子。為什麼豆科植物能夠利用空氣中的氮呢?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
  • 大豆為啥能「自造」氮肥?這個問題難倒植物學家百餘年,上海科學家解開了
    與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利用空氣中的氮氣「自造」氮肥,豆科植物為何有此特殊本領?這個困擾了植物學家百餘年的謎團,終於被上海科學家解開。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員團隊的最新發現。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
    因此,農業生產不得不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王二濤研究員在觀察植物研究材料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