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秘笈,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2020-12-10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12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

記者注意到,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一向進展緩慢。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到了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與其他植物相比一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重要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但從1888年至今的100多年來,針對「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為什麼能固氮」的問題,科學界尚無解答。

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如果研究清楚「豆科植物為什麼能固氮」的原理,那麼就有望把這種原理通過人工作用在其他植物上。在現實生活中,豆科植物的生長比其他植物要好得多,也很少需要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氮肥;但其他作物,則需要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產量。人工合成的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近年來,我國氮肥施用泛濫,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嚴重,這是我國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王二濤團隊研究發現,在豆科植物進化過程中,豆科植物幹細胞關鍵基因SCR在皮層細胞表達,另一個幹細胞關鍵轉錄因子SHR在維管束表達後移動到皮層細胞,這樣豆科植物的皮層細胞獲得了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該幹細胞分子模塊賦予豆科植物皮層細胞分裂能力,使豆科植物的皮層與非豆科植物不同。同時,該幹細胞分子模塊能夠被根瘤菌的信號激活,誘導豆科植物苜蓿的皮層分裂,形成根瘤。

值得注意的是,當在豆科植物苜蓿根中過量表達SHR-SCR分子模塊時,可以誘導皮層細胞分裂形成根瘤樣結構。

這種在非豆科植物擬南芥和水稻根中異位過量表達的SHR-SCR分子模塊,同樣可以誘導根皮層細胞分裂,因此SHR-SCR分子模塊是植物皮層細胞分裂的充分必要條件。這表明豆科植物的皮層細胞獲得了SHR-SCR幹細胞程序模塊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

該項工作發現了控制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關鍵分子模塊,不僅加深了人們對共生固氮的理解,也為非豆科植物皮層細胞命運的改造奠定了基礎,為今後減少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
  • 有助減少農作物化肥使用 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秘密」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0日電 (鄭瑩瑩)農業生產通過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汙染。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通過發現控制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關鍵分子模塊,為今後減少農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王二濤介紹,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央廣網上海12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助於減少農業汙染
    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氮元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
  • 生物固氮有新突破!化學氮肥要被取代了?
    農業生產通過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汙染。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12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通過發現控制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關鍵分子模塊,為今後減少農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 上海科學家解答生物學熱點難題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今天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從而回答了百餘年來的這一科學難題。
  • 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投票請點「閱讀原文」。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 中國科學家破解百年難題 為減少作物對氮肥依賴提供解決思路
    作者:解敏 來源:東方網 選稿:李宗煥東方網記者解敏12月10日報導: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2020年12月10日凌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揭開了謎底。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百年難題被破解
    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解答了「豆科植物有別於非豆科植物能夠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專家建議:從源頭控制化學氮肥汙染環境
    ————發揮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減少氮肥用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0日 15:29 來源:不合理施肥的結果是氮肥利用率極為低下,一般僅10%~30%,絕大部分氮肥揮發至空氣中和流入江河湖海,造成一系列的嚴重危害,如:水體、空氣、食物受汙染,威脅人畜健康;自然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農作物病蟲害加重,土壤結構受破壞,肥力降低。     如此大範圍的面源汙染,只可從源頭控制來解決。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然而,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氮元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
  • 為何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
    眾所周知,豆科植物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技能:能將空氣中的氮氣變成氮素營養。
  • 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結瘤固氮」的奧秘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合作共贏」的共生關係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則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而別的植物則沒有這項技能?科學家對此深感好奇,但始終沒有搞清楚。
  • 上海科學家揭開生物固氮的世紀謎題,化學氮肥或將被取代
    12月9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王二濤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刻苦攻關八年,揭開已懸了132年的世紀謎題。這一最新研究成果有望寫進教科書,並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環境保護方面作出巨大貢獻。10日零時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這一最新發現,將為生物固氮研究領域指明新的方向。
  • 我國科學家Nature揭開生物固氮的世紀謎題,化學氮肥或將被取代
    這是四年內,該研究團隊再次取得類似重大突破。在各種化肥中,氮肥佔了相當大比重。  國家統計局官網顯示,2019年,中國農用氮肥施用折純量達1930.21萬噸。這些在工廠裡化學合成的氮肥,生產過程耗資巨大,對環境造成汙染,在利用過程大量流失或揮發。  但實際上,一些生物會自己生產氮肥,自然界也存在「自我施肥」(自己給自己施肥)的植物,它們自建「化肥廠」。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目前,在農業生產中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大量施用氮肥,而人工合成氮肥耗費能源量巨大,且極易造成嚴重的生態汙染。早在八十年代,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循環機制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百年難題終破解 豆科植物化氮氣為氮肥原來靠它
    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科技日報記者12月9日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獲悉,他們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解答了「豆科植物有別於非豆科植物能夠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