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

2021-02-15 上海科協

  眾所周知,豆科植物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技能:能將空氣中的氮氣變成氮素營養。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豆科植物會在根部皮層「建造」一棟「房子」,不僅供給根瘤菌「居住」,還提供「水電煤」服務。而根瘤菌的回報是化身為固氮工廠,源源不斷地為「房東」提供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氮元素營養。

  然而,為什麼只有豆科植物會「造房子」租給根瘤菌,兩者究竟籤訂了一份怎樣的「租房合同」?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最近給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答案: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相關論文於12月10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要深究「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樣一個常識中的科學問題,首先需要一個全新的科研思路。「我們做了一個大但假設,認為結瘤固氮是因為豆科植物根部皮層細胞命運和非豆科植物不同。」王二濤說,在此基礎上,科研團隊鑑定了超過50個控制細胞命運轉化的轉錄因子,最終將目光鎖定在植物發育的幹細胞程序關鍵模塊——SHR-SCR基因上。

  可以把SCR基因和SHR基因看作是豆科植物為根瘤菌造房子的「混凝土」和「鋼筋」。首先,要在「工地」上合成「混凝土」。SCR基因會在豆科植物的皮層細胞表達,而在其他植物裡卻只會在內皮層表達。其次,要把「鋼筋」運動到「工地」上。SHR基因在豆科植物維管束表達蛋白,這些蛋白會移動到皮層細胞。「鋼筋」「混凝土」都到位之後,豆科植物才開始「建房」: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賦予皮層細胞分裂能力,使豆科植物的皮層與非豆科植物不同。

  當研究人員在豆科植物苜蓿根中過量表達SHR-SCR分子模塊時,成功誘導皮層細胞分裂形成根瘤樣結構。這驗證了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的關鍵作用。

  那麼,究竟是豆科植物的漂亮「房子」讓根瘤菌心動不已,還是根瘤菌的出現讓豆科植物主動「建房」?王二濤認為,兩種情況可能同時存在,並相互促進。

 

  找到豆科植物結瘤固氮獨特功能的關鍵分子模塊,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向非豆科植物固氮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氮元素。氮肥的使用讓農作物產量大大增加,但也帶來了水體富營養化汙染和加劇全球氣候變暖等負面影響。而通過工業方法將氮氣合成氨鹽,需要耗費大量能量。與此相比,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生物固氮能力顯得尤為生態和環保。可惜的是,在植物界,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

  「我們現在知道了豆科植物是如何給根瘤菌建造房子的。」王二濤說。科研團隊嘗試了在非豆科植物裡也用「混凝土」和「鋼筋」造「房子」。他們在非豆科植物擬南芥和水稻根中異位過量表達SHR-SCR分子模塊,同樣誘導根皮層細胞分裂。「但我們僅僅讓非豆科植物造了『房子』,但還沒有看到根瘤菌『入住』的痕跡。」王二濤表示,除了「房子」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吸引根瘤菌,還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結瘤固氮」的奧秘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合作共贏」的共生關係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則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而別的植物則沒有這項技能?科學家對此深感好奇,但始終沒有搞清楚。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然而,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氮元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百年難題被破解
    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解答了「豆科植物有別於非豆科植物能夠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央廣網上海12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助於減少農業汙染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然而,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氮元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主要對兩種溫帶模式豆科植物Medicago truncatula和Lotus japonicus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了控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關係建立和運作的重要信息。中科院植生所王二濤團隊揭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關鍵模塊!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秘笈,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12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記者注意到,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一向進展緩慢。
  • 曾凡江團隊揭示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響應的影響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
  •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學術前沿】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2020-06-11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孔照勝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據統計,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共生固氮對於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共生固氮是豆科植物為了更好地適應氮素匱乏環境演化而來的,其本身是一個耗能的生物學過程,因此豆科植物會根據環境土壤中的氮素水平,開啟或關閉結瘤固氮發育程序。有趣的是,環境土壤中低濃度的氮素會促進結瘤固氮,而高濃度氮素則抑制結瘤固氮。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生物固氮在地球氮循環與農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豆科植物能夠與根瘤菌通過互惠共生關係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氮素形式,滿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統計數據顯示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有效利用生物固氮對減少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不僅耗費大量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可以使豆科植物生長不依賴化肥,同時降低農業化肥汙染。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
  • 有助減少農作物化肥使用 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秘密」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0日電 (鄭瑩瑩)農業生產通過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汙染。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通過發現控制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關鍵分子模塊,為今後減少農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王二濤介紹,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An SHR–SCR module specifies legume cortical cell fate to enable nodulation》的論文,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