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2021-01-08 泡泡網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2018年01月15日 10:37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作者:蔡可

1895年1月15日,芬蘭生物化學家魏爾塔南誕生。魏爾塔南發現一種根瘤細菌具有固氮的本領,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那麼,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如果要保證植物正常生長,三大營養元素氮、磷、鉀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氮元素,對作物生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體內胺基酸的組成部分,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成分,也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起決定作用的葉綠素的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中,幾乎含有70%以上的氮氣。這樣大量的氮完全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可惜,絕大多數植物無法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氣,只能依靠施氮肥才能保證作物的生長和發育之需。但有一類豆科植物卻與眾不同,可以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

我們很熟悉的黃豆、豌豆、蠶豆、扁豆等,都屬於豆科植物的果實或種子。為什麼豆科植物能夠利用空氣中的氮呢?原來,土壤中有一類根瘤菌,它們體內存在著有生物活性的固氮酶,能將大氣中的氮氣還原成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氨,植物學家將這個過程稱為生物固氮作用。由於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豆科植物的根部細胞後,引起根部細胞強烈分裂和生長,從而在根部形成一個個「小瘤子」。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間的共生關係建立後,植物供給根瘤菌生存所需要的無機鹽營養和能源,而根瘤菌能固定住大氣中的游離氮氣,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氮元素,這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雙贏關係。

豆科植物的根瘤

其實,土壤中還有很多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根據它們的習性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土壤中能獨立生活的自生性固氮微生物;另一類是需要與植物共生的共生性固氮微生物,如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使豆科植物多生小瘤子,可用根瘤菌製成的菌肥拌種。有時候為了提高作物產量,還可以將豆科作物與其他莊稼作物輪作,因為種過豆科植物後,土壤中可直接被其他植物利用的氮素會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一種豆科植物通常只能與一種或少數幾種相應的根瘤菌系共生,如豌豆根瘤內的根瘤菌只能在豌豆、蠶豆等根部形成根瘤,大豆只能從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形成根瘤。

生物固氮是一個重要的生命活動現象,它能在常溫常壓下完成固氮過程。因此,科學家都非常注重研究這一現象和機理,希望有一天能夠人工模擬這一過程製造氮肥,使非豆科植物也能參與共生固氮。


關鍵詞:生物固氮

版權所有少年兒童出版社,鼓勵任何不用於商業性質的傳播

相關焦點

  •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時間:2018-03-29 09:11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如果要保證植物正常生長,三大營養元素氮、磷、鉀是不可缺少的。
  • 豆科植物與「氮肥工人」根瘤菌
    我們仔細觀察大豆或其它豆科植物的根,能發現上面長著許多小疙瘩,在這些被稱作根瘤的小疙瘩裡,有許多專門製造氮肥的「工人」——根瘤菌
  • 為何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
    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豆科植物會在根部皮層「建造」一棟「房子」,不僅供給根瘤菌「居住」,還提供「水電煤」服務。而根瘤菌的回報是化身為固氮工廠,源源不斷地為「房東」提供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氮元素營養。  然而,為什麼只有豆科植物會「造房子」租給根瘤菌,兩者究竟籤訂了一份怎樣的「租房合同」?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 黃豆根部產生的根瘤菌在土壤中的作用你知道嗎?
    但是我們對它的根部卻了解很少,在此,作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黃豆根部產生的根瘤菌的秘密吧,當我們從土壤中拔起黃豆的時候,比如黃豆、黑豆、大豆,紫雲英豆時,大家會發現這些植物的根部有一些小小顆粒豆豆,那些小傢伙可不簡單,它便是土壤中的根瘤菌和植物共同形成的根瘤。 根瘤菌家族數量很大,包括7屬36種,一般指的是根瘤菌屬和慢生根瘤菌屬;兩屬都屬於根瘤菌目。
  • 百科解答|植物為什麼會長刺
    小朋友們,你們見過長刺兒的植物嗎?它們為什麼會長刺兒呢? 不同植物的刺有著不同的作用,有的是為了保護自身免受敵害,有的是為了使自己爬到高處,還有的則是為了把種子傳播到遠方。 1、皂莢的枝刺 植物沒有腳,也沒有翅膀,對付敵害,它們只能想其它辦法,身上長刺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百年難題被破解
    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解答了「豆科植物有別於非豆科植物能夠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然而,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氮元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助於減少農業汙染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然而,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氮元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
  • 「可怕」阿伯手指扎進一根刺,幾天後手臂冒出10多個瘤子!小傷口也...
    不小心刺破手指手臂竟長滿了十多個「瘤子」趙大伯(化名)平時在家務農,種果樹。兩個月前,年近60歲的他和往常一樣去打理果樹,突然覺得右手食指一陣疼痛,細看,原來手指被扎進去一個小刺。「小刺大概1公分左右,我當時把它拔掉了。」趙大伯覺得沒什麼稀奇,幹農活免不了破皮,既沒出血,又無其他明顯不適,便沒有去醫院就診消毒。
  • 上海科學家解答生物學熱點難題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今天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從而回答了百餘年來的這一科學難題。
  • 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結瘤固氮」的奧秘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合作共贏」的共生關係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則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而別的植物則沒有這項技能?科學家對此深感好奇,但始終沒有搞清楚。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央廣網上海12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主要對兩種溫帶模式豆科植物Medicago truncatula和Lotus japonicus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了控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關係建立和運作的重要信息。在一般情況下,植物識別關鍵的根瘤菌信號分子(稱為Nod因子),觸發共生信號通路,導致侵染線的發展,引導細菌進入根部,並在遠處形成結瘤分生組織,在那裡輸送和容納細菌以固定氮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2020-12-11 光明日報 顏維琦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An SHR–SCR module specifies legume cortical cell fate to enable nodulation》的論文,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秘笈,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12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今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記者注意到,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一向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