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媒體農大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2021-01-12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本報記者 王方

「我國栽培豆科農作物約2.86億畝,如果在這些土地上按減少一半氮肥用量計算(即每畝減少10 公斤尿素),每年將減少尿素用量286萬噸,節約開支42.9億元(按每噸1500元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文新給《中國科學報》記者算了一筆帳。

在農業部提出「兩減」目標之下,如何減「肥」?陳文新認為,根瘤菌生物固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技術途徑,「接種與豆類作物品種相匹配且適應種植土壤的根瘤菌,廣泛開展豆類與其他作物間套輪作,可大幅減少化學氮肥的施用,並可減少病蟲害,獲得優質高產。」

然而,利用根瘤菌固氮這一天然手段實現減「肥」目標,不僅尚未得到學界和政府足夠的重視,我國的農業實踐也已經基本放棄了根瘤菌固氮這一傳承千年的傳統。所幸的是,還有一批科學家在堅持著。

傳統農業文明失落

生活中常用「五穀不分」來形容對農作物認識較為欠缺的人。「五穀」之一便是統稱為「菽」的豆類。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現代文的「菽」字都體現了豆類植株和根系的特點。

「上為草字頭,左邊一株豆,土平面下有主根、鬚根,其中那一點代表『根瘤』,右邊是一株依附於豆的禾草。」陳文新說,在我國古代,人們不僅注意到了豆類的根瘤,還發現了根瘤與豆類產量的關係。

她介紹,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大量引用現已失傳的《氾勝之書》的內容,其中對根瘤形成時間和功能做了清晰的解說。

「豆生布葉,豆有膏」是說,豆子長出第一片真葉後,開始形成「膏」,「膏」即「根瘤」。「膏」的意思為「膏澤」,是指其可滋養豆子的生長。「盡治之則傷膏,傷則不成」是指農民在鋤地時,如果不小心傷到了「根瘤」,大豆的產量就會顯著下降。

考古研究表明,大豆可能早在公元前6600~7000年就已經在中國部分地區被馴化栽培了。陳文新介紹,我國先民為了發揮根瘤的作用,在大豆收穫時將根與根瘤一起收藏起來,第二年大豆播種時將其粉碎與種子混合播下,以促進大豆結瘤;還有用客土法,即將種過大豆田中的土壤撒入新種大豆的田土中,可增加大豆結瘤。

與歷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中國已基本放棄了利用根瘤促進大豆良性發展的傳統,且大豆種植面積經過連續多年下滑,轉而依賴進口,2016年進口量高達8391萬噸,佔中國大豆總需求的86.6%。

當前主要的大豆生產地——南北美洲只有不到300年的大豆栽培歷史。但產量上,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個國家在2016年大豆產量總和已經超過了全球產量的80%。而且這些國家均以施用大豆根瘤菌劑為主要的植物氮素供給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在大豆栽培過程中,大量使用化學氮肥,我國大豆單位面積的平均單產和最高產量都低於這些國家。如我國2014年大豆平均單產為1787.4公斤/公頃,美國為3197.6公斤/公頃,巴西為2865.9/公頃,我國只有美國和巴西的55.9%~68.8%。」

陳文新指出,「造成我國大豆單產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用根瘤菌劑來替代化學氮肥必定是減少面源汙染,實現大豆生產良性發展的關鍵措施之一。」

發揮生物固氮作用

20世紀初葉,化學氮肥誕生,並在全球農業生產中獲得了廣泛使用。「化學氮肥被大量使用,雖然保證了以禾穀類為主的糧食總產量,但過量使用導致它的利用率不足35%,是導致水體、空氣和土壤面源汙染的重要原因;近幾年,華北地區的嚴重霧霾與土壤內過量施氮肥、空氣中揮發性氨和二氧化氮濃度增加有密切關係。」陳文新表示。

據FAO估計,每年地球上生物固氮約2.0億噸純氮,相當於當今全世界的工業生產氮肥的總量,其中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固定的氮佔60%~70%。即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內並形成根瘤,在根瘤中生長與固氮。

生物固氮和化學氮肥同樣是轉化大氣中的氮氣(N2)成氨,但「豆類的共生固氮利用率接近100%,且沒有環境汙染的問題」。陳文新說,共生固氮能為大豆等豆類提供65%以上的氮素營養,是豆類高產的重要保障。

她介紹,豆科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給根瘤菌作碳源和能源,它則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氨供植物作營養;所固定的氮還可分泌出來供相鄰近的植物利用,因豆科植物根部含氮約佔總氮量的35%,收穫後這部分氮可供後茬作物使用,這就是豆科作物與其他作物間套輪作可以少施化肥,兩者均能高產的原因;根瘤菌分泌物還可溶解鈣、鎂、磷鹽,供作物利用,分泌激素促進作物生長。

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應用根瘤菌示範結果顯示,使用活菌數很高的根瘤菌菌劑接種大豆,大豆產量可達3200~4700公斤/公頃。2015年在山東濟寧聖豐種業示範田,接種根瘤菌的「徐豆18」大豆產量為3426±356.46公斤/公頃,而不接種的對照組產量為2454±148.96公斤/公頃,最高增產39.6%。

此外,科研人員還將其用於花生、紫花苜蓿以及豆科中草藥如甘草、黃芪、苦參等的種植試驗中,均證明了接種相匹配的根瘤菌菌劑能夠替代化學氮肥,保證豆科植物產量,甚至提高豆類的品質和藥材的藥效。

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所有固氮生物均有一特性,即環境中如果有化學氮肥存在,將不再自身固氮。對於根瘤菌來說,也不再結瘤固氮,這即是「氮阻遏」現象。因此,土壤中施有化學氮肥超過50 mg/kg時,根瘤菌不能結瘤固氮,或結瘤固氮效果很差。

「花生與大豆根瘤菌不是一個互接種族,我國的花生根瘤菌都是慢生菌,對化學氮肥的反應尤為敏感。我們在試驗中發現,如果施了足量的化學氮肥,接種的花生根瘤菌就不工作了。」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副教授隋新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根瘤菌劑使用及間套輪作

在美國、巴西等大豆生產大國,接種根瘤菌是大豆種植時必要的措施。美國為所種植的大豆和另一種豆科牧草——紫花苜蓿接種根瘤菌後所固定的氮素,約佔其年施氮總量的1/3。

而面對我國大豆生產和資源環境現狀,「發揮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是實現減肥、減藥、增產、增效的重要途徑。」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副教授陳文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介紹,根瘤菌接種技術並不很複雜,但要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須正確認識根瘤菌的生物學特性,從廣泛的資源中篩選與豆科作物相匹配的菌株,採用正確的根瘤菌接種技術、規範的種植措施和施肥方式,才能更好地發揮豆科作物與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

「接種根瘤菌要看菌株是否與作物匹配且高效。如果不加篩選或所選菌株不合適,其效果還不如土著根瘤菌,導致不結瘤或者結瘤但固氮效率不高。而且接種的菌株應在土壤裡佔據優勢,形成穩定群落,固氮活力強。」隋新華說,要接種的根瘤菌劑可以拌種到大豆、花生等的種子表面,或形成丸衣化種子,或以液體菌劑產品形式施入種子附近土壤內。

除了與豆科植物物種及品種相匹配,還要注意根瘤菌的地區適應性。如我國東北、熱帶及亞熱帶酸性土壤內的大豆根瘤菌是慢生根瘤菌屬的菌種,而新疆和華北地區的鹼性土壤內則是以中華根瘤菌屬為優勢的快生根瘤菌,須針對相應的生態區找到合適的根瘤菌。

「基因組分析表明,中華根瘤菌屬的根瘤菌擁有耐鹼的基因,這是它們適應鹼性土壤的根本所在。」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副教授田長富說。

一定量的化學氮肥對豆科作物初期的生長和形成根瘤是必需的。「大豆播種前施用少量的底肥(以滿足根瘤形成前的氮素營養需要),並接種高效根瘤菌,這種情況下大豆產量最高。無論後期追肥與否,對產量提高幅度影響不大,而不追肥的大豆產量反而比追肥的還高些,說明後期追肥反而抑制固氮,從而造成大豆產量低下。」陳文新院士研究團隊的博士生楊升輝向記者展示了近幾年在山東聖豐種業開展的田間試驗結果。

「藥用豆科植物接種根瘤菌後,還能提高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含量。」陳文峰介紹,2000年至今,在內蒙古、山西等地種植的甘草、黃芪、苦參接種高效根瘤菌田間示範中,除可提高中草藥中的生物量最高達80%外,還可提高其相應的藥效成分。如接種根瘤菌的黃芪根部黃芪多糖含量比對照提高44%;接種根瘤菌的苦參根部氧化苦參鹼含量比未接種根瘤菌的,以及使用5~20mM硝酸鉀的根部氧化苦參鹼含量均高50%。

豆科與禾本科植物間作、輪作是一種重要的種植模式。根瘤菌研究中心2006—2014年在內蒙古、北京等地試驗紫花苜蓿接種根瘤菌並與無芒雀麥間作,可比單作接種增收103%,間作的無芒雀麥也比單作增收45%,且均高於施氮肥的產量。

再如,在南方水稻快成熟時種植豆科綠肥紫雲英,其留給後茬作物的營養更為全面,增產量、減化肥效果佳。間套輪作互惠互利,對於豆科植物與其他作物的種植間距、密度等具體問題,科研人員還在進一步探索中。

《中國科學報》2017年8月9日6版

責任編輯:劉錚

相關焦點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文新給《中國科學報》記者算了一筆帳。 在農業部提出「兩減」目標之下,如何減「肥」?陳文新認為,根瘤菌生物固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技術途徑,「接種與豆類作物品種相匹配且適應種植土壤的根瘤菌,廣泛開展豆類與其他作物間套輪作,可大幅減少化學氮肥的施用,並可減少病蟲害,獲得優質高產。」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文新給《中國科學報》記者算了一筆帳。在農業部提出「兩減」目標之下,如何減「肥」?陳文新認為,根瘤菌生物固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技術途徑,「接種與豆類作物品種相匹配且適應種植土壤的根瘤菌,廣泛開展豆類與其他作物間套輪作,可大幅減少化學氮肥的施用,並可減少病蟲害,獲得優質高產。」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研究中心副教授陳文峰用數據進行了解說,根瘤菌與大豆共生固氮,大豆根瘤就是天然的氮肥生產場所。 怎麼讓根瘤菌更好地發揮共生固氮作用?這也是科研人員要回答的問題。在基礎研究上,王二濤表示,其關鍵步驟在於解析根瘤菌廣譜高效共生固氮的分子機制、豆科寄主廣譜高效共生固氮的分子識別與信號體系兩個問題。
  • 根瘤菌劑的種類及利弊(中國農大隋新華連載5)
    但是我國豆科作物種植仍然依賴化學肥料,接種根瘤菌的面積微乎其微。根據根瘤菌劑的形態不同,主要分為液體菌劑、固體菌劑、粉劑和顆粒菌劑。液體菌劑是國際上應用的主要菌劑類型。液體菌劑是根瘤菌液體發酵的直接產物,每毫升活菌數可達1010-11個菌體(10-100億個/ml),是所有菌劑類型中含活菌數最高的,使用時稀釋到適當濃度,可以在播種時噴施到播種溝內或者進行種子表面噴灑(也叫根瘤菌包衣,陰乾後播種),既適合大面積機械化液體噴施也適合小面積人工包衣播種,被認為是根瘤菌劑應用效果最好的類型;固體菌劑是將根瘤菌菌液和一些粉狀基質混拌均勻而成,草炭是過去常用的基質,現在草炭是國家自然保護資源
  • 根際微生物對大豆—根瘤菌互作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霞團隊最新成果。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豆根際微生物的變化及其調控快、慢生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及在根瘤中定殖特異性的機制,為大豆根瘤菌環境適應性和逆境下提高結瘤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的一種重要類型,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與快生根瘤菌和慢生根瘤菌均能互作共生。
  • 迷人的「根瘤菌」姑娘
    在形形色色的固氮菌中,名聲最大的要數根瘤菌了。說起根瘤菌,這位平常生活在土壤中,以動植物殘體為養料,自由自在地過著「腐生生活」的「姑娘」,能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形成一種球狀小瘤,可固定大氣中游離的氮氣,供植物利用。農業上利用根瘤菌拌種,可提高作物的產量,如大豆根瘤菌。
  • 國外大豆等利用根瘤菌,減少或不用化學氮肥,哪些肥料有助固氮?
    生物固氮是很多科學家的研究項目,在農業上,根瘤菌和豆科作物共生固氮量為四千萬噸,佔到了整個生物固氮的65%,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固氮是自然界最高效率固氮系統,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已通過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已實現少用化學氮肥或幾乎不用。
  • 大豆根瘤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大豆是具有共生固氮功能的作物,其固氮效率的高低取決於土壤中根瘤菌的豐度、以及根瘤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媒體農大 中國科學家首次獲GCHERA世界農業獎
    12月1日,2020GCHERA世界農業獎在南京農業大學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帕梅拉·羅納德兩位科學家,憑藉多年來在農業與生命科學領域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獲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摘得該獎項。
  • 《根瘤菌工作手冊紅寶書》中文版免費下載
    >提取碼: kizy中文版目錄:序前言關於本手冊關於作者和本手冊的編輯引用這本書致謝作者譯者中文版前言第一章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體系及對接種需求的評估1.1  農業2.6 根瘤的存儲2.7 從土壤或破裂的根瘤中捕捉根瘤菌2.8 用特定豆科宿主原位捕捉根瘤菌2.9 收集採集信息2.10 收集種子(用於驗證根瘤菌的共生能力)2.11 參考文獻第三章根瘤菌的分離與培養3.1 引言3.2 製備固體培養基3.3 根瘤的準備
  • 國內微生物有機肥生產現狀與發展趨勢!
    1.1 菌種種類不斷豐富,產品種類繁多  微生物有機肥所使用的菌種早已不限於根瘤菌,即使是根瘤菌,種類也有十幾種;其他的還有各種自生、聯合固氮微生物,如纖維素分解菌、PGPR 菌株等。據統計,目前微生物有機肥中使用的菌種已達 150 多種,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等。
  • 豆科植物與「氮肥工人」根瘤菌
    我們仔細觀察大豆或其它豆科植物的根,能發現上面長著許多小疙瘩,在這些被稱作根瘤的小疙瘩裡,有許多專門製造氮肥的「工人」——根瘤菌
  • 什麼是根瘤菌?買花要看仔細,根系上帶著「凸起」,極其難養
    什麼是根瘤菌?是好還是壞?根系上帶著「凸起」,應該怎麼處理秋季是養花的好季節,喜歡養花的朋友就會從當地的花卉市場買上大量的花卉,甚至還會通過網購的方式購買,收到花的第一點要做的就是清理根系上自帶的花土,檢查植物花卉根系是否是完整的,有些花卉受到肥水的影響,根系會被肥水給燒傷,不檢查根系,後期的隱患是相當大的。
  • 根瘤菌肥和固氮菌肥的使用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使用不當就白用了
    根瘤菌肥料我們知道根瘤菌和豆科作物是共生的,起作用就是可以固氮。於是我們科研人員就利用根瘤菌和豆類植物的這一特性,選用高效的根瘤菌株和一些載體製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根瘤菌肥。(2)酸性土壤使用根瘤菌肥需要用調酸。(3)根瘤菌拌種不要讓陽光直射,而且拌種必須當天播完。(4)根瘤菌肥不能與速效氮肥和殺菌劑一起使用,即使種子需要消毒也要提前2-3周消毒。
  • 華中農業大學在行動
    華中農業大學在行動 2020-02-12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瞭望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李召虎:強農興農培養新農科人才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不斷提升農科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力    《瞭望》:農林類高校天然肩負著強農興農的使命,請介紹一下華中農大在擔負這一使命中的貢獻和特色。比如,在國際上率先發現紫雲英根瘤菌的共生體是一個獨立的互接種族群,發現世界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波裡馬細胞質雄性不育材料,還培育出暢銷市場的杜湖豬,研發出防控重大人畜共患病和重大動物疫病的方案及產品,此外,選育的柑橘良種更是造福廣大革命老區、庫區和貧困山區。
  • ——專訪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建設新農科,需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華中農大目前已有生物學、園藝學和作物學學科群、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
  • 根瘤菌菌劑肥料登記,需要檢測哪些指標?
    根瘤菌菌劑主要是豆科作物、綠肥種植的微生物菌劑。隨著微生物肥料低成本、汙染少、增產好等特性的普及,各種根瘤菌菌劑肥料也就相繼被開發出來。新產品出來以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自然去政府備案審批,獲得肥料登記證明。拜恩檢測作為肥料登記第三方檢測機構,一直致力於幫助企業完成相關肥料登記檢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