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2020-12-05 新華社新媒體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建設新農科,需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

華中農大目前已有生物學、園藝學和作物學學科群、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還有7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這些都是建設新農科的底氣所在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偉

「宏農學,揚國光」,華中農業大學(下稱「華中農大」)因農而生,視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研發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初心和本分,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

新農科新在何處?要對傳統農林學科進行哪些升級迭代?如何在助力脫貧攻堅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農科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不斷提升農科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力

《瞭望》:農林類高校天然肩負著強農興農的使命,請介紹一下華中農大在擔負這一使命中的貢獻和特色。

李召虎:華中農大已走過122年辦學歷史,育人興農是我們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追求。從19世紀90年代末倡導「手腦並用,知行合一」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唱響「勤讀力耕肩重任,立己達人圖自強」,再到21世紀初凝練「育人為本,崇尚學術」的辦學理念和「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校訓,多年來學校不斷與時俱進擔負強農興農使命,塑造了一批知農愛農人才。

截至目前,學校已培育20餘萬畢業生,包括新中國第一個農學博士、第一個果樹學博士,還有13位兩院院士,且在農業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產出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比如,在國際上率先發現紫雲英根瘤菌的共生體是一個獨立的互接種族群,發現世界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波裡馬細胞質雄性不育材料,還培育出暢銷市場的杜湖豬,研發出防控重大人畜共患病和重大動物疫病的方案及產品,此外,選育的柑橘良種更是造福廣大革命老區、庫區和貧困山區。

《瞭望》:回看華中農大一路走來的時間軸和成就史,你認為今天的華中農大走到了什麼階段?當下華中農大的發展定位是什麼?

李召虎:華中農大是一所具有重要國家戰略地位的高校,只是過去大家印象中的華中農大主要輻射長江流域的湘楚大地,而現在學校要將視野擴大到國家戰略層面,研究諸如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等大問題,不斷提升農科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力。

進入新時代,學校倡導為中華復興而育人,為中華復興而讀書,堅持五育並舉,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自主學習力、實踐創新力、全球勝任力的一流創新創業人才。2019年4月,學校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這也是華中農大在新時代的新定位。

華中農大園藝林學學院學生正在採茶 劉博文攝

擘畫新農科藍圖

《瞭望》:2018年8月,中辦、國辦聯合發布文件提出發展新農科,華中農大作為全國屈指可數的高水平農林類大學之一,當仁不讓承擔著建設新農科的重任。你怎麼理解新農科建設在當下的時代背景?請談談華中農大在新農科建設上有哪些特殊優勢。

李召虎: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業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組織方式上發生了深刻變革,這些都對高等農林教育提出了迫切的改革需求。

一方面,現代農業產業鏈大幅延伸,農村向多功能化空間演變,但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偏低,成為國家現代化的短板之一。

另一方面,農科高等教育與農業產業「兩張皮」現象突出,農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難以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農科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新農科建設就是要破解這些現實問題。

在具體建設方面,我們一方面著力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優勢特色學科,促進農理、農工等交叉融合,發展生物醫學與健康、信息科技與智慧農業、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等新興交叉學科。另一方面著力實行農科人才本碩博貫通培養和創新創業教育分類培養,大力培養美麗鄉村規劃、農產品深加工、特色產業發展、現代鄉村治理等鄉村振興人才。

華中農大的學科優勢特色比較明顯,目前已有生物學、園藝學和作物學學科群、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還有7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

此外,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統計,我校9個學科領域已進入ESI前1%,2個學科進入前1‰,分布於農學、生命科學、理學、工學、醫學等5個門類。其中,進入前1%的學科實現了農學、生命科學2個門類全覆蓋;進入前1‰的學科實現了農學門類的全覆蓋,這些學科優勢正是我們未來建設好新農科的底氣。

《瞭望》:在你看來,建設新農科要對傳統農林學科做怎樣的升級迭代?

李召虎:我認為要做三方面升級迭代。一是要以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和一輩子幸福為中心,以培養社會責任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創新力、全球勝任力為重點,重構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個性化培養,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培養知農愛農的一流創新創業人才。

二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推動科研組織模式創新,加強新興交叉研究機構建設,推動產學研用融通發展,通過組建大團隊、建設大設施、培育大項目,爭取產出大成果、解決深層次系統性問題。

三是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構建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的新農科集群,為促進天藍山青水淨、食品安全、生活恬靜的美麗幸福中國作出歷史性新貢獻。

實現這些升級,需要學校在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和組織機構三個方面重新布局,激活育人動力,貫通育人環節,進一步深化本研貫通、產學研協同、國際合作培養。

《瞭望》:在培養適應和引領未來農林發展需要的人才上,華中農大有哪些進一步的動作和計劃?

李召虎:今後幾年,學校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加快「雙一流」建設,學校將實施一流人才培養行動計劃,進行課程體系再優化。具體而言,就是要強化多元化課程體系,補齊美育、勞育教育短板,同時對專業結構再做調整,布局更多的新農科專業、交叉學科專業。此外還打算再次深化「三全育人」,實現從教到育,從管到育,從服到育的轉變,構建師生「教·學·育」共同體。

華中農大將繼續行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華中農大獅子山廣場 謝焱攝  

貢獻脫貧攻堅「華農方案」

《瞭望》: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任務,全國各行各業都投身到脫貧攻堅主戰場,在高校領域農林類高校與「三農」聯繫最為密切,發揮的作用也更突出,你怎麼評價華中農大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作用?

李召虎:應該說,從上世紀學校服務《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參與實施「大別山道路」,組建宣恩扶貧開發團、紅安扶貧開發團,持續服務「三農」,再到2000年以來學校全面實施「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幾輩學人在三峽庫區、贛南老區等地開展產業扶貧。

近年,學校於2017年在全國率先成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2018年成立「綠色水稻、綠色水產品」研究院(雙水雙綠研究院),更是加大助力扶貧力度。

特別是學校2012年啟動定點對建始縣的精準扶貧以來,我們探索出「六個一」模式,即圍繞一個特色產業,組建一個教授團隊,設立一個攻關項目,支持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批專業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有效破解了山區貧困縣農業產業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諸多限制因素,形成了科技助力產業精準扶貧的華中農大「建始經驗」。

《瞭望》:新冠肺炎疫情給打贏脫貧攻堅戰帶來新挑戰,華中農大在助力湖北脫貧攻堅上有哪些行動?

李召虎:今年疫情期間,學校就已倡議全校師生就地幫扶春耕生產,萬名師生採用指導生產、技術幫扶、諮詢報告等方式支農助農,相關視頻網絡總點擊量達1.3億人次。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不到一周,學校就和建始縣召開一場雙會場的線上脫貧攻堅年度工作會議,5月就有一批校領導和專家隊伍到建始,到產業、企業、老百姓當中。

今年7月,學校還正式啟動鄉村振興荊楚行,聚焦疫後重振、災後重建,主動對接湖北省17市州,實施楚才服務農業產業行動、疫後重振調研宣講湖北行動等五大行動。幾個月以來,300餘位教授學者參與活動,走訪調研地方企業、專業合作社310餘家,舉辦各類培訓講座50餘場,在線培訓各類人員4000餘人次。4600餘名大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荊楚行,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

《瞭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後,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起點上,還有更艱巨的鄉村振興任務,華中農大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上有哪些計劃?

李召虎:我們將加快積累一批農業生產的技術成果轉化,以鄉村人才培養作為總抓手,針對基層一線的幹部、新型主體,發揮專家隊伍作用,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我們將繼續寫好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建好鄉村振興示範點。強力推進黨建扶貧,開展黨建1+1共建行動,繼續實施「六個一」產業精準扶貧、「三個一批」教育扶貧行動。

下一步,我們還將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機制、群眾穩定脫貧和防範返貧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和人才優勢,全方位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貢獻「華農方案」。□

相關焦點

  • 瞭望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李召虎:強農興農培養新農科人才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偉    「宏農學,揚國光」,華中農業大學(下稱「華中農大」)因農而生,視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研發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初心和本分,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
  •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加入「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並成為...
    【消息來源:植物科學學院】11月29日,由多家國內綜合性大學涉農學院聯合發起成立的全國性高校合作組織「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在浙江成立,34所綜合性大學的涉農學院加入聯盟。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加入「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並成為副理事長單位,植物科學學院院長都興林教授當選為聯盟副理事長。
  • 李召虎談高校發展:致力於基礎研究 打造一流學科
    圖為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肖攝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13日訊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第十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於今日在武漢開幕。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出席活動並在致辭中指出,中國農業發展以強農興農為使命,致力於打造健康、綠色食品,農業科學類院校為國家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了一批科技支撐,形成了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特色和優勢,綜合性辦學格局。
  • 新華社專訪華中農大校長李召虎:推動荊楚大地鄉村振興
    華中農業大學聚焦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近日,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農業大學因農而生、強農而榮,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是農業大學的「初心」和「本分」。華中農業大學必須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答卷」。
  •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在2020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學習是硬道理!
    校長李召虎以《學習是硬道理》為題發表了講話,南湖新聞網現予以全文發布,以饗讀者。校長李召虎講話(侯國濤 攝)親愛的同學們、家長朋友們、老師們:上午好!今天,獅子山喜迎八方俊秀,4700餘名本科新同學的到來,為華中農業大學這所有122年辦學歷史的大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首先,我代表學校、代表校黨委書記高翅老師,向各位新同學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參加典禮的新生家長、親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同學們,今天是大家人生的新起點。
  • 凝心聚力 共謀發展 我校召開「新農科」建設和學校發展願景戰略...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農科」的專業體系、學科建設、發展理念、人才培養、人才隊伍、未來規劃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討,為學校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當前,世界在變,社會在變,農業在變,高等農業教育也要因時而變、應勢而謀,在這一背景下學校未來發展如何推進「新農科」建設,如何滿足社會產業需求,引領與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高中學生和家長必須知道!
    不同院校的培養方向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集清潔與可再生能源科學及工程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為一體的,跨學科複合型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 新農科 教育部從八個方面推出新農科建設舉措支持新農科建設,包括專業優化攻堅行動外、新型人才培養行動、課程改革創新行動、實踐基地建設行動、優質師資培育行動、協同育人強化行動、質量標準提升行動、開放合作深化行動。很多涉農高校已經邁上了探索的步伐。
  • 校長李召虎:戰「疫」!華中農業大學在行動
    校長李召虎:戰「疫」! 日前,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接受了中國教育電視臺「長安街」《戰「疫」!
  • 湖南農業大學:「懂農愛職、五維一體」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而目前「下得去農村,留得住農村,服務得了農村」的人才匱乏。作為新時代鄉村各類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其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從1986年開始面向農村中職學校對口招收師範生,先後開辦農學教育、農業機械化教育等二十餘個師範本科專業。
  • 河南省出臺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 提升涉農高校大學生專業技能
    為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推進河南省新農科建設,近日,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聯合印發《河南省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紮根中原沃土,弘揚大別山精神,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和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
  • 赤壁神山興農:技術保證品質,品質成就品牌
    赤壁神山興農科技有限公司的果園基地和現代化包裝工廠就座落在這裡。幾年內,神山興農在赤壁流轉土地超過一萬畝,九個果園基地陸續建設中。堅持自有果園,統一種植、包裝和品質標準,是神山興農進軍獼猴桃行業時就定下的基本原則。
  • 校長李召虎教授在2019年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非常高興在華中農業大學121歲的時候,迎來了4716名本科新同學,為校園注入了新的生機,增添了新的活力。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代表學校黨委書記高翅教授、全體校領導,再次歡迎新同學的到來,也衷心感謝全體家長對學校的信任,請大家相信我們會盡全力培養您的孩子成長成才。李大釗先生說過,「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在時時創造新生活。」
  • ——記三瑞農科向日葵品種研發創新人才團隊
    秋收之後,一個接一個好消息讓農民的臉上寫滿了笑意,讓生產企業收穫滿滿,也讓三瑞農科向日葵品種研發團隊的成員倍感欣慰。  李子元種植的葵花品種是三瑞農科公司自主研發的三瑞SH363,這也是三胖蛋公司生產高端瓜子所用的優質原料。
  •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寄語2020屆畢業生:不盲從,自信向未來!
    不盲從,自信向未來——在2020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校長 李召虎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家長朋友們: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2020年畢業典禮,所以,我們要堅信「宏農學揚國光」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作為新時代華農的畢業生,大家要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貢獻的價值情懷和擔當作為。校長李召虎為留學生撥穗 (劉濤 攝)做到不盲從,要保持探尋真理的科學精神。
  • 上海科技興農成果助力脫貧攻堅
    在上海「科技興農」的成果中,許多項目都實現了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服務全國。它們既豐富了市民的餐桌,又幫助了農民增收,還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彩色花菜種植技術正是其一。深綠色、淺綠色、翠綠色、紫色、橙色等一系列彩色花菜很受消費者關注,它們是上海市農科院功能花菜創新團隊的研究成果。
  • 坐擁10068株生防菌株庫,金禾佳農如何成為農業微生物領域領頭羊
    11日下午,在高交會現場,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舉辦了首場以「智慧農業與綠色生產資料」為主題的專場推介活動,涵蓋了新型種衣劑及生物製劑、無人機智能監測技術、綠肥加工、現代農機等新技術產品。這場行業盛會聚集了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代表,可謂群英薈萃。而在生物農業領域,金禾佳農(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金禾佳農)是突出代表,其圍繞微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做了精妙絕倫的專題報導。
  • 【農科智庫編譯】植物科學研究網絡十年展望:2020-2030年
    目標3、開發21世紀植物科學的相關應用,以改善人類的營養、健康和福祉;目標4、推出「透明植物」(transparent plant)這一互動工具,可以辨識植物多樣化、與環境相互作用等機制,具有建模、模擬和預測等能力;植物科學人才培養和發展的兩個目標
  • 《農村電商人才報告》:2025年人才缺口將達350萬 拼多多正在成為...
    「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在推動農產品上行,孕育興農電商人才方面激發出一場真正的變革,拼多多正在成為中國最大的人才興農平臺和農產品電商的黃埔軍校」,2020年6月10日,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發布《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下稱「《報告》」),詳細分析政府、企業在推動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對未來農產品上行電商人才需求作出預估
  • 中國農業大學舉行教師節表彰大會暨立德樹人論壇!
    他高度讚揚了廣大教師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把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的囑託時刻記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中,取得的各項成果。一年來,我校教師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瞄準重點領域科研攻關,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多項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積極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不斷取得新成果;在完成好教書育人任務的基礎上,服務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大考,展現出了新時代農大教師應有的品質與擔當。
  • 【農科智庫編譯】禽流感病毒的進化對家禽構成威脅
    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由德國弗裡德裡希·勒弗勒研究所、荷蘭伊拉斯謨大學醫學中心、愛丁堡大學亞瑟研究所和羅斯林研究所合作進行。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如何從野生候鳥種群傳播到家禽群,然後再傳播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