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5月25日至26日,學校召開「新農科」建設和學校發展願景戰略研討會,共謀學校未來發展事宜。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黨委書記姜沛民,校長孫其信,校領導張東軍、秦世成、王濤、龔元石、錢學軍、寧秋婭、辛賢,黨委常委李培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沈建忠、張福鎖等出席會議。
研討會上,國務院參事、圖書館館長何秀榮以「全球化、發展階段與我們的學科發展」 為題,發展規劃處處長曲瑛德以「新時代農科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究項目進展匯報及思考」為題,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林萬龍以「新農科專業體系建設思考」 為題,科研院常務副院長田見暉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我校科技發展思考」 為題,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胡小松以「營養與人類健康」 為題,動物醫學院院長沈建忠以「動物疫病、公共衛生與人類健康」 為題,生物學院教授鞏志忠以「生物種業與智能育種」 為題,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道亮以「智慧農業與智能裝備」 為題,工學院教授李洪文以「保護性耕作與環境保護」 為題,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以「農業綠色發展」為題,一帶一路/南南農業合作學院院長李小雲以「鄉村變遷與農科發展」 為題,先後作了專題報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農科」的專業體系、學科建設、發展理念、人才培養、人才隊伍、未來規劃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討,為學校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孫其信指出,這是一次將會記入學校發展史冊的重要會議,各位專家學者對學校未來發展的研判、思考具有全球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視野,密切聯繫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充分體現了中國農大的責任與擔當。當前,世界在變,社會在變,農業在變,高等農業教育也要因時而變、應勢而謀,在這一背景下學校未來發展如何推進「新農科」建設,如何滿足社會產業需求,引領與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他強調,「新農科」建設涉及到學校的人才培養、學科布局、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科技創新等各方面的事業發展,要有緊迫感、危機感和使命感,要有「變」的準備、方案、行動和保障,要圍繞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把握當前重要戰略機遇,謀劃長遠,整體布局。他要求,各單位要積極解決研討會提出的問題,列出清單,分解任務,層層落實;要進一步加強綜合建設,轉變工作作風,建立問責機制,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要肩負起時代賦予學校創新發展的歷史使命,加快建設發展「新農科」,共同譜寫學校未來發展的新篇章。
姜沛民指出,本次研討會是一次極其重要、非常必要、迫切需要的會議。學校積極推進「新農科」建設:一是要發聲、要引領,中國農大作為農業院校的排頭兵,在國家重大部署當中理應走在前列,要集智聚力,提出農大方案;二是要回應社會關切、回答師生願望,學校已進入發展關鍵期,在做大做強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要順應新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推進學科布局、人才培養模式等的改革、優化、更新;三是要造勢、要宣傳,要以「新農科」建設為抓手,加強頂層設計、政策設計和項目設計,講好農大故事;四是要鼓勁、要振奮,要以「新農科」建設為契機,齊心協力,凝聚共識,爭取各方資源和政策支持,鼓舞廣大師生接續奮鬥的精神鬥志。他強調,「新農科」對應著新時代、新科技、新業態和新專業,要舉全校之力認真謀劃研究,拿出農大方案;要優化和更新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具有「新農科」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推進各學科間的交叉研究,深化改革,推進學校各項事業取得新發展。
武維華在總結研討會時指出,各位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學校未來發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強調要以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觀念,進一步凝聚共識,強抓機遇,凝練問題,推進落實,真正推動、落實「新農科」建設。
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各學院行政主要負責人、部分職能部處主要負責人等參加會議。(馬文哲 學生記者羅慧敏 何宇璐 龍源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