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院陳文新院士課題組根瘤菌研究新成果在ISMEJ發表

2020-12-06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生物學院 供圖

本網訊 811日,微生物學頂級刊物之一The ISME Journal (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5年影響因子 11.630) 在線發表了生物學院陳文新院士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daptive evolution of rhizobial symbiotic compatibility mediated by co-evolved insertion sequences」

根瘤菌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可以誘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在侵染根瘤細胞後,分化為類菌體並固定空氣中的氮氣。這些被固定的氮素能夠替代化學氮肥促進豆科植物生長。這一共生固氮體系在減施化學氮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降低面源汙染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種質資源都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在農業生產中,根瘤菌菌株和豆科作物品種的匹配性高低是影響共生固氮效率的決定性因素。科研人員推測這種共生匹配性的提高需要經歷長期且複雜的進化過程,但是關於匹配性的進化機制還知之甚少。

在該項研究中: 部分快生型大豆根瘤菌 (Sinorhizobium) 雖然能夠和野生大豆有效共生固氮,但在一些商業大豆品種上只形成瘤狀突起,這些假根瘤並不能被根瘤菌所侵染; 將這些不匹配菌株的Tn5隨機插入突變體庫接種到商業大豆品種可以獲得能夠有效共生的突變株;反向遺傳學和基因組重測序證明T3SS (三型分泌系統) 的突變是該表型變化的遺傳基礎;但是這些突變主要是由基因組中ISs (插入序列) 的轉座插入而不是外源的Tn5所引起的;這種遺傳和表型上的變化也可以在實驗進化學研究中實現——利用商業大豆品種對匹配菌株的選擇壓力,從野生型不匹配菌株的自發突變體中也獲得了匹配克隆;這些起作用的ISs偏好低GC%的側翼序列並且在T3SS所在的共生質粒 (含有結瘤和固氮基因的複製子) 上富集。進一步結合比較基因組和轉錄組學證據,該項研究提出了「共進化的ISs」所介導的大豆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適應性進化規律。這一成果不僅對根瘤菌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具有指導意義,也是新興的基因組生態學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

論文通訊作者為生物學院田長富副教授,博士研究生趙然和劉立雪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本科生陳意和熊竹清參與了部分實驗和數據分析。該研究得到青年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年人才課題的資助。 

責任編輯:馬文哲

相關焦點

  • 陳文新:踏遍青山為中華
    原標題:陳文新:踏遍青山為中華   作為我國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及細菌分類學家,陳文新院士在根瘤菌這條「既艱辛耗時又偏僻生冷」的研究道路上,數十年踏遍青山,採集、研究根瘤菌,讓這種看不見的微生物為人類做出大貢獻。
  • 瀏陽第一位女院士陳文新與父親陳章甫烈士及其家族瀏陽澗口陳氏
    院士。在陳子江院士之前,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的瀏陽籍教授陳文新(鎮頭鎮土橋村人)在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是瀏陽第一位女院士。瀏陽籍中科院院士陳文新、陳子江陳文新院士的父親陳章甫烈士是毛主席的同窗摯友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中科院植生所王二濤團隊揭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關鍵模塊!劍橋大學Giles Oldroyd課題組闡述植物通過共生微生物促進養分吸收!PNAS |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揭示根瘤菌共生所需的最小基因集
  • 陳學思院士課題組2019年研究成果集錦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學思研究員課題組。以下對陳學思院士課題組2019年部分研究工作進行介紹,供大家學習交流。內容按照以下四個部分進行介紹:(以通訊作者和0nline時間為主,如有疏漏,歡迎指正)1.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基於代謝組學預測了雜交稻的產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 朱健康院士miRNA研究成果刊登國際期刊
    朱健康院士miRNA研究成果刊登國際期刊 來源:生物通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08   今日/總瀏覽:1/2620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李隆教授課題組關於間套作種間促進作用機制的研究結果在PNAS上...
    當豆科/禾本科作物間作,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能夠固定空氣中的氮素;而合理的作物搭配將強化這種生物固氮作用。人們一般認為,間套作增加生物固氮的機制是由於禾本科作物競爭土壤中的氮素,從而降低土壤中氮濃度,對豆科作物的結瘤固氮作用產生刺激作用所致。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1992年1月,黃維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留校任教;1993年12月,赴新加坡做博士後研究;2006年6月,擔任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2012年7月,擔任南京工業大學校長;2017年6月,擔任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黃維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納米材料與技術和有機電子與器件等,為了大家了解他和研究團隊近年的科研成果,材料人做了一個匯總,方便大家閱讀。
  • 浙江大學李曉明課題組近兩年成果盤點
    近兩年,李曉明教授課題組成果頗豐,連續發表了2篇Neuron,1篇Nature Medicine,1篇 Nature Neuroscience 和1篇 elife等高水平的論文,在嗎啡成癮、抑鬱症、恐懼記憶和疼痛治療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黃維院士課題組 亞單元互鎖實現聚合物中長壽命的有機室溫磷光的研究 長壽命的室溫磷光(LRTP)是一種在有機電子和光子學中引人注目的光學現象。
  • Advanced Materials報導王琳教授課題組二維材料能帶工程新成果
    西工大新聞網3月25日電(王琳教授課題組)近年來,探索二維材料的新類型及將它們自由組合成二維範德華爾斯異質結,極大地促進了新奇基礎物理現象的湧現和超薄型微納器件的優化。然而,有限種類的二維半導體(如過渡金屬硫化物和黑磷大多是窄帶隙半導體)嚴重限制了不同類型異質結的靈活設計及其光電特性研究。
  • 2020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
    2020江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已公布,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2020江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   一、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長期以來圍繞飛機
  •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05-11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