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李曉明課題組近兩年成果盤點

2021-01-13 腦科學君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2008年回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一直專注於GABA能神經環路在情感和情感障礙類精神疾病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在2012年以來,他們主要研究PV陽性的GABA能抑制性神經環路在神經精神疾病中的作用(Li et al. Nature Neuroscience,2012;Yang et 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3; Ni, et al. eLife,2015; Zhang, et al. Cell Research,2016; Geng, et 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7)。

近兩年,李曉明教授課題組成果頗豐,連續發表了2篇Neuron,1篇Nature Medicine,1篇 Nature Neuroscience 和1篇 elife等高水平的論文,在嗎啡成癮、抑鬱症、恐懼記憶和疼痛治療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一)

2019年1月10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中心李曉明課題組在《神經元》上在線發表了題為《Rostral and caudal ventral tegmental area GABAergic inputs to different dorsal raphe neurons participate in opioid dependen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存在兩條平行的抑制性通路,並發現了嗎啡成癮治療的新靶點。

研究發現,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到中縫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存在兩條平行的抑制性神經通路。一條是頭端腹側被蓋區(rostral VTA, rVTA)到中縫背核的抑制性GABA能神經元,另一條是尾端腹側被蓋區(caudal VTA, cVTA)到中縫背核的五羥色胺能神經元。前一條通路特異地參與嗎啡成癮,激活它可以顯著降低對嗎啡的耐受和成癮,但不影響嗎啡的鎮痛效果。這些研究不僅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大腦中這兩個腦區的解剖結構和功能,而且為阿片類物質成癮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進一步為臨床上嗎啡鎮痛的長期應用提供了可能。

這項研究於2019年1月10日,被國際著名期刊《神經元》報導。浙江大學醫學院2018屆博士生李玥、2016級碩士生李春悅為共同第一作者,李曉明教授為通訊作者。並得到了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周煜東教授和武漢中科院物理數學所徐富強研究員的大力幫助。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重大計劃集成項目等的資助。

(二)

「2019年1月14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五年平均影響因子 33.409)刊發了李曉明教授團隊題為 「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 in the amygdalar cholecystokinin glutamatergic afferents to nucleus accumbens modulate depressive-like behavior」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參與抑鬱症發病的新神經環路並揭示了大麻治療抑鬱症的新機制。本課題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沈晨傑,鄭迪,李可心等在李曉明教授的指導下完成。2014級博士研究生沈晨傑是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曉明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段樹民院士等的大力幫助。」

據悉,《Nature Medicine》雜誌評審專家對這一研究給了很高的評價,「這項工作非常新穎,具有高度的原創性,實驗設計嚴謹,利用多種技術從分子、細胞、環路和行為等不同層面,在概念上更新了我們對重度抑鬱症發病機理,應激神經生物學和杏仁核環路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並必將對這些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實驗設計巧妙,結果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實用價值,具有廣泛的意義。」;「這項工作提供了讓人信服的數據,證明了杏仁核膽囊收縮素陽性神經元到伏隔核環路中的大麻素受體在調節抑鬱樣症狀中的重要性。」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重大計劃集成項目等的資助。

(三)

2019年4月29日23時,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課題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一條新的介導恐懼逃跑行為的皮層丘腦神經環路》(「A novel cortico-intrathalamic circuit for flight behavio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新發現了一條由丘腦網狀核介導的從皮層至丘腦的神經環路,參與調控動物恐懼性逃避行為。該研究在恐懼性逃避行為和相關的精神疾病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發病的環路機制方面有著概念性的突破,為這一領域的研究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浙江大學醫學院博士生董平、王浩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曉明教授為通訊作者。

《自然-神經科學》的評審專家對這一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一項非常好的研究,具有高度原創性和不被期望的發現(unexpected findings),該研究中利用光遺傳技術雙向證明了皮層-丘腦網狀核-丘腦這樣一條三級環路在調控動物的防禦性逃跑行為中的關鍵作用,該環路是杏仁核介導的恐懼行為的重要上遊」;「這項研究不僅具有原創性,而且具有概念性的突破,為理解防禦性逃跑行為作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開闢了恐懼研究的新領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動物面臨恐懼性環境時是如何做決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該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陳家東研究員、汪浩教授和武漢中科院物理數學所徐富強研究員的大力幫助,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重大計劃集成項目等的資助。

(四)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課題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eCP2 in cholinergic interneurons of nucleus accumbens regulates fear learn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伏隔核內膽鹼能神經元上瑞特症候群基因MECP2調節恐懼學習的分子機制。該研究在瑞特症候群的發病機制方面有著新的突破,並且揭示了伏隔核在恐懼情緒中的重要功能。

浙江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張穎、朱毅和曹淑霞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實驗室學習的醫學院本科生潘浩奇,夏豔芳等參與了本項目的研究,李曉明教授為通訊作者。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Mary Kay Lobo教授認為,「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精妙的實驗操縱了敲除鼠和野生鼠伏隔核內膽鹼能神經元的活動與alpha2-GABAA受體功能,闡明了在膽鹼能神經元中敲除瑞特症候群MeCP2引起恐懼記憶損傷的機制。」「此研究揭示了伏隔核膽鹼能中間神經元上Mecp2在恐懼學習與記憶過程中新的作用。」

(五)

2020年6月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實驗室在Neuron雜誌上發表了題為Incerta-thalamic Circuit Controls Nocifensive Behavior via Cannabinoid Type 1 Receptor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從未定帶(ZI, Zone Incerta)投射到丘腦後核群(Po, posterior complex of the thalamus)這條參與疼痛反應的GABA能神經環路,並揭示了大麻緩解疼痛的新機制。該研究不僅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疼痛的神經環路機制,而且為臨床治療病理性疼痛提供了新的靶點。

課題組通過Single-cell PCR實驗和RNA scope原位雜交實驗發現,大麻素CB1受體與ZIv核團內的PV陽性神經元大量共表達。通過腦片全細胞記錄技術,CB1受體激動劑和抑制劑進一步證實,CB1受體可以調控ZIv-Po神經環路的突觸傳遞過程。接下來,課題組研究證實了激活該環路的CB1受體可以顯著提高小鼠的疼痛閾值;相反的,抑制或敲減CB1受體將會降低小鼠對疼痛的耐受度,且激活CB1受體敲減小鼠內的殘餘CB1受體可以逆轉這一過程,充分說明ZIv-Po神經環路上的CB1受體可以特異性的調控疼痛反應。

綜上,這項研究揭示了CB1受體對未定帶-丘腦神經環路的調控及其在疼痛反應的作用,這不僅加深了疼痛中樞機制的理解,揭示了大麻類物質發揮鎮痛作用的腦內機制,也為臨床治療疼痛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指導。

李曉明,醫學博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國家「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曉明博士分別於1996年和2003年從原第一軍醫大學獲醫學學士和醫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浙江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神經生物學系主任。李曉明教授實驗室長期研究情感和情感障礙的神經環路機制,在突觸和神經環路的結構和功能調控領域,尤其在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神經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代表性論文以通訊作者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如《Nature Medicin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上,並被國際同行發表專文正面評述。

參考材料:

浙江大學醫學院 官網BioArt 報導:專家解讀Neuron | 李曉明團隊揭示大麻鎮痛新機制

相關焦點

  • 信息學院李曉明-楊仝課題組發表北京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的首篇...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李曉明教授、楊仝助理研究員課題組在計算機協會數據通信專業組年會(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Data Communication, SIGCOMM2018)上發表論文《彈性sketch:一種自適應快速網絡測量方案》(Elastic sketch: adaptive and fast
  •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在《自然醫學》發文揭示大麻治療抑鬱症新...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團隊在抑鬱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當地時間1月14日,國際醫學頂級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五年平均影響因子33.409)刊發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本課題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沈晨傑、鄭迪、李可心等在李曉明教授的指導下完成。2014級博士研究生沈晨傑是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曉明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段樹民院士等的大力幫助。抑鬱症是一種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我們對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邱爽教授是本文的通訊作者。邱爽課題組吳俁博士後,陳長萬,陳銘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本課題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及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等資助。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課題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研究員課題組長期從事核糖體翻譯過程中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以及抗生素作用機制的研究。現因科研工作需要,公開招聘博士後1-2名,技術員1-2名。
  • 2019浙江大學醫學院胡海嵐教授課題組招聘1人公告
    因工作需要,招聘實驗室管家1名,派遣至浙江大學醫學院胡海嵐教授實驗室工作。凡符合招聘崗位要求且有意向者,請將個人簡歷(包括學習、工作和研究經歷)以及其它證明本人能力的相關資料發至 huhailan@zju.edu.cn 和yihuicui@zju.edu.cn,主題註明「實驗室管家申請」,諮詢電話:0571-88208920。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北京大學李曉明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浙江大學醫學院/求高院雙聘教授胡海嵐主持的「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項目入選。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崔一卉代表團隊接受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張旭院士對這一項目進行解讀。
  •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05-11  瀏覽:
  • 2019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梁新強教授課題組博士後招聘公告
    一、研究方向面源汙染發生機制與阻控/氮磷遷移轉化過程與模擬/面源汙染養分形態與檢測二、應聘要求1.已獲得或即將獲得國內外知名高校環境、化學、生物、土壤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年齡在35周歲以下);2.具備課題組研究方向較好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中英文寫作能力,在國際刊物上至少發表SCI論文1篇及以上;3.熱衷科學研究
  • 浙江大學阮智超課題組:空間微分器——亞波長厚度全光模擬運算
    浙江大學阮智超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亞波長全光模擬運算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華中科大李浩洪教授團隊近兩年成果匯總
    近2年科研成果頗豐,在Nature Neurosci,Neuron, Cell Reports,Current Biology等知名期刊發表了研究論文,brainnews編輯部對其進行了簡單的整理。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
  • 2019頂級學術期刊CNS發文盤點!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盤點今年浙大在頂級學術期刊Cell、Nature、Science(合稱CNS)上的發文情況吧~2019浙大CNS發文一覽截至目前,2019年浙江大學在CNS三大刊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文章9篇,比2018年多5篇,約為近五年年均發文數的3倍;非第一單位但有共同通訊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發文5篇;此外
  • 剛剛,《自然》發表浙江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課題組在國際上研製成功了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
  • 浙江大學設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在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之前,段樹民擔任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一直在給本科生上課。他說,等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本科生入學後,「我肯定會上很多課,學院的優秀教師都會全力以赴上好課,而且我們會邀請國內最優秀的神經科學家及國際專家來學院授課。」
  • 今天,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籌)在義烏揭牌並開建了!
    中國義烏網12月28日訊(記者 龔書弘 蔣守洋 編輯 童薈穎)今天(12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籌)(以下簡稱國際醫學院)揭牌儀式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報告廳舉行,浙大四院、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浙江大學國際健康醫學研究院「三院一體」開啟新的篇章。
  • 最年輕的院士加盟浙江大學
    據悉,浙江大學近兩年共引入45名高層次人才,包含勵建書、吳漢明、周如鴻、吳息鳳、呂志民、阮勇斌、章京等一批頂尖科學家和倪梁康、李實、劉海峰、黃旦、劉東、張應強、David Machin等一批人文大師。其中有一位剛剛入職,他是目前中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即孫斌勇院士,入職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由此可見,浙江大學的引才工程很成功。
  • Neuron之後又出新成果,浙大徐晗組揭示社交行為調控的新機制
    來源: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附屬二院徐晗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ell type-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prefrontal cortical GABAergic interneurons on low gamma
  • Neuron之後又出新成果,浙大徐晗組揭示社交行為調控的新機制
    來源: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附屬二院徐晗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ell type-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prefrontal cortical GABAergic
  • Chevidence課題組赴浙江中醫藥大學進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交流
    2020年11月12日,蘭州大學健康數據科學研究院Chevidence課題組馬豔芳、荀楊芹赴浙江中醫藥大學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類風溼性關節炎中醫分期防治方案的優化及循證評價研究》子課題三《RA中醫分期臨床治療方案的優化與診療指南制訂》進行討論交流,參與此次會議的還有總項目負責人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溫成平教授、謝志軍副教授、黃琳研究員等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