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自然》發表浙江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2020-12-05 浙江大學

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課題組在國際上研製成功了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

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

這項研究由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課題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Baile Zhang教授、Yidong Chong教授課題組合作共同完成,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楊怡豪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陳紅勝教授和Baile Zhang教授、Zhen Gao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共同追求,

讓電磁波傳播受到的幹擾降到最低

光是生活中常見的電磁波,不僅能夠在空中傳播,也可以在引導電磁波的波導器件中傳播,或者在兩層介質交界面處沿著界面傳播,即表面波。電磁波在這些波導或者介質交界面傳播時,如遇到缺陷、雜質、波導拐彎等,會產生不可避免的散射,從而造成能量損耗,這將極大地降低波導的傳輸效率。

表面波遇到缺陷、雜質或者波導拐彎等,會產生不可避免的散射

然而,表面波傳播是光學導波器件中非常重要的導波基礎,實現對這些雜質、缺陷、或者拐角「隱身」,能夠對缺陷和拐角等「免疫」,從而使電磁波傳播不受其影響的新穎波導在未來具有重大的應用前景。

2016年底,還是博士研究生的楊怡豪就為解決這一難題開始研究,前瞻的研究領域+「零的突破」的挑戰+新型人工電磁材料結構設計的豐富經驗,讓楊怡豪以及課題組一開始就為研製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卯足了力量。

眾所周知,在傳統電路(比如電子晶片)中也經常碰到,電子遇到雜質、缺陷或者拐角時,會產生散射,造成發熱、損耗等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材料——拓撲絕緣體。這種材料特性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其內部表現為絕緣體,而材料表面表現為導體。有趣的是,其表面電流源於材料內部電子能帶的拓撲特性,能夠對缺陷、拐角、無序等「免疫」,故而實現電子的高效運輸。拓撲絕緣體自提出以來一直是凝聚態領域的一大研究熱點,關於拓撲物質的研究工作榮獲了201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受拓撲絕緣體的啟發,科學家提出了光學拓撲絕緣體,成功將拓撲絕緣體的神奇特性拓展到了光學系統。科學家們已經從理論上證明,表面波在光學拓撲絕緣體傳播時,能夠繞過缺陷、拐角,實現高效地傳播。

然而,在浙大陳紅勝課題組的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前,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仍然是空白,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還局限於二維空間

這部分原因在於,光子與電子有著本質的不同:光子為整數自旋的玻色子,電子為半整數自旋的費米子,因此不能簡單地把電子三維拓撲絕緣體的設計拓展到光學體系。

那麼為什麼科學家依然要鍥而不捨地研究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呢?這是因為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局限於二維空間,在二維光學拓撲絕緣體中,表面波傳播時只有一維單向的拓撲邊界態,而表面波在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中傳播時,其拓撲表面態表現為二維無質量狄拉克費米子。

因此,《自然》雜誌的匿名評審專家,評價這項研究工作時指出,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十分重要,將推動該新興領域的發展

特殊結構,讓缺陷「隱身」

針對現有的重重難題,陳紅勝課題組和BaileZhang、Yidong Chong研究組等構成的國際聯合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首次實驗實現了具有寬頻帶拓撲能隙的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楊怡豪博士巧妙地設計提出了一種由多個開口諧振器構成的電磁單元結構,該電磁單元結構具有很強的電磁雙各向異性特性,這是實現寬頻帶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並使實驗最終得以成功驗證的關鍵

電磁雙各向異性介質單元

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的設計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也有過多次失敗。但是楊怡豪憑藉團隊在新型人工異向介質材料上雄厚的研究基礎,經過十幾個版本迭代,歷時幾個月設計出了電磁雙各向異性介質單元。

楊怡豪在做微波實驗

那麼,浙大陳紅勝課題組提出的三維結構,是不是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得到實驗驗證。

三維拓撲絕緣體的本質特徵在於材料體內具有三維能隙,而材料表面具有二維狄拉克錐形式的能帶。過去科學家們驗證電子拓撲絕緣體需要購買高昂的檢測設備。這一次,這一國際聯合團隊根據光子或者說電磁波的特性搭建電磁波三維掃場平臺,進行了實驗測試。們通過對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內部及表面電磁場分布成像,提取電磁波模式的色散特徵,該研究團隊在實驗中成功地觀測到了該材料的三維能隙,以及具有二維狄拉克錐形式的表面態——這些正是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的關鍵特徵。

表面波無障礙的繞過Z型拐角

由於表面光子受到拓撲保護,該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可以用來構建光子「高速公路」,讓光子在傳輸過程中,不被雜質、缺陷或者拐角影響,或者說,各類缺陷「隱身」了。為了對上述理論進行驗證,該研究團隊通過對三維曲面上表面態的成像,實驗驗證了表面波在界面傳播時能夠無障礙地繞過Z型拐角。這一現象表明,對表面波來說,這些拐角就像被「隱形」不可見一樣,而能夠繞過拐角實現高效地傳播正是受益於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的拓撲保護特性。

這項研究實現的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或可適用於三維拓撲光學集成電路、拓撲波導、光學延遲線、拓撲雷射器以及其他表面波電磁調控器件中。由於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該研究有望啟發其它波色子系統(如聲子及冷原子等)中三維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對拓展三維拓撲態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項工作的共同作者還包括浙江大學博士生張莉、賀夢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Ranjan Singh助理教授以及博士生Haoran Xue、Zhaoju Yang,他們也都在此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等項目資助。

課題組成員合影

文字記者:柯溢能

圖片來源於課題組

今日編輯:芷凌

責任編輯:李靈

相關焦點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Nature
  • 剛剛,上海交大趙一新教授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今天(2019年8月9日),Science(《科學》)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趙一新團隊在CsPbI3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新研究成果:「Thermodynamically stabilized β-CsPbI3–based perovskite solar
  • 大連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
    大連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2020-06-24 0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
    大連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2020-06-24 0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再發《自然》主刊,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5月13日,國際著名頂級刊物《自然》雜誌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文章,本次一共發布了16篇研究文章,從第一通訊單位來看,美國哈佛大學有3篇,普林斯頓大學有2篇。16篇中有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為復旦大學,這也是復旦大學2020年的第3篇Nature.
  • 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
  • 青島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孫竹媛)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李強和李洪森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四氧化三鐵(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在Nature發表快速射電暴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的研究進一步闡明快速射電暴和磁星軟伽馬重複暴的相關性較弱,並指出其可能的原因有:1)快速射電暴輻射的集束效應強;2)快速射電暴的能譜分布較窄,而且大部分暴發輻射在FAST觀測頻段之外;3)與快速射電暴成協的X-軟伽馬射線爆發十分特殊。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學術快遞⑯| 青島大學雲茂金教授指導本科生在Optics Expres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2005年於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博士學位,先後在韓國仁荷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密蘇裡州立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主要從事微納光子學、特殊光場的產生及調控方面的研究,在Nanoscale, Carbon, Optics Express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獲國家專利10餘項。
  • 最新!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又有重大突破,10項成果獲國際關注!
    一、極端條件熱物理與能源系統團隊在太陽能界面蒸發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大連理工大學能動學院極端條件熱物理與能源系統團隊在太陽能界面蒸發領域取得進展,其最新研究成果連續發表於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武漢大學在《自然》發表「人工光合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趕緊和珞珞珈珈一起走近這群科研人。團隊合影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有利用價值的化學產品不僅能夠為能源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而且能夠有效減少生態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兩江新區、南洋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共建中新重慶國際聯合研究院
    華龍網3月2日12時10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記者今(2)日從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獲悉,重慶兩江新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重慶大學三方共同籤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中新重慶國際聯合研究院,拉開了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智力合作的序幕。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 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an RNA Polymerase
  • 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開發出節能「液體窗」
    【solardaily網11月6日報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液體窗,它不僅可以阻擋陽光以調節日光射入量,同時還能捕獲熱能並在晝夜間釋放,以降低建築能耗。
  • 昆明理工大學胡覺教授團隊在材料類頂級期刊AFM上發表研究成果
    (內容來源於:有色金屬結構材料,關注查看更多詳情)12月27日,昆明理工大學理學院胡覺教授團隊在材料類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Kinetic-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MoS2synergistic interface
  • 太原理工大學與浙江大學就材料化工領域深度合作進行座談!
    5月15日下午,浙江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材料化工領域深度合作座談會在迎西校區逸夫樓601會議室舉行。浙江大學校長助理胡煒、太原理工大學副校長梁衛國及雙方有關部門(單位)、相關學科負責人等參加了座談交流。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該成果將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開發提供更精準的靶點。北京時間1月16日凌晨2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醫學研究成果。
  • 短短半年時間,湖南這個教授團隊在4個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 Interfaces)等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該成果通過雜原子改性得到碳納米管非金屬催化劑,因不含金屬組分但卻擁有媲美金屬的加氫催化性能,具有極大的研究意義和環保價值。&34;)在《催化學報》(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為7.723)上發表,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崔海帥,通訊作者是劉平樂教授和熊偉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