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 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an RNA Polymerase
-
登上《自然》主刊!復旦團隊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測量是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追求測量的精密性是經久不衰的研究主題。作為測量的理想系統,原子體系雖已可達較高精密度,但仍受制於原子自旋的量子漲落,測量靈敏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
《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
《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該成果報導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BAF高頻突變致癌機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北京時間1月31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題為《人源BAF複合物結合核小體的結構》(「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的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
-
復旦大學團隊研發出亨廷頓舞蹈症潛在新藥!刊登於《自然》主刊
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Nature)主刊以長文形式,刊登了復旦大學教授魯伯壎、費義豔和丁澦作為論文作者,關於亨廷頓舞蹈症治療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ATTEC(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在《科學》主刊發表成果,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主刊 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於...
本報訊近日,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群遷移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
李昊委員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Cancer Cell》
徐匯區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李昊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開展的室管膜瘤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12日《Cancer Cell》(IF:26.6)!意義重大本研究成果希望儘快投入臨床運用,讓許多仍處在無助中的患兒家庭看到希望。在兒童顱內室管膜瘤的臨床治療中,徐匯區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李昊教授腦腫瘤團隊的這一革命性的研究成果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該成果將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開發提供更精準的靶點。北京時間1月16日凌晨2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醫學研究成果。
-
《科學》主刊!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主刊。一項成果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點滴的突破積累而成的。在推進這項艱苦的研究過程中,聶志鴻團隊在高分子複合材料設計與醫學應用等相關研究領域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通過帶電聚合物配體誘導兩種無機納米粒子重複交替排布,獲得類似尼龍66交替共聚物的線型鏈結構,並闡明其鏈增長過程與對應分子體系的交替共聚有相似的動力學和熱力學機理。
-
青島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孫竹媛)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李強和李洪森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四氧化三鐵(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不到1個月,復旦大學再發《Science》
9月11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5月25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教授和吳雪海教授的意識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員團隊最新合作成果以《意識障礙患者語言加工深度的評估》為題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
-
不到一個月,10月初,復旦大學再發《Science》
9月11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登上《科學》主刊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
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實現標準量子極限突破物理學系科研團隊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成果登《自然》主刊▲實驗裝置簡圖,原子能級以及與原子相互作用的光脈衝序列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這些結構為比較研究不同Cav亞家族之間不同的通道特性提供了框架。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圖源:網絡2014年,顏寧率領的團隊取得重大生物科研突破: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關鍵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項成果,為人類探知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來源——葡萄糖,如何進入細胞掀開了神秘面紗的一角。顏寧被認為是戰勝了過去50年從事其結構研究的所有科學家,2016年被《自然》評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
-
復旦大學-復旦新聞文化網
11月27日,《科學》(Science)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 an RNA Polymerase II phosphatase
-
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團隊在靶向S蛋白的廣譜抗冠狀病毒多肽類融合抑制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團隊在廣譜抗冠狀病毒抑制劑的研究方面取得相關進展。2020年3月30日,研究成果以封面圖片形式發表於國際知名綜合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
-
《科學》主刊!復旦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從室內裝修、布置,再到設備的採購、安裝,張遠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將硬體可能對研究帶來的負面影響「扼殺在搖籃裡」。興趣支撐著挑戰,紮實的研究功底與鍥而不捨的反覆嘗試終於得到了回報——2014年,張遠波團隊成功製備基於黑磷的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