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成果登《科學》主刊

基於年齡的接觸矩陣,A:武漢新冠肺炎暴發前的接觸矩陣;B:疫情暴發期間的接觸矩陣;C:A與B的差值;D-F:上海的接觸矩陣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日前,相關研究成果以《人群接觸模式的變化塑造了中國新冠肺炎暴發的傳播動力學》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主刊。

研究人員對武漢和上海採取的幹預措施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增加社會距離引起了人群行為的改變,可大幅降低人均每日接觸人數,將主要接觸控制在家庭內部,從而有效減少了新冠病毒的傳播。在採取類似幹預措施的其他地區,可採用家庭內部的接觸網絡進行模型研究。目前尤為重要的是提出可行的長期幹預措施,需綜合考慮學校和工作場所關閉,以及大規模檢測、密切接觸者追蹤等。未來還需要更加深入地定量研究幹預措施的有效性、不同年齡人群的易感性、出現顯性和隱性感染的相對風險、傳染性等。

實現標準量子極限突破

物理學系科研團隊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成果登《自然》主刊

實驗裝置簡圖,原子能級以及與原子相互作用的光脈衝序列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團隊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5月13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預測和回溯測量實現千億個原子的自旋壓縮》為題在《自然》(Nature)主刊發表。

「我們所採用的預測和回溯的量子測量技術,今後的應用體系將不局限於原子,還可以是光機械體系、離子體系、固態量子體系等,在量子態參數估計、量子傳感中都有用武之地。」談及研究成果的應用前景,研究人員解釋道。這也是「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精密測量走向實際應用的重要一步。

五月主要科研成果

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發現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

全人源納米抗體由於具有更小的體積,相比單抗CR3022能更好的結合三聚面隱藏表位,因此具有更強的病毒中和能力

新冠病毒已導致全球數百萬人感染,目前尚無針對其的特效藥物。因此,亟需開發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抗體,為抗擊新冠病毒提供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案。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研究團隊近期與合作者基於合成生物學的理念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將全人源的重鏈可變區抗體骨架進行篩選重構,從而首次設計出基於天然胚系基因的全人源納米抗體。利用這項新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篩選到針對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的數十株全人源納米抗體,親和力最低0.6納摩爾,最高89納摩爾。研究表明,這些抗體分別結合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不同位置的五類表位。針對其中兩類表位的全人源納米抗體能夠有效的中和新冠病毒,且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因此,這些全人源納米抗體有望開發成有效的防治藥物,應用於新冠肺炎的臨床救治。

生物醫學研究院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幹預策略

給予一名突變患者的卵子體外注射一定劑量的野生型TRIP13 cRNA,可使卵子成功排出第一極體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王磊和副研究員桑慶團隊聯合國內多家生殖中心,研究發現了導致人類卵子MI期阻滯的第二個突變基因TRIP13(第一個突變基因為團隊於2016年發現的TUBB8),並發現了不同的隱性突變類型導致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純合無義突變引起Wilms tumor,純合/複雜合錯義突變引起女性不孕及卵子MI期阻滯)。同時,針對患者突變卵子進行了非基因編輯的分子幹預,逆轉了疾病表型,為未來患者的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5月29日,相關研究成果以《TRIP13基因錯義突變引起女性不孕及卵子成熟期阻滯》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遺傳學雜誌《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近年來,王磊、桑慶團隊聯合其他研究者已發現了人類早期生殖過程中的4種新孟德爾疾病,9個新致病基因,並明確了部分基因的致病機制。

數學科學學院林偉教授團隊構建辨識因果網絡的新型算法

因果關係是自然界現象之間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聯繫。在物理學、生命科學、地理學等各個自然科學領域乃至哲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發現內蘊的因果關係、因果網絡可以反映系統演化的核心互作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近日,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林偉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蘇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團隊共同合作,提出了數據驅動的因果網絡辨識的新型算法。該方法可以用於大規模複雜動力系統內蘊因果網絡的復現,有助於解析實際系統演化的本質機制和規律。該研究成果於5月26日以《偏交叉映射排除間接因果影響》為題在線發表於綜合類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意識探秘:植物人能理解語言嗎?附屬華山醫院團隊聯合探究基於漢語語義理解的不同意識水平意識障礙患者的診斷與甦醒預測

隨著現代神經外科手術和神經重症技術、理念和診療系統的發展,越來越多嚴重腦損傷患者得以倖存,但因此維持於嚴重意識障礙狀態下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如何準確判斷患者的意識水平和預測患者能否甦醒就愈加重要。

5月25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教授和吳雪海教授的意識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員團隊最新合作成果以《意識障礙患者語言加工深度的評估》為題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基於人類對語言層級結構的理解與意識水平相關,該研究團隊利用256導聯高密度腦電圖,創新性地將一種基於漢語語義理解的聽覺範式應用於意識障礙病人殘存意識檢測和甦醒預測中。

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新方法

腦卒中引起中性粒細胞跨越血管壁,並在腦組織中產生大量的DNA結構NETs(H3Cit),後者是抑制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

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冰樵課題組,在腦卒中後神經功能修復的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5月19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趙冰樵研究團隊發現腦卒中引起腦內和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產生大量的NETs,然而其對腦損傷並無保護作用。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研究,闡述了中性粒細胞NETs是抑制卒中後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採用中性粒細胞選擇性清除、DNA酶、PAD4基因敲除和藥物幹預等多種方法和手段,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證明抑制NETs產生或促進其降解,都可以有效促進腦卒中後的血管新生和功能重塑,並改善受損的神經功能。該研究成果可能為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潛在的藥物靶點。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方志來團隊在p型氧化鎵深紫外日盲探測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不同薄膜材料製備的深紫外光電探測器的響應度和探測率

近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方志來研究團隊在高質量p型β-氧化鎵薄膜與高性能MSM型深紫外日盲光電探測器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5月15日,相關研究結果以在線發表於Materials Today Physics。

實現高質量的p型氧化鎵薄膜材料製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不僅可為寬禁帶氧化物半導體的p型摻雜提供新思路,還將極大地推動氧化鎵基光電器件和電子器件的應用進展。最近,方志來團隊採用固-固相變原位摻雜技術,同時實現了高摻雜濃度、高晶體質量與能帶工程,從而部分解決了氧化鎵的p型摻雜困難問題,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製備了藍寶石襯底上的p型摻雜-氧化鎵薄膜。

生物醫學研究院溫文玉團隊合作研究揭示神經幹細胞不對稱分裂的相分離調控機制

Par複合物相分離調控神經幹細胞極性建立

近期,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溫文玉課題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蔡毓課題組再次合作,研究發現神經幹細胞不對稱分裂過程中,Par蛋白複合物(Par3/Par6/aPKC)也是通過相分離的方式進行組裝,進而調控頂-底細胞極性軸的建立以及神經元的分化。研究者進一步提出,極性蛋白複合物多價相互作用介導的液-液相分離可能是細胞極性建立的普遍機制。5月8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相分離介導的Par複合物聚集體形成》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揭示了極性蛋白複合物Par3/Par6/aPKC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引起的相分離促進了其在局部膜區域的凝聚,而相分離凝聚體對於細胞信號的快速反應也保證了極性建立與解除的高度動態性。由於大多極性複合物都具有類似的多位點結合模式,以及動態分布規律,該研究提出的蛋白質相分離可能是調控細胞極性的普適性規律。

類腦研究院團隊通過青少年腦影像學隨訪隊列分析揭示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關鍵腦區

前額葉和枕葉區的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症狀越嚴重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單位合作,研究青少年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發現左楔葉結構不僅和多動症的認知和動機功能受損相關,還與多動症的遺傳風險相關,並且可以預測2年後的多動症症狀,很可能提供了多動症的一種影像學標記物。5月7日,這一研究成果以《青少年中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該研究表明,多動症的雙通路模型同時存在分離的和共同的腦結構基礎。左側枕葉灰質體積和多動症症狀相關,和認知與動機兩條通路的受損情況相關,和多動症遺傳風險相關,對多動症的症狀具有預測性,並且與多動症藥物治療緊密相關。據馮建峰介紹,該研究的發現或有助於構建多動症的影像學標記,幫助精確診斷和療效評估。

微電子學院盧紅亮團隊在新型氣敏材料及MEMS氣敏器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盧紅亮團隊首次結合硬模板法、原子層沉積技術和水熱工藝,在低功耗MEMS器件上原位合成了單層有序SnO2納米碗支化ZnO納米線的多級異質複合納米材料,並以此作為氣體傳感器,對濃度低至1 ppm的硫化氫實現了超靈敏和高選擇性的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盧紅亮領銜的智能微納傳感晶片及系統課題組正大力開展基於各種納米複合材料的微納智能傳感器及集成系統的研究,包括氣體傳感器、光電傳感器及微系統晶片等方面的應用探索。

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

(A) 器件主要功能層示意圖;(B) 貼附於曲面上的柔性傳感器件陣列;(C) 智能傳感器件功能區的光學顯微照片;(D)用於溼度傳感的集成系統構造圖;(E) 氫氣通入前後參比器件與檢測器件的電流變化,紅色為參比電流,藍色為檢測電流

矽晶片是當代信息技術的核心,當前正向「深度摩爾」(More Moore)和「超越摩爾」(More than Moore)兩個方向發展。物聯網(IoT)應用是「超越摩爾」技術路線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數量巨大的集成電路晶片來分析處理來自外部傳感器件的海量信號。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梅永豐課題組提出了將信號檢測和分析功能集成於同一個晶片器件中的全新概念。作為演示,研究團隊將單晶矽薄膜柔性光電電晶體與智能薄膜材料相結合和組裝,構造了對不同環境變量進行檢測和分析的柔性矽晶片傳感器及其系統。這一思路不僅具有優異的可擴展性,還可與當前集成電路先進位造工藝相兼容。

5月2日,相關研究結果以《面向智能數字灰塵的矽納米薄膜光電電晶體多功能集成傳感器研究》為題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團隊從器件的傳感機理入手,利用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實現了多種環境參數探測功能的集成。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田朋飛團隊發表綜述文章 解析Micro-LED顯示全彩化關鍵技術

近日,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田朋飛團隊與臺灣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相關團隊合作,圍繞Micro-LED顯示全彩化關鍵技術撰寫綜述文章,發表於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雜誌。文章系統闡述了實現全彩色micro-LED顯示的生長技術、轉移列印技術、顏色轉換技術,對三種關鍵技術的機理、實現方法、優缺點進行著重介紹。

四月主要科研成果

附屬腫瘤醫院虞先濬團隊在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個體化診療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虞先濬教授領銜研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中DNA損傷修復蛋白的表達特徵,並據此建立了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復發特徵模型。該模型可以將術後患者分為復發低危人群、中危人群和高危人群三類,有利於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術後隨訪策略的制定和個體化輔助治療的決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外科學年鑑》(Annals of Surgery)。該研究為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術後個性化隨訪時間的安排和個體化輔助治療的制定提供了新的依據,有利於及時發現復發轉移病灶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類腦研究院賈天野課題組發現青少年多動及注意力缺陷等外向障礙在多個認知環路上的調控機制

圖示:A)獎賞預期下的多動行為核心腦區;B)行為抑制任務下的衝動行為核心腦區;C)行為抑制任務下的注意力缺陷核心腦區;D)行為抑制任務下的品行問題的核心腦區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岡特·舒曼(Gunter Schumann)共同領銜的國際團隊,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特異性的功能腦區。研究者進一步從神經影像層面對這些高度關聯的特徵行為進行分型,發現注意力缺陷障礙和品行障礙由行為抑制任務下的右側下額葉區域共同調控,揭示了兩者共病的腦網絡機制。

4月20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強化相關行為的神經行為學特徵及分型研究》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該研究不僅揭示了外向障礙共病及分型的認知環路調控機制,同時為跨疾病診斷及分型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揭示二維黑磷 「以少勝多」的紅外光吸收現象

2-7層黑磷中(a)激子吸收與層數的關係;(b)帶邊吸收與層數的關係;(c)二維激子示意圖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首次在實驗上測定了少層黑磷的光吸收強度,發現激子吸收隨著層數的減少反而增大。4月15日,相關成果以《少層黑磷光電導的紅外光譜研究》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物理學系博士後張國偉、博士生黃申洋分別為論文第一、第二作者,晏湖根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黃明遠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工作比較了幾種典型二維材料的光吸收,統一了對二維材料光吸收的認識,提出了對二維激子和價帶電子光吸收的分析方法。晏湖根課題組長期致力於少層黑磷的紅外光譜研究,這是繼能帶結構的演化、應力調控和激子效應之後的又一項重要進展,為黑磷在紅外探測、發光和調製等光電子應用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

5年無病生存率86.3%,降低復發風險41%

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中國方案」

經過8年努力,一項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領銜的三陰性乳腺癌臨床試驗研究成果,在全球腫瘤學頂尖雜誌《臨床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線發表。這項被譽為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中國方案」證實,在傳統化療基礎上聯合卡培他濱的輔助化療方案,使三陰性乳腺癌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提高至86.3%,有效降低復發風險41%。

這項聯合卡培他濱輔助化療的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中國方案」是中國乳腺癌輔助治療研究領域首個刊登在JCO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臨床研究,它將在保障患者安全性、耐受性的同時,顯著提高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預後,未來有望寫入治療指南,成為全球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標準方案。

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和附屬華山醫院研究團隊合作發現可預測老年人群痴呆風險的代謝複合表型?

痴呆前期異常改變的代謝通路(左)與痴呆預測模型的ROC(右)

2020年4月8日,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陳興棟青年研究員團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丁玎研究員團隊,以及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分子表型代謝組平臺唐惠儒教授團隊在痴呆研究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阿爾茨海默病與痴呆》(Alzheimer’s & Dementia)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老年人群痴呆代謝組學研究」的合作研究成果。研究結果發現,血清中穀氨醯胺和O-乙醯糖蛋白水平升高與五年後痴呆發生風險正相關,而穀氨酸、酪氨酸、甘氨酸等5個胺基酸水平與痴呆發生風險負相關。該研究成果展示了利用代謝組學技術有望發現痴呆的血液早期診斷表型標誌物,也為痴呆發病機制及幹預治療措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在新冠肺炎流行病學及傳播動力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有效再生數的動態變化,上:深圳市;中:湖南省;下:山東省,左:每天新增病例數(有武漢或湖北暴露史的病例和本地傳播病例);右:Rt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及傳播動力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或可為中國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學證據,為疫情進展中的其他國家提供參考。4月3日,研究成果以《中國湖北省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演化及傳播動力學:一項描述性及模型研究》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疫情的進展,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特徵發生了快速變化。

中國政府所採取的迅速隔離病例、追蹤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嚴格限制人群流動和接觸、提高人群對疾病和預防的認知等防控措施,有效地切斷了病毒在社區水平的傳播,為阻斷湖北省外的本地傳播和擴散蔓延做出了重要貢獻。文章同時強調,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僅在措施落實到位時才適用,如果放鬆現有的公共衛生幹預或人群行為發生重大變化,可能會導致後續傳播增加。

生命科學學院王永明課題組聯合王紅豔課題組開發出新的小型CRISPR/Cas9工具

新發現的小型基因編輯工具SauriCas9兼具活性和編輯範圍優勢

4月2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復旦大學王永明課題組聯合王紅豔課題組在PLOS Biology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從耳氏葡萄球菌中發現了一把小型的基因編輯工具,這把玲瓏「剪刀」在基因組中可編輯的位點數量和經典的SpCas9一樣多,而比另一種小型基因編輯工具SaCas9可編輯位點多。

該研究成果添補了我國在鑑定小型CRISPR/Cas9工具的空白。新的小型基因編輯工具的發現,彌補了現有基因編輯工具的不足。科學家將新發現的小型基因編輯工具命名為SauriCas9 ,同時將SauriCas9的部分序列和SaCas9互換後,得到了精準度高、編輯範圍廣的嵌合體Cas9。

組 稿

黨委宣傳部

制 圖

洪婉琳

編 輯

李 玲

原標題:《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研學友會!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1月-3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生物醫學研究院和附屬腫瘤醫院柳素玲團隊研究為三陰性乳腺癌提供潛在的治療新策略近日,《科學》(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柳素玲團隊最新研究論文。
  • 本月上新!點擊就看復旦家最新上架的科研成果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8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金鐘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藍鵲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藍鵲生物)以及廈門大學等團隊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一種編碼SARS-CoV-2病毒樣顆粒的COVID-19 mRNA疫苗在小鼠中誘導強烈的抗病毒樣免疫反應》的研究成果。
  • 復旦近兩月理工醫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實驗天基物聯網
    復旦大學近期理工醫主要科研成果掃描科研新動態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17年12月-2018年1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五月主要科研成果  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發現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因此,亟需開發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抗體,為抗擊新冠病毒提供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案。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時間:2021/1/6 14:39:16 來源:華東理工大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快來康康吧,華理人又「上新」啦。曬曬華理人的新成果,新的一年也要加油呀。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沉迷實驗,醉心學術 快來康康吧 華理人又「上新」啦 曬曬華理人的新成果 新的一年也要加油呀 二維晶體研究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方海平教授等基於理論分析
  • ...鵾遠基因聯合復旦大學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科研成果
    億歐大健康7月22日訊,7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陳興棟、金力等學者領銜與鵾遠基因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6月,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科研創新機構。研究院以復旦大學應用數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優勢為基礎,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病學、認知與神經科學、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腦疾病智能診療等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研究。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馮建峰教授。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他們202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  01邵志勇課題組發現CDC42和IQGAP響應膠質細胞促突觸發育信號的通路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調控突觸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近日,復旦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各單位,一大撥清華博士生即將登鷺,超級實習生等你來pick!
    @各單位,一大撥清華博士生即將登鷺,超級實習生等你來pick!磅有一批超級實習生即將登上鷺島他們是廈門市委組織部柔性引進的清華大學博士生他們將利用暑假駐廈開展短期科技和文化服務@廈門自貿片區各單位現已開啟崗位服務需求申報通道趕緊來pick
  • 2020年復旦科技有哪些新突破? 這場復旦科技工作會議乾貨滿滿!
    金力從建築面積、人員規模、資金投入,啟動以來建立的重大平臺和重大項目等方面介紹了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情況。他指出,融合創新是進一步提升學校科研能力的關鍵,而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是復旦融合創新舉措的標誌性成果。
  • ...徵程上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復旦上醫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起點要有新目標!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生命科學國際前沿,復旦上醫要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在解決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重大問題上作出新貢獻!校黨委書記焦揚對復旦上醫發展提出這番願景。近日,一篇《中國領銜多國合作登上NEJM:全球視角下的空氣汙染》的推文,引發學界廣泛關注,該文介紹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團隊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大氣汙染相關研究最新成果。《新英格蘭雜誌》收錄全球頂尖醫學成果。
  • 最新國際科研城市排名中:上海全球第五,科研實力世界一流
    9月19日下午,2020中關村論壇重大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在會上發布了「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成果。研究數據表明,上海科研實力位居全球第五。
  • 染色質重塑機制新理解!《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
    染色質重塑機制新理解!《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該成果報導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BAF高頻突變致癌機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 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 復旦科研團隊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
    北京時間7月21日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科研團隊的成果《血液無創檢測可以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 科研攻關課程教學兩不誤,新冠前沿成果走進醫學生課堂
    實驗室裡出爐的最前沿的新冠病毒相關科研成果,第一時間出現在醫學生們的課堂上,成為最鮮活的「教材」。在3月23日正式上線開課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微生物學」的在線課堂上,學生們可以在「雲端」獲取最新的學科前沿訊息。值得一提的是,基礎醫學院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團隊,正是在進行新冠課題攻關的百忙之中完成課程錄屏及相關教學準備。
  • 復旦學者眼中的諾獎得主: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
    Rice) 與上海、與復旦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而該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
  • 科研成果 | 生醫工系近期科研成果一覽
    近期,生醫工系在科研產出方面碩果纍纍跟隨本文來一覽科研風採吧
  • 徐匯區這家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入選《Nature》期刊 2019年度世界...
    徐匯區這家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入選《Nature》期刊 2019年度世界十大科學進展 2019-12-19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