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起點要有新目標!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生命科學國際前沿,復旦上醫要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在解決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重大問題上作出新貢獻!」2017 年,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迎來90 歲生日,這年,復旦上醫「雙一流」建設正式啟動,校黨委書記焦揚對復旦上醫發展提出這番願景。如今,兩年過去,「90 後」復旦上醫在深厚的底蘊中不斷勃發出新活力,探索走出一條高水平大學辦高水平醫學院的獨特道路。
近日,一篇《中國領銜多國合作登上NEJM:全球視角下的空氣汙染》的推文,引發學界廣泛關注,該文介紹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團隊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大氣汙染相關研究最新成果。
《新英格蘭雜誌》收錄全球頂尖醫學成果。近兩年,復旦上醫成為該刊「常客」:2018 年1 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團隊研究成果《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上肢痙攣癱的臨床試驗》以原創論著形式發表於該刊;2019年7 月,附屬華山醫院腎內科主任郝傳明教授參與主導的兩項關於治療腎性貧血新型藥品「羅沙司他」的新藥Ⅲ期臨床試驗結果也在該刊發表,這是我國新藥研發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擔當!中國專家牽頭國際合作
作為復旦上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創建於1928 年,開闢了國內同類學科的先河,學科實力長期處於全國領先的地位。近年來學院持續推進綜合攻關,在國際學術體系持續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闞海東團隊此次在《新英格蘭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652 個城市大氣顆粒物汙染與每日死亡率的關係》,是其中一個縮影。
闞海東團隊深耕環境與健康研究領域,研究成果接連登上國際頂尖期刊,還主編了國家規劃教材《環境與全球健康》,並在《柳葉刀》等權威醫學雜誌針對「我國環境問題對全球健康的意義」發表述評。
闞海東發現,空氣汙染和健康領域長期存在著各國科學家自行組織研究、方法學不統一的問題,導致研究結果的一致性常被質疑,「剛好,我們這支團隊是國際上一個環境與健康的多國研究平臺的重要成員,這給我們開展跨國、多地協同合作研究提供了機會。」
為了此次研究成果的出爐,闞海東團隊與來自6 大洲、24 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空氣汙染研究專家合作,最終實現了首次在全球範圍內系統評估顆粒物空氣汙染對居民死亡的影響,為世界衛生組織修訂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和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學證據。
闞海東坦言,協調組織多國科學家是這項研究中最大的困難,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他們足足花了三年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復旦大學一直把全球健康作為學科發展新的增長點,從校領導到公共衛生學院領導,都非常重視全球健康方向,這給我們開展環境與全球健康的交叉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
從本土關懷到全球視野,中國專家正在全球健康治理領域有了愈來愈大的作為,贏得更多的尊重。「作為全球視角下的中國學者,闞海東團隊的研究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由中國學者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具有全球視野的研究。」清華大學醫學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研究院底騫如此評價。
專注!幾代人瞄準重大課題接力攻關
面對成果,闞海東談及一點,前輩的積累和此前對本土環境與健康的探索,推動著他走到了現在這一步,「從陳秉衡教授那代人算起,我們學院對空氣汙染和健康研究已有30 年以上的研究歷史。」
縱覽復旦上醫近年持續湧現的重大科研成果,無一不包裹著這一特點———幾代人瞄準重大課題接力攻關,專注力造就影響力。
2018 年1 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團隊在《新英格蘭雜誌》上發表原創論著《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上肢痙攣癱的臨床試驗》,引發轟動。對這項純中國原創的全新治療策略,該雜誌還專門配發社論稱其「創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經系統神經移位解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同時為深入洞悉神經解剖和神經生理提供了機會」。
徐文東稱,這篇論文誕生的背後,正是華山醫院手外科數十年、幾代人的辛勤積累,該團隊從自身學科傳統中汲取力量,讓老樹開出新花。
早在1986 年,我國著名手外科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顧玉東院士就首創了健側頸七神經移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方法,該成果獲1993 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
2001 年,徐文東從老師手中接過接力棒,帶領年輕一代繼續探索「健側頸七神經移位」的臨床研究。經五年鑽研,他們提出了治療腦卒中、腦癱等中樞損傷後偏癱後遺症的全新策略。2006 年,他們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詳盡的動物實驗論證科學假設,並於2008 年首次開展臨床應用,取得顯著效果。
十年磨一劍,2018 年,這項凝聚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幾代人心血的轉化醫學成功實踐,終於登上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續寫「頸七神經」的新傳奇。
「最令我欣慰的是,我們這一新技術通過國際學習班、多中心研究、吸納外國進修醫生等方式,已在全世界推廣,造福全世界患者。」徐文東說。
初心!「為人群服務」是內生動力
就在這一年,復旦上醫的醫學科研成果還有很多。
今年4 月,基礎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袁正宏團隊與北大鄧宏魁團隊、解放軍總醫院盧實春團隊合作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認為該文是我國學者研究B肝、C肝以及其他肝臟疾病的機理的一項重大突破。
三陰性乳腺癌被譽為最「毒」乳腺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專家團隊歷時五年聯合攻關,繪製出全球最大三陰性乳腺癌隊列多組學圖譜,提出「三陰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礎上的精準治療策略」,今年3 月,該研究成果刊於《癌細胞》,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帶去新曙光。
從本土關懷到全球視野,內生動力與不變初心始終是「為人群服務」。這正是我國著名醫學教育家顏福慶創建上醫的「初心」,也始終是上醫精神的要義所在,它曾經推動著上醫人愛國奮鬥,開創偉業,建成了國內頂尖醫學院。新時代,這股直白樸素的力量還將激勵著復旦上醫師生在通往世界一流醫學學科和世界一流醫學院的道路上繼續砥礪前行。
近年,復旦上醫先後迎來多個重大機遇時刻。2017 年,復旦大學入選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17 個一流學科入圍「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其中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和藥學等4 個醫科一級學科。2018 年12 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籤署協議,決定共建託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其直屬附屬醫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復旦上醫被列入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序列,並於今年6 月正式啟動建設。
通過「雙一流」建設和「地高建」(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的優化疊加,復旦上醫有望進一步打響品牌。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介紹,「地高建」總體目標是:以服務健康中國為使命,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為目標,整體水平達到世界一流;始終保持全國醫學教育領頭羊地位和上海建設亞洲一流醫學中心的主力軍作用,彰顯醫學教育、科研和臨床中心的全球影響力。
新時代,新徵程,一切才剛剛開始。「振奮精神,鼓足幹勁,為人群服務,創造上醫新輝煌!」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表示。
夜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各附屬醫院依舊燈火通明,數以千百計的闞海東、徐文東們為了復旦上醫的光榮與夢想、為了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為了建設健康中國和健康上海正夜以繼日地奮鬥著。
文/ 唐聞佳 李斯嘉 攝/ 黃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