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程上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復旦上醫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

2020-12-05 復旦大學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起點要有新目標!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生命科學國際前沿,復旦上醫要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在解決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重大問題上作出新貢獻!」2017 年,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迎來90 歲生日,這年,復旦上醫雙一流建設正式啟動,校黨委書記焦揚對復旦上醫發展提出這番願景。如今,兩年過去,「90 復旦上醫在深厚的底蘊中不斷勃發出新活力,探索走出一條高水平大學辦高水平醫學院的獨特道路。

近日,一篇《中國領銜多國合作登上NEJM:全球視角下的空氣汙染》的推文,引發學界廣泛關注,該文介紹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團隊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大氣汙染相關研究最新成果。

《新英格蘭雜誌》收錄全球頂尖醫學成果。近兩年,復旦上醫成為該刊常客2018 1 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團隊研究成果《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上肢痙攣癱的臨床試驗》以原創論著形式發表於該刊;20197 月,附屬華山醫院腎內科主任郝傳明教授參與主導的兩項關於治療腎性貧血新型藥品羅沙司他的新藥期臨床試驗結果也在該刊發表,這是我國新藥研發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擔當!中國專家牽頭國際合作

作為復旦上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創建於1928 年,開闢了國內同類學科的先河,學科實力長期處於全國領先的地位。近年來學院持續推進綜合攻關,在國際學術體系持續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闞海東團隊此次在《新英格蘭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652 個城市大氣顆粒物汙染與每日死亡率的關係》,是其中一個縮影。

闞海東團隊深耕環境與健康研究領域,研究成果接連登上國際頂尖期刊,還主編了國家規劃教材《環境與全球健康》,並在《柳葉刀》等權威醫學雜誌針對我國環境問題對全球健康的意義發表述評。

闞海東發現,空氣汙染和健康領域長期存在著各國科學家自行組織研究、方法學不統一的問題,導致研究結果的一致性常被質疑,剛好,我們這支團隊是國際上一個環境與健康的多國研究平臺的重要成員,這給我們開展跨國、多地協同合作研究提供了機會。

為了此次研究成果的出爐,闞海東團隊與來自6 大洲、24 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空氣汙染研究專家合作,最終實現了首次在全球範圍內系統評估顆粒物空氣汙染對居民死亡的影響,為世界衛生組織修訂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和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學證據。

闞海東坦言,協調組織多國科學家是這項研究中最大的困難,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他們足足花了三年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復旦大學一直把全球健康作為學科發展新的增長點,從校領導到公共衛生學院領導,都非常重視全球健康方向,這給我們開展環境與全球健康的交叉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

從本土關懷到全球視野,中國專家正在全球健康治理領域有了愈來愈大的作為,贏得更多的尊重。作為全球視角下的中國學者,闞海東團隊的研究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由中國學者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具有全球視野的研究。清華大學醫學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研究院底騫如此評價。

專注!幾代人瞄準重大課題接力攻關

面對成果,闞海東談及一點,前輩的積累和此前對本土環境與健康的探索,推動著他走到了現在這一步,從陳秉衡教授那代人算起,我們學院對空氣汙染和健康研究已有30 年以上的研究歷史。

縱覽復旦上醫近年持續湧現的重大科研成果,無一不包裹著這一特點———幾代人瞄準重大課題接力攻關,專注力造就影響力。

2018 1 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團隊在《新英格蘭雜誌》上發表原創論著《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上肢痙攣癱的臨床試驗》,引發轟動。對這項純中國原創的全新治療策略,該雜誌還專門配發社論稱其創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經系統神經移位解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同時為深入洞悉神經解剖和神經生理提供了機會

徐文東稱,這篇論文誕生的背後,正是華山醫院手外科數十年、幾代人的辛勤積累,該團隊從自身學科傳統中汲取力量,讓老樹開出新花。

早在1986 年,我國著名手外科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顧玉東院士就首創了健側頸七神經移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方法,該成果獲1993 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

2001 年,徐文東從老師手中接過接力棒,帶領年輕一代繼續探索健側頸七神經移位的臨床研究。經五年鑽研,他們提出了治療腦卒中、腦癱等中樞損傷後偏癱後遺症的全新策略。2006 年,他們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詳盡的動物實驗論證科學假設,並於2008 年首次開展臨床應用,取得顯著效果。

十年磨一劍,2018 年,這項凝聚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幾代人心血的轉化醫學成功實踐,終於登上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續寫頸七神經的新傳奇。

最令我欣慰的是,我們這一新技術通過國際學習班、多中心研究、吸納外國進修醫生等方式,已在全世界推廣,造福全世界患者。徐文東說。

初心!為人群服務是內生動力

就在這一年,復旦上醫的醫學科研成果還有很多。

今年4 月,基礎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袁正宏團隊與北大鄧宏魁團隊、解放軍總醫院盧實春團隊合作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認為該文是我國學者研究B肝、C肝以及其他肝臟疾病的機理的一項重大突破。

三陰性乳腺癌被譽為最乳腺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專家團隊歷時五年聯合攻關,繪製出全球最大三陰性乳腺癌隊列多組學圖譜,提出三陰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礎上的精準治療策略,今年3 月,該研究成果刊於《癌細胞》,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帶去新曙光。

從本土關懷到全球視野,內生動力與不變初心始終是為人群服務。這正是我國著名醫學教育家顏福慶創建上醫的初心,也始終是上醫精神的要義所在,它曾經推動著上醫人愛國奮鬥,開創偉業,建成了國內頂尖醫學院。新時代,這股直白樸素的力量還將激勵著復旦上醫師生在通往世界一流醫學學科和世界一流醫學院的道路上繼續砥礪前行。

近年,復旦上醫先後迎來多個重大機遇時刻。2017 年,復旦大學入選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17 個一流學科入圍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其中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和藥學等4 個醫科一級學科。2018 12 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籤署協議,決定共建託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其直屬附屬醫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復旦上醫被列入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序列,並於今年6 月正式啟動建設。

通過雙一流建設和地高建(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的優化疊加,復旦上醫有望進一步打響品牌。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介紹,地高建總體目標是:以服務健康中國為使命,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為目標,整體水平達到世界一流;始終保持全國醫學教育領頭羊地位和上海建設亞洲一流醫學中心的主力軍作用,彰顯醫學教育、科研和臨床中心的全球影響力。

新時代,新徵程,一切才剛剛開始。振奮精神,鼓足幹勁,為人群服務,創造上醫新輝煌!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表示。

夜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各附屬醫院依舊燈火通明,數以千百計的闞海東、徐文東們為了復旦上醫的光榮與夢想、為了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為了建設健康中國和健康上海正夜以繼日地奮鬥著。

/ 唐聞佳 李斯嘉 攝/ 黃文發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優勢明顯的大學
    始建於1927年,創立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1932年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立醫學院。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合併辦學。經過辦學者多年的努力和積累。
  • 2020年復旦科技有哪些新突破? 這場復旦科技工作會議乾貨滿滿!
    要搶抓新科技革命先機,構建新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著力強化大學的創新策源功能;對接服務國家創新體系,調整定位、轉型升級、重組力量,開創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新局面;高水平推進「雙一流」建設,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實力和能力,助推我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轉變。二要弘揚科學家精神,走出從人才強到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
  • 復旦牽頭!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
    復旦牽頭!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有哪些?復旦大學領銜和集聚上海市和全國的力量,布局和推動這個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無論對於腦科學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攻關突破和原始創新都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傅國慶出席會議並代表項目推進部門致辭。他指出,專項作為上海市腦與類腦領域布局的第一個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意義重大。
  • 國際醫學科技創新領導力論壇聚焦醫療科技創新
    ,領導力創新的源泉重點在於研究,在於新思想的迭代,在各種自然科學和醫學結合的基礎上,使創新具有動力、創新具有方向。  作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希望能在全球視野的角度上,從推動國家、乃至世界衛生事業發展的層面上,搭建一個思想交流的有效平臺,從學術、技術、衛生政策、醫療體系、組織管理等多維度,倡導引領醫學技術創新發展的方向。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科技管理處王健偉處長以「構建開放型國家醫療科技創新體系」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五年規劃發布 這些臨床專科將受益
    加強中心建設是有效強化我國醫學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臨床研究一直是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許多生命科學基礎前沿研究領域取得的進展,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到臨床應用。由於我國臨床醫學研究部署不夠,在臨床醫學這一重要環節的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幾乎空白」,導致臨床研究團隊的專業化建設嚴重滯後,臨床資源高度分散、缺乏整合,臨床研究創新不足、水平不高,整體發展滯後的短板問題十分突出。
  • 規範藥物臨床試驗各方論道臨床研究能力提升
    徐院長指出要做好臨床研究,從知識積累到提出問題再到課題設計,每一步都至關重要。他結合實際例子分析了研究設計的基本思路,並著重指出幹預性臨床試驗從設計到實施的整個過程中需注意的要點和原則。結合國內外婦產科領域臨床研究的動態和熱點,徐叢劍教授與大家分享了精準醫學理念的創新性臨床試驗——「籃子試驗」和「雨傘試驗」的理念和特點,通過基因組學指導臨床治療和藥物發展。
  • 巡禮「十三五」|康復醫學科:紮根臨床康復,加強基礎研究,建設高...
    2019年科室在復旦版醫院排行榜全國專科綜合排名第七,華南地區第一。康復醫學科團隊集體照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世界衛生組織康複合作中心以科研帶動臨床發展,促進學科建設十三五期間,中山一院康復醫學科以臨床關鍵問題為導向,以科研創新推動臨床發展,明顯提升了學科綜合實力及影響力。
  • 中植集團聯手復旦推動科技創新
    而在該獎項基礎上,中植企業集團也同時贊助了頒獎禮同期舉辦的「復旦科技創新論壇」,該論壇從2015年開始由復旦大學主辦,復旦大學高等學術研究院承辦,旨在通過搭建全球視野下的交流與分享平臺、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領域和創新趨勢,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做出貢獻。
  • 科技創新開啟國家發展新徵程
    另一方面,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創新能力卻並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且還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基於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我國新時代階段定位的歷史交匯,我國必須牢牢把握這次重大機遇,以現有的堅實物質基礎和豐碩創新成果為依託,堅定不移地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堅持科技創新的四個面向一是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河南第二批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啟動建設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劉曉波12月2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為加強我省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衛生健康領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近日省科技廳會同省財政廳、衛健委和藥品監管局聯合下發文件,確定由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5家單位在腎病、兒科疾病
  • 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成立
    這一研究院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批准、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會同多家單位共同成立,以「無院牆」式開放合作實現共享共贏,打造「政產學研醫防用資」八位一體創新平臺,提升公共衛生與臨床醫療保障能力,助力健康上海乃至健康中國建設。
  • 付小兵:讓醫學科技創新更多惠及民生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如很多藥物、器械、設備依賴進口,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大多被國外壟斷,臨床標準規範指南也大多借鑑國外等。這就要求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努力提高我國醫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 自主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斷提升 海峽兩岸專家喜看海南科技發展
    ■ 本報記者 單憬崗 通訊員 朱玉華 劉麥  10年間成長為中國網際網路產業新集聚地的海南生態軟體園,集聚頂級醫院、頂級醫療康養技術的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具有我國尖端遙感技術的三亞中科遙感所……兩天來,參加2018海峽科技論壇的與會兩岸專家們,在參觀了代表海南科技發展水平的眾多園區後紛紛點讚:海南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正在不斷提升,科技事業不斷發展
  • 整合臨床與基礎醫學的資源,北大成立急診醫學學系
    ,為了充分整合優質資源,培養高端急診醫學人才,開展多中心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2019年6月,經由北京大學醫學部批准,北京大學醫學部急診醫學學系正式成立。他指出,北大醫學正在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打破學科界限,整合臨床與基礎醫學的教學資源,完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服務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健康中國建設。急診醫學學系的成立是北京大學醫學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環。作為外科醫師,劉玉村見證了中國急診醫學的發展。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助力實現科研及臨床大設施自主可控
    由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4家頂級醫學機構——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共同開展。項目牽頭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介紹,繪製腦圖譜如同描繪一幅探索大腦的「地圖」,是開展腦科學研究的基礎。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大腦的結構、功能區分區、分區連結、工作機制等等,從而進一步了解腦發育和衰退的規律,解析腦部疾病。先進的醫學影像設備,是繪製腦圖譜以及開展腦科學研究的關鍵工具。
  • 湯其群:漫談基礎醫學的歷史與未來
    基礎醫學在中國屬於醫學門類之中的一個一級學科,下設人體解剖學、醫學細胞生物學、人體組織胚胎學、醫學遺傳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人體免疫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等二級學科,學科設置相對集中在醫科院校的基礎醫學院(學部)統一管理,與各臨床醫院相對獨立。一方面有利於對基礎醫學學科的集中投入和建設,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礎醫學學科和臨床醫學學科的必然聯繫。國際上,對於基礎醫學的劃分不盡相同。
  • 受強基計劃影響,家長都反饋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傻傻分不清楚!
    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聯繫:-不管是衝鋒陷陣的臨床大夫,還是埋頭扎在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者都是在拯救生命;-臨床醫學的畢業生將來大多會從事醫院中各科室的臨床大夫。基礎醫學相對而言更偏重於醫學研究,以疾病研究為主要目的。
  • 醫學發力!重大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獲批
    近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達了《關於2018年動態調整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學位〔2019〕8號,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大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屬於增列學位授權點。
  • CMAC智慧醫療線上學院丨RWS成為醫學事務新寵,如何尋找醫學人員...
    近期第四屆中華醫學事務年會(CMAC)之國內藥企專場在滬召開,吸引了超過600位醫藥、醫療行業專家參與探討和交流。隨著新技術、新理念、新政策等外部環境的變化,臨床研究模式也正在發生一場「變遷」,尤其是以患者為中心時代的到來,真實世界研究(RWS)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同時,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對基因的基礎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新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和調控機理、轉基因安全理論等又對相關的基礎研究不斷提出了新的課題,從而促進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不斷向縱深發展。   高效節能、長壽命的半導體照明產品(LED)正在引發新的照明變革。